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1994年,《塞林格》傳的作者保羅·亞歷山大驅車前往新罕布什爾州的考尼什鎮。

J·D·塞林格就隱居在這裡。

考尼什鎮離紐約有260英里。考尼什鎮說起來是一個鎮,但實際上及其荒涼,整座小鎮沒有一座值得一提的商業設施,只有一間路邊百貨店,一幢志願消防局。

塞林格的家就在考尼什鎮被樹木遮蓋的茂密樹林裡,保羅·亞歷山大拜訪塞林格的時候,塞林格已經70多歲,從34歲引起,塞林格在那裡隱居了將近40年。

在這20多年的隱居生活裡,塞林格沒有再出版過作品,因為他不想遵從出版規則中最基本的條款,甚至還會把熱心讀者們寫給他的信扔掉。

然而,如此反常規的操作卻讓塞林格的名氣與日俱增,尤其是他唯一的一部長篇作品《麥田裡的守望者》,銷量更是節節攀升。

長期的隱居生活讓塞林格成了一個謎,直到喬伊斯發表了她的自傳性作品《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在這本書中,喬伊斯對塞林格隱私的大量披露將塞林格這位文學隱士推向了臺前。

除了對塞林格隱私的大量爆料,在《我曾是塞林格的情人》中,喬伊斯還將塞林格拋棄她的原因歸結為塞林格著迷於孩子的天真善良。

因為只喜歡年輕少女,所以當喬伊斯表達了想生孩子的想法時就立刻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她。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遺傳了家族的聰明基因

1919年,傑羅米·大衛·塞林格出生於紐約。

塞林格的家族似乎有著聰明的基因。塞林格的祖父西蒙·塞林格是一個猶太拉比,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爾負責一個教區,但他的夢想卻是當一名醫生。

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西蒙報名參加了一個醫學院的夜校,在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之後,西蒙如願以償成為了一名醫生,並且職業生涯相當成功。

塞林格的父親索爾·塞林格年輕的時候在一家名叫J.S.霍夫曼的公司工作,是這家公司的業務部經理。索爾雖然學歷不高,工作卻非常出色,他的同事後來回憶道:

“索爾是個出色的生意人,他組織嚴密,富於效率,他的業務部門經營得非常成功。他還是個出色的演說家,考慮到他大概所受的教育有限,他的口才應該算是極好而且英語說得很標準,是個既聰明又精力充沛的人。”

打開事業局面的索爾開始創業,從事肉類和奶酪的進出口生意。索爾的生意越做越好,居住的環境也越來越高檔,先是從北哈萊姆區搬到了濱河路的高級公寓,再到曼哈頓的上西區,直到紐約上東區。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紐約上東區

在紐約,上東區代表著財富和地位。塞林格的父親能居住在上東區證明他的事業一定是非常成功,而這也說明,塞林格的父親索爾也一定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

雖然出生於一個聰明的家族,但學生時期的塞林格卻看不出絲毫聰明的基因。

無論是在公立文法學校,還是在精英人士的後代才能進入的私立學校,塞林格的功課都不是那麼出色,可以說大部分的功課都遠在標準之下,只有戲劇這門課還算突出。

對於塞林格的不用功,他的好朋友曾經做出過中肯的評價:

“在塞林格身上,總能看出一種做不合常規之事的渴望。他家裡沒有一個人知道他在哪或在幹什麼,他只是在吃飯時出現。他是個不錯的男孩子,但他是那種當你想叫他打撲克時卻不會參加的人。”

簡而言之,就是不合群。

由於成績實在不怎麼樣,塞林格終於還是被麥克伯尼勸退了,無處可去的塞林格被父親送去了一個寂寂無名的私立準軍事學校,畢業之後他接受了父親的建議,開始學習進出口生意。

但是,做生意並不是塞林格的興趣所在,塞林格真正擅長的是寫作。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名作家也上寫作班

像許多作家年輕時一樣,塞林格在初學寫作的時候也收到了不少的退稿,但他從不放在心上,依舊堅持不懈的寫作。為了學習寫作,塞林格做出了一個決定,重返校園。

1939年,塞林格進入厄西那斯學院,很快,塞林格就進入了《厄西那斯週報》,成為了其中的一名戲劇評論者。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僅僅九周之後,塞林格就退了學,沒有人知道真實的原因,只能靠塞林格本人的之言片語進行推測,也許是因為他不喜歡學校的環境,也許是因為他想尋找一種對寫作更具指導意義的課程。

做出了決定的塞林格第二天就離校了,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在經歷了青春期後的塞林格依舊與旁人格格不入,並且凡事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這種孤僻的性格就是導致塞林格隱居的重要原因。

雖然塞林格性格比較孤僻,但在當時,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寫作所主宰,隱居這種奇怪的想法還沒有出現在他的腦海。

為了學習寫作,塞林格報了一個寫作班,這個寫作班是當時美國寫作圈最受推崇的寫作班之一,在這個寫作班,塞林格並且結識了一個對他的寫作生涯起決定性作用的人——伯耐特。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老年塞林格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伯耐特是誰,但在那個年代,伯耐特是美國一個比較出名的小說家,也是名刊《短篇小說》的創辦人,除此之外,伯耐特還在哥倫比亞教課,並且成績斐然。

有一天,伯耐特走進教室,他不向以往那樣講一段然後讓同學們討論,而是拿起書大聲朗讀起來,並且刻意不讀的動聽,對於一般人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奇妙的體驗,但對塞林格來說,伯耐特平淡無奇的語調產生了一種魔力,將他帶到了小說中那個奇妙的世界。

那一天,塞林格做了一個決定,他要將所有精力投入到小說創作中。

有了信念,塞林格突然就活躍起來了,很快他就寫完了第一個短篇,然後是第二個。寫完之後,塞林格將自己的小說交給了伯耐特,出乎伯耐特意料的是,雖然塞林格並沒有多少寫作經驗,但他創作的小說不僅不落伍,反而很有深度。

不久之後,塞林格將自己的一個短篇小說《年輕人》投給了《短篇小說》雜誌,伯耐特馬上就決定採用,並且支付了20美元的稿酬。

20歲的塞林格終於發現了自己的天賦。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紐約客》雜誌

出名要趁早

在當時的美國,伯耐特創辦的《短篇小說》絕對是一本受歡迎的刊物,尤其是在出版圈裡非常有名,讀者非常多,塞林格的處女座《年輕人》刊登不久,就有一個名叫傑奎斯·張伯倫的人打電話給他,希望能塞林格的代理人。

但塞林格卻沒有和傑奎斯簽約,而是與另一個代理人哈羅德·奧伯簽了約,哈羅德根據塞林格本人的意見,將他分配給了桃樂西·歐丁。

塞林格的目標是長篇小說,但桃樂西是短篇小說代理人,所以對於塞林格的決定哈羅德開始十分不解,但他還是尊重了塞林格的決定,而事實證明,塞林格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正是與桃樂西的聯手,促成了塞林格整個寫作生涯最賺錢的一場合作。

說道文學代理人,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在美國,多數文學家都需要代理人為其辦理並與出版社交涉出版事宜,稿費以及合同等事務,很多新人寫了很多年都找不上一個合適的代理人,但塞林格僅僅發表了一篇短篇小說就簽了文學代理人不能不說他的幸運。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科尼什

和桃樂西簽約之後,塞林格開始心無旁騖的進行創作了。1940年,塞林格發表了他的第二個短篇小說《去看埃迪》。

雖然開了一個好頭,但塞林格真正的目標還是《紐約客》,因為在美國,能夠在《紐約客》上發表作品證明這個作者已經在出版界登堂入室了。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塞林格向《紐約客》投了幾個短篇,但都遭到了退稿,一直到1941年初,塞林格找到了合適的體裁——霍爾頓·考菲爾德。

1941年11月,塞林格創作的短篇小說《衝出麥迪遜的輕度反叛》被《紐約客》的編輯採用了,但不幸的是,由於戰爭的爆發,這篇文章被推遲了好幾年才正式刊登出來,但是,能被《紐約客》的編輯看中,無疑證明了塞林格的才華,而那一年,塞林格只有22歲,在寫作道路上有著無限的可能。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隱居科尼什的叢林小屋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二戰結束後,塞林格的作品陸續在《紐約客》上發表,1948年,塞林格甚至得到了一份《紐約客》雜誌的合同,合同要求塞林格為其供稿,當然稿費也不菲。

1952年,《麥田裡的守望者》走紅,有了一些閒錢的塞林格搬到了科尼什鎮,那是一個有著大大片樹林、山峰和小溪的夢幻般的世界,塞林格一來到這裡就喜歡上了這個地方,當即決定住下來,並且一住就是57年。

塞林格的女兒佩吉就是在這裡出生的。但和父親不一樣的是,佩吉顯然不是很喜歡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我是在一個幾乎沒有活人的世界裡長大的。科尼什,我們居住生活的地方,樹木蔥鬱,荒無人煙,最近的鄰居是一組七塊青苔覆蓋的墓石。”

佩吉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也許是由於父母之間的糟糕關係。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男人和女人之所以能夠締結婚姻多少都有愛情的成分,塞林格和他的第一任妻子克萊爾也不例外,但夫妻之間的溫情在克萊爾懷孕之後就消失殆盡了。

有人說這是塞林格性格中的“少女情懷”在作祟。這種說法最主要的來源是塞林格的情人喬伊斯。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但我想,塞林格決定分手的主要原因還是塞林格孤僻的性格在作祟。

塞林格的性格本身非常古怪而且控制慾極強,他希望誰都能順從他,所以很難與人長時間相。

塞林格的這種性格缺陷在與前妻克萊爾的婚姻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在克萊爾看來,她完全是被迫過上與世隔絕的生活,不能和外界聯繫讓克萊爾非常孤獨,所以她非常渴望和家人溝通,但對於這一切,塞林格不僅不能理解,反而反覆嘲弄,甚至連孩子們看望外祖母塞林格都要阻撓。

生活在鄉村,聽起來很美好,但生活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原始的家庭設施,供暖也不足,家務變得極其繁重,克萊爾整天都很忙,對於妻子的辛勞,塞林格不僅不體恤,反而動不動就批評,說她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好。

對於妻子如此,對情人又能好到哪去。

但儘管塞林格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缺陷,但並不能否認塞林格是一個優秀小說家的事實,尤其是他創作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更是影響了一代美國人。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麥田裡的守望者

作為20世紀成長類小說的經典代表,《麥田裡的守望者》通過霍爾頓離經叛道的行為表達了美國一代青少年的內心的焦慮。

《麥田裡的守望者》發表之後,因為淫穢語言而被一度列為禁書,但這這些髒話的背後其實就是霍爾頓內心迷茫的真實寫照。

霍爾頓,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一個成功的律師,有能力為霍爾頓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但對於霍爾頓來說,家庭條件雖然優越,精神生活卻非常空虛。

這跟塞林格何其相似,塞林格也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成功的生意人,但塞林格卻始終對父親沒有好感,但無論是通過看《塞林格傳》,還是塞林格女兒寫的傳記,都沒有發現父親索爾對塞林格有什麼不好的,唯一可以拿出來說道的就是作為父親,索爾從來沒有在精神上鼓勵過塞林格。

在《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霍爾頓因為迷茫而決定出走,但在流浪的過程中他發現,他和同學們的交流都以失敗而告終,他渴望友誼渴望愛情,卻找不到能夠心靈契合的對象。

霍爾頓的這種困惑在流浪過程中得到了加強,在一家旅館,他遇見了一個有著異裝癖的老男人;在與老情人薩麗的約會中,霍爾頓發現雖然是同齡人,但薩麗卻已有了許多成年人的惡習;疲憊不堪的霍爾頓決定到唯一尊重的老師安多里尼家去,卻懷疑安多里尼有同性戀傾向,嚇得他慌忙逃跑了。

在家庭、友誼帶來的困惑以及連續的社會黑暗面前,霍爾頓想到了隱居。

不遵從出版規則,扔掉讀者的信,他的人生就跟他的作品一樣難懂


此時,霍爾頓已經不再是那個16歲的迷茫少年,而是屬於那個不容於美國主流社會的猶太人,那個拿著小說此處投稿的文學青年。

在流浪過程中,霍爾頓在去往博物館的路上,想起了小時候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博物館的情景,“博物館最好的一點是一切東西總呆在原來的地方不動。……誰也不會改變。”

霍爾頓不希望改變,是因為不希望進入那個令人厭惡的成人世界。

塞林格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了保持孩子般的童真,他買下科什尼的叢林小屋隱居,為的就是躲開人們的評說,在之後的生活裡,他既不繼續發表作品,也不與讀者交流,一生都過著自己希望的生活。

這種與眾不同的生活態度就是塞林格神秘的原因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