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地球上的傳染病被醫學專家分為了三個等級

:甲級、乙級、丙級。

強如非典、禽流感、埃博拉,都只是乙級傳染病。

鼠疫和霍亂,才是傳染病領域的王者。

在這兩位面前,在座的各位都是樂色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而鼠疫,是名副其實的“王中王”。

鼠疫在人類的歷史上造成了數次極為慘烈的災難。

它尤其“青睞”歐洲這片土地。

鼠疫的第一次爆發,是公元542年,鼠疫肆虐了整個歐洲。

東羅馬帝國每天有五千到一萬人死亡,首都君士坦丁堡幾乎蕩然無存,歐洲南部人口減少了1/5。

這次瘟疫肆虐了兩個世紀,每隔幾年就會爆發一次,總死亡人數達到了近1億人。

在那個年代,這是個天文數字。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古代歐洲防毒面具

我們更熟悉的是鼠疫的第二次爆發,在1348~1351年。

短短三年裡,2500萬人死亡,歐洲總人口減少了1/4。

在核武器被髮明之前,鼠疫就是古代的“核武器”,得到了“一號病”的稱謂。

因鼠疫而死的人,全身皮膚散佈著恐怖的黑紫色,所以被稱為黑死病。

鼠疫的苦難深深的印刻在了歐洲歷史上,從此沒一個歐洲醫生敢輕視鼠疫。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1910年,清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岌岌可危。

而作為清王朝的龍興之地,東北大地正在醞釀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

10月10日,兩名風塵僕僕的木匠來到滿洲里,住進吳奎嶺附近的一家小客棧。他們入住的房間是一個大通鋪,住了20個人。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此時的滿洲里已經進入冬季,但因為還沒到採暖期,客棧裡非常冷,房門和窗戶緊閉,屋內空裡渾濁。

很快,這個房間裡就有人突然患病,一下子就倒下9個,其中就包括那兩個木匠。

原來這兩個木匠是從沙皇俄國的疫區逃出來的。不久前,與他們一起打工的幾個人突然病倒並迅速死去。他倆怕自己受傳染,便偷偷地跑回了東北......

他們的症狀表現出驚人的一致,都是痰中帶血,高燒不止。人們很快將其中症狀最重的一個送到當地的俄國醫院就診,診斷結果令俄國醫生大吃一驚,他得的是肺鼠疫!

這種肺鼠疫,最早存在於西伯利亞的旱獺身上。1910年10月,沙俄西伯利亞地區爆發了這種鼠疫。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旱獺是土撥鼠的同族近親

沙俄政府是怎麼應對的呢?先是嚴密封鎖消息,焚燒掉疫情區的房屋,再把來自中國東北、不明真相的勞工們攆回老家,成群的鼠疫就這麼跟著寄主到了東北。

如此甩鍋,將令整個東北大地生靈塗炭!

膽怯的俄國醫師沒敢繼續收治其他患者。當天晚上,兩名木匠最先死去。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客棧感染鼠疫的消息很快傳出,住在這個客棧裡的一百多人立即四散而逃,驚慌失措的人們開始沿著中東鐵路向哈爾濱、長春、奉天(今瀋陽)等地奔逃,疫情範圍由此無限擴大……

從鼠疫爆發到結束,保守估計死了6萬人。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除了沙俄甩鍋,這次鼠疫出現瞭如此嚴重的後果,還有三個原因:

1. 居住條件惡劣。東三省房屋低矮、簡陋、面積狹小,民眾又習慣多人居住一室,居住條件惡劣。

2. 不注重個人衛生,容易使疫菌滋生繁衍,加速了鼠疫的傳播。

3.當時東三省社會發展落後,基礎設施薄弱。落後的公共衛生設施必然助長鼠疫的傳播,使其在東三省迅速蔓延。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幸運的是,相比歐洲鼠疫的曠日持久,東北鼠疫疫情只用了4個月時間就控制住了,死亡人數下降到了0!

難道是神兵天降?

恰恰相反!當時的清政府對此愁眉不展,不僅是因為疫情,還有關乎國家的領土問題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可不止是清政府一家的,沙俄、日本兩國早已通過多年的侵佔和經營,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了這裡。

在疫情猛烈的時候,這兩個國家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本國人可千萬不要染上疫情,第二個想的就是如何趁火打劫,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於是,兩國政府先後在當年12月初向清政府外務部發出照會:清政府無力控制疫情,要求本國獨立主持北滿(東北)防疫事宜。

表面看,這是一片好心,為了防疫;

事實上,這中間包藏的是禍心。為了防疫,必然會動用軍隊。

日俄一旦控制疫區,中國再想拿回來,就難上加難了。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怎麼辦?只有證明清政府具備控制疫情的能力才行。

問題是,如何讓一個從中央到地方都沒有公共衛生防疫部門,也沒有多少具備公共衛生防疫知識人才的清政府,來證明自己有控制疫情的能力呢?

清政府自己的官員中,誰有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呢?

此時,外務部右丞相施肇基,力薦了一位中國醫生前往東北。

這位醫生通過對患者屍體的解剖、顯微鏡觀察,很快確認了造成疫病的細菌是鼠疫桿菌

不過奇怪的是,歐洲的鼠疫是通過老鼠傳播,但當時是在東北,而且又是冬天,老鼠不太可能有太多的活動。

這位醫生於是判斷:這次的鼠疫類型跟傳統的不一樣——鼠疫傳染源不是通過老鼠直接傳播的,而是通過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疫情兇險、時間緊迫,他立即採取措施控制傳染源。

在當時,很多老百姓因為無知,會偷偷隱瞞病情或者把危重病人丟在街上,導致病人橫屍街頭,成為新的傳染源。

針對這樣的情況,這位醫生派出士兵挨家挨戶搜查,發現病人立即送到防疫醫院。

另外,他還克服了民俗中“死者為大”的阻力,對屍體進行徹底的焚燒和掩埋。1911年大年初一,兩千多例瘟疫死者的屍體連續燒了三天三夜。

用這樣的方式,傳染源被管控住了。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但這還不夠。

當時的鼠疫,有明顯的沿著鐵路線傳播的趨勢,所以還需要控制傳播途徑。這位醫生調取了1000多名士兵,對鐵路沿線進行交通管制。

在一番交涉之後,日本和俄羅斯控制的鐵路段相繼停駛;

山海關設立了檢疫所,途經的旅客都要停留觀察5天才能放行。

針對患病者和可疑病人,他專門在醫院裡分設了三個不同的機構,包括疑似病院(日語,“病院”就是醫院)、輕病院(針對症狀輕的病人)和疫病院(針對症狀重的病人),讓病人能夠根據病情接受治療或者觀察,避免過度治療和交叉感染。

對於還沒有被傳染的人群,他專門發明了一種紗布口罩進行防護,在兩層紗布中間放一塊吸水的藥棉。

這種口罩能很有效地阻斷呼吸道傳播,還便宜,普通人也用得起。

正是通過這一系列措施,肺鼠疫才沒有在中國全面爆發。


雖然這些發生在100多年前,但其實直到今天做傳染病防治,基本原則和當時防治肺鼠疫是一樣的,關鍵在於把控三個環節:

第一,管控傳染源。

第二,切斷傳播途徑。

第三,保護易感人群。

這位醫生因此聲名鵲起。他叫伍連德。

他是中國第一個進入劍橋的華人,24歲就拿到了劍橋大學的5個學位。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清王朝最後一年,殺死6萬人的“東北黑死病”,是怎麼被控制的?

位於哈爾濱道外區的伍連德紀念館

後來他成為了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