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进退雍容史上难,几人怒马出长安?

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进退雍容史上难,几人怒马出长安?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1

当年书里:“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便记得了落红落下来并非对花无情,只是换一种方式护着花。当时大概也只是懂得,事情很多时候是分着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像“曲线救国”这个词,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失意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给自己心中留下一团希望。只要最终的目的没有实现,这中间的过程只是多出来的考验。这样子,我们便可以不那么失望,不那么绝望,不那么难过,甚至不那么崩溃。

近几年发现,市场上兴起了很多对先人著作的解读的书籍,以前很少涉猎,后来看过一两本,渐渐地从学者们的解读中看懂了自己看书时的囊中羞涩。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涉猎的内容依旧不够多,所以在某些生活或者理想的片段,我依旧解读不了他们当时的思想和情怀。比如书中主角——龚自珍,也许是因为当初高中学的是历史,所以唐宋元明清,我记得的代表便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诗歌在清朝或许早就失去了它的光彩。所以我大概就记得他是清朝的诗人,写了一本《己亥杂诗》,我曾以为,己亥杂诗就是一首诗,却不知它是一本诗集,更不知道当时作者是在何种际遇之下写下了它,更不知道这背后的情怀和理想。如今一读,觉得终究是自己见少识少了。

历史就像奔流的黄河,一直滚滚向前,不曾为谁停下。而后世的我们还能看到前人留下的作品,在那些个不发达的年代,足以说明他当时足够优秀。就像作者说的,龚自珍的一生,有其幸,也有其不幸。幸的是他的才华得到认可,他身边所有的人都认可他的才气,他的政见让政客不敢直视,他的才华让他的诗作得以传唱。这在很多个时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毕竟在同一个社会里,你过于与众不同,必招非议。一是你太有才能,众生太过平庸;二是你过于不同,做了很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群起而攻之。这些在他的年代,在他的诗作中,“海内存知己”,“交尽美人名士”,他是做到了。哀其不幸,大概是他的突然暴死,一代才人就此陨落;更有的便是,他的真性情没有被大家认清,很多人对他的片面的评价。

事实上,谁对谁的评价又能做到全面客观呢?我们总是习惯挑那些自己喜欢的看世界,而挑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批评世界。在今天看来,公正的评价无非是来自那些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或者是和自己三观相同的人。若是要求所有人都懂自己,其实也是一种强人所难,更是自己对自己的偏执了。


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进退雍容史上难,几人怒马出长安?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2

因为一部《己亥杂诗》,大多人认为龚自珍是诗人,作者在书中便是从诗入手,对龚自珍的诗词进行解读,其中包含的东西,细品之后发现,所涉领域太广:政治,经济,文化,边疆,地理,经学,方言,水利,农学等。看着他的见解和言论,不禁好奇:生平的多少时间里,他都花费在对世界的学习上呢?他也并非是浅浅涉猎,而是深有研究,自称体系,以至于他考状元殿试的时候,心中怀着当年王安石变法的情怀写下的对整个国家的思考,被当时的朝臣认为是“来者不善”而没能一举高中。心中的很多理想,抱负也渐渐迷失在当年的为官岁月里。

他曾决定周游世界,因而自发学习各地方言,期待着有一天走到那个地方,能够融入当地,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看它们。经济上,对于当时社会的白银外流,铜钱贬值,他有着自己对整个社会的思考,他看得到弊端,甚至找到了解决之道,只是他没有机会去施展自己才能。经学之上,他对儒家思想的传承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自己也曾熟读每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参晓其中的内容,包括后来的学习佛经,他一向自律,用自己的自律把一些经典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校正,让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看着书中出现的同时期的人物,那些曾经在历史书,语文书,地理书有过一眼之缘的名字,不禁感慨,那个时代的能人是真的多,他们都出现在各个领域里,把自己一生的坚持做到了最好,才能名留史册。不可否认,每个时代都会有郁郁不得志的人。比如龚自珍他自己。

被迫辞官,舍下了自己曾经追求的东西,做回了布衣,回到家乡,哪怕心中有朝堂,但是也得让自己放下做一回闲人。只是,心中有理想的人是做不了闲人的,所以才想着破戒,重新写诗,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诗作。就像书中所说:“我为命运和人世所弃,但我仍不断言说着,我仍对世界怀抱着爱和善意。”“一个人是隐是进,是无名还是求名,能够完全放达吗?如有名,谈何放达;如不曾沾染名声,又何谈放达?”可以想象,在多少个夜晚,龚自珍也曾这样子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嘴上说着我不放弃,我依旧会坚持,我只不过是换个方式而已,心中却是一遍又一遍地捶问,同时又害怕这一生就这样了,想说服自己放下,又害怕自己放不下,这样子自己和俗人又有何不同呢?

最终他找到的方式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在政流外建设道论,在对政流无能为力的时候,成全道论以校正时世。”“曾经天上三千劫,又在人间五百年。”我们所遭受的不正是如佛家所说,我们在历劫吗?人的一生,何尝不也是一场修行?


己亥——余世存读龚自珍:进退雍容史上难,几人怒马出长安?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03

书中说道:“承平时代的人未必理解一个人的力量,个人真的不应该妄自菲薄,他有扭转乾坤之能。”我猜想着龚自珍当年由此感悟的时候是对着乡野中某一位教书先生,不曾想过,他的思想会超越时空来到我们的世界吧?

世间所有想要成全的事情都不会太容易,可是,难就不去做吗?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放弃的声音,但是和艰难相比,很多人就败下阵了。其实,若是真的非要去完成,就不要想太多,尽管去努力就好了。我记得初中读地理的时候,当时老师跟我们讲,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多么的严重,我当时在心中出现的想法就是,那就栽上树,这样子树根可以吸水保留底下水分,等树长大了还可以挡风沙,当树足够多的时候,就不会荒漠了。没等我把想法说出来,老师便打断了我的思绪,说在沙漠种树那是不可能的,后面还跟我们讲了多难。可是近几年的数据出来了,我们不也看到了中国的沙漠化面积在减少了,甚至从太空拍的照片显示,曾经金黄的一片逐渐被绿色取代吗?这当中有着当年那个植树人的坚持,我猜想他当初做这件事的时候也没觉得会成功,只是尽力去做,结果慢慢地坚持下来了,便心之所向了。

每个时代都有着那些让我们觉得不公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不公平,但是很多人却认识了不公,漠视了不公,却不想着如何去改变不公。因为他们经常会说的一句话是:“我没那个能力和权力,这些事要留给那些有能力和权力的人来做。”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无条件的布衣在立功立德方面比有条件的王侯将相会做得更大更好。”我所坚持的,便是不要忽略自己的能力,不要忽略自己的能耐,若是心中有坚持,请继续坚持,只要初心不变,宇宙万物会以它的方式回报你们的。

人生的选择在很多时候不止一种,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就像龚自珍的年代里,社会的风气是学而优则仕,但是同样有很多“猿鹤们”,他们追求的是他们想追求的文学道义,而选择隐居一隅,传道受业,力求经学不断,人才不断,这何尝不是一种出处。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支部队,自己的出处由自己把握。当龚自珍在感慨自己壮志难酬,抱负得不到舒展的时候,他只是把他的出处交给了别人,他需要在政治上懂他的人,同时支持他的人,只是当时的风气里,当官者为的是一种名,却不想着作为。这和他的追求在大环境里是相悖的。可想而知,结果很难是梦想成真。

纵观整个宇宙,整个历史长河,我们都不过是其中的小沙粒。别说像龚自珍这样的才子在刚离开官场的时候心情低落,普通人又如何能看得开呢?书中也写道龚自珍为官的年月里,弹指一挥间,两鬓斑白人出初老,当时友人如今少。是啊,时间一直都在洗涤,我们不停地遇见,也不停的离开。所以人总会在某一个瞬间想起以前的人,只是你却记不得他的容颜了。

而人生中遇到的很多个抉择的时刻,我们大多都是进退难,因为没有人知道选了之后会怎么样,我们也不能提前知道选择另外一个是否会更好?当我们所选的并不是当初所想的,又有几个人能够当断则断,和前尘往事来一个彻底的了断呢?

进退雍容史上难,几人怒马出长安?说的其实便是众生相。众生皆苦,你不是唯一一个。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选择。这世间多的是不停地选择,不停地后悔的人,能有几个人在意识到选错的时候及时止损呢?人生的很多至暗时刻,你又是如何走过来呢?

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什么?大概就是一颗宠辱不惊的心,陪着你看着短短人生数十载的风起云涌。我们每个人都曾花费很多年的岁月在追求我们喜欢的东西,而有的是放下却是一瞬间的事情。就像落花落下,不是对枝叶没了感情,只是换一种守护着它。人生中的很多至暗时刻,需要的便是你放下你的执念。当你明白,实现心中目标的方式不是只有一种,你便不会再去纠结“此路不通,路在何方?”的问题,因为你会另辟蹊径,重新出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