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菇出菇管理

(一)出菇管理的重點

1.控制溫度和溼度:茶樹菇菌絲的成長,以25℃~27℃最適合。在4℃~34℃的溫度範圍內,菌絲能夠成長,14℃以下成長緩慢,32℃以上也成長緩慢,且容易被高溫雜菌所侵蝕。子實體發育的溫度範圍為10℃~30℃,其中在18℃~20℃時,子實體發育最好。氣溫低於8℃時,子實體無法出現。

10℃~16℃時,長速慢,菇肉厚,品質優,但產出量低。25℃~28℃時,發育快,出菇快,菇肉薄,質量差。溫度超過30℃,原基難以出現菇蕾,易死菇爛袋。菌絲恢復成長,要求空氣的溼度為70%,出菇階段要求空氣的溼度為90%。出菇時,還會從基質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因此長菇時期以噴水保溼為主。如菌袋失水過多,則應採取注射或灌水等方式給菌袋補水。

2.調節空氣:茶樹菇屬好氣性真菌,菌絲恢復成長和子實體發育都需要吸進充足的氧氣,並呼出二氧化碳。子實體成長髮育時,呼吸作用加強,每袋菇每小時排出0.1~0.5克二氧化碳。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過大時,會抑制原基的分化和子實體的成長,尤其是菌蓋的分化成長。但在生產上,也可利用這一特性,像金針菇裁培那樣,獲得菌柄粗長的產品。

3.調節照明:茶樹菇屬好光性菌類,有明顯的向光性。光線能刺激原基出現。在原基分化時期,要提供一定量的散射光,適合照明強度為500~1000勒,子實體成長最適合的照明強度是50~300勒。照明不足時成長慢,菇體薄,色澤深。但照明太強,長菇慢,菌蓋幹亮,產出量少。

4.進行刺激:刺激是茶樹菇生理轉化的重要因素。溫差、乾溼、光暗、覆土和震動等刺激,是菌絲成長轉化為原基分化,出現菇蕾的重要條件,每批出菇分化原基都必須利用。通常割袋培植的出菇處理,以冷水刺激和震動刺激來完成。冷水處理不是菌袋補水,而是利用低水溫刺激菌袋。覆土、搬運菌袋或擊拍菌袋,對菌絲體進行機械刺激,有利於原基的出現。

(二)子實體轉潮期及不同菇潮的管理

在茶樹菇培植中,割袋後菌絲料體仍由菌袋包被,而未直接裸露於環境之中,菌袋內的小環境相對穩定,菌絲受到尚餘部分菌袋的保護。各季節菇的相同潮次,出菇管理有共同的特點。

1.前潮菇的管理:茶樹菇割袋培植出菇,菌絲料體尚由菌袋包被,菌袋可以蓄水,沉澱於菌袋內的水分仍能繼續被菌絲吸收。因此,前潮菇,不必噴重水,以免感染雜菌,只需通過噴霧或地面澆水的方式即可完成。

2.轉潮期的管理:茶樹菇轉潮期必須滿足菌絲、原基和子實體對成長條件的不同需求。因此,在管理中依據當地、當季氣候條件及變化,加強對光、溫、氣、溼的調節,靈活掌握。

採完每一潮菇後,停止噴霧噴水7~10天,但要保持空氣溼度70%左右,直到菌袋上菌根穴處發白時,再按照前述各季節菇的出菇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轉潮期管理的重點是養菌,使菌絲恢復繁衍與累積養分,為下一菇潮的出現提供必需的物質基礎,以促進下一潮菇的迅速成長。

3.後潮菇的管理:茶樹菇出菇期通常為2~3個月,長的可達4~6個月,可採3~5潮菇。隨著菇潮次的增加,菌袋內的水分含量嚴重減少,有的菌袋甚至失重一半以上。菌袋內的營養大量消耗,菌絲活力漸弱,因此適時、適量給菌袋補充水分和養分,就成為茶樹菇末潮菇管理的重點。

(三)子實體的異常現象與防治對策

1.菇蕾枯萎:由於環境乾燥,光線強,使出現的菇蕾逐漸枯萎,以至消失。防治對策:在原基出現過程中,注意保溼、增氧和控光(控制在50~300勒),避免空氣乾燥和二氧化碳濃度過大。

2.早出菇:菌袋未成熟,未轉色,而機械震動的刺激又過大,以致小菇和畸形菇增多,菇色也淡。防治對策:當菌袋生理成熟後,不要常搬動或過多震動,而要保持恆溫,並使光刺激不要超過800勒。

3.畸形菇、小菇和密菇:

(1)畸形菇:由於氣溫下降有利於子實體出現,如沒有及時割袋,大批菇蕾迅速成長,因袋膜限制而長成各種畸形菇。防治對策:增光增氧,促使原基分化成菇蕾,及時割袋,保溼、增氧,每天通風換氣,結合噴水調溼,保持空氣相對溼度在90%~95%。在幼蕾出世前,及時割袋,保證菇體成長不受限制。

(2)小菇、密菇,生理成熟不足,晝夜溫差大,水刺激過重,或培植後期營養耗盡,不能滿足子實體成長髮育的需求。防治對策:菌絲生理成熟後,溫差刺激時間不要太長,通常不超過3~5天。在培植後期,給菌袋補充碳氮源,並延長轉潮期間的養菌時間,使菌絲累積充足營養。加水處理要輕,因為此階段菌袋吸水力強,而蓄水性差。

4.側生菇:菌袋裝料與薄膜之間留有空隙,割袋出菇時進入大量空氣,加上照明刺激,因而會產生側生菇,浪費菌袋營養。防治對策是:菌袋裝料要裝得緊實,有條件的要儘量採用裝料機裝袋。

以上就是茶樹菇出菇的管理要點,還有子實體轉潮期及不同菇潮的管理和異常現象的處理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大家管理好茶樹菇,使其產出量高,品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