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出菇管理

(一)出菇管理的重点

1.控制温度和湿度:茶树菇菌丝的成长,以25℃~27℃最适合。在4℃~34℃的温度范围内,菌丝能够成长,14℃以下成长缓慢,32℃以上也成长缓慢,且容易被高温杂菌所侵蚀。子实体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0℃~30℃,其中在18℃~20℃时,子实体发育最好。气温低于8℃时,子实体无法出现。

10℃~16℃时,长速慢,菇肉厚,品质优,但产出量低。25℃~28℃时,发育快,出菇快,菇肉薄,质量差。温度超过30℃,原基难以出现菇蕾,易死菇烂袋。菌丝恢复成长,要求空气的湿度为70%,出菇阶段要求空气的湿度为90%。出菇时,还会从基质中吸收大量的水分,因此长菇时期以喷水保湿为主。如菌袋失水过多,则应采取注射或灌水等方式给菌袋补水。

2.调节空气:茶树菇属好气性真菌,菌丝恢复成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吸进充足的氧气,并呼出二氧化碳。子实体成长发育时,呼吸作用加强,每袋菇每小时排出0.1~0.5克二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大时,会抑制原基的分化和子实体的成长,尤其是菌盖的分化成长。但在生产上,也可利用这一特性,像金针菇裁培那样,获得菌柄粗长的产品。

3.调节照明:茶树菇属好光性菌类,有明显的向光性。光线能刺激原基出现。在原基分化时期,要提供一定量的散射光,适合照明强度为500~1000勒,子实体成长最适合的照明强度是50~300勒。照明不足时成长慢,菇体薄,色泽深。但照明太强,长菇慢,菌盖干亮,产出量少。

4.进行刺激:刺激是茶树菇生理转化的重要因素。温差、干湿、光暗、覆土和震动等刺激,是菌丝成长转化为原基分化,出现菇蕾的重要条件,每批出菇分化原基都必须利用。通常割袋培植的出菇处理,以冷水刺激和震动刺激来完成。冷水处理不是菌袋补水,而是利用低水温刺激菌袋。覆土、搬运菌袋或击拍菌袋,对菌丝体进行机械刺激,有利于原基的出现。

(二)子实体转潮期及不同菇潮的管理

在茶树菇培植中,割袋后菌丝料体仍由菌袋包被,而未直接裸露于环境之中,菌袋内的小环境相对稳定,菌丝受到尚余部分菌袋的保护。各季节菇的相同潮次,出菇管理有共同的特点。

1.前潮菇的管理:茶树菇割袋培植出菇,菌丝料体尚由菌袋包被,菌袋可以蓄水,沉淀于菌袋内的水分仍能继续被菌丝吸收。因此,前潮菇,不必喷重水,以免感染杂菌,只需通过喷雾或地面浇水的方式即可完成。

2.转潮期的管理:茶树菇转潮期必须满足菌丝、原基和子实体对成长条件的不同需求。因此,在管理中依据当地、当季气候条件及变化,加强对光、温、气、湿的调节,灵活掌握。

采完每一潮菇后,停止喷雾喷水7~10天,但要保持空气湿度70%左右,直到菌袋上菌根穴处发白时,再按照前述各季节菇的出菇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转潮期管理的重点是养菌,使菌丝恢复繁衍与累积养分,为下一菇潮的出现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以促进下一潮菇的迅速成长。

3.后潮菇的管理:茶树菇出菇期通常为2~3个月,长的可达4~6个月,可采3~5潮菇。随着菇潮次的增加,菌袋内的水分含量严重减少,有的菌袋甚至失重一半以上。菌袋内的营养大量消耗,菌丝活力渐弱,因此适时、适量给菌袋补充水分和养分,就成为茶树菇末潮菇管理的重点。

(三)子实体的异常现象与防治对策

1.菇蕾枯萎:由于环境干燥,光线强,使出现的菇蕾逐渐枯萎,以至消失。防治对策:在原基出现过程中,注意保湿、增氧和控光(控制在50~300勒),避免空气干燥和二氧化碳浓度过大。

2.早出菇:菌袋未成熟,未转色,而机械震动的刺激又过大,以致小菇和畸形菇增多,菇色也淡。防治对策:当菌袋生理成熟后,不要常搬动或过多震动,而要保持恒温,并使光刺激不要超过800勒。

3.畸形菇、小菇和密菇:

(1)畸形菇:由于气温下降有利于子实体出现,如没有及时割袋,大批菇蕾迅速成长,因袋膜限制而长成各种畸形菇。防治对策:增光增氧,促使原基分化成菇蕾,及时割袋,保湿、增氧,每天通风换气,结合喷水调湿,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95%。在幼蕾出世前,及时割袋,保证菇体成长不受限制。

(2)小菇、密菇,生理成熟不足,昼夜温差大,水刺激过重,或培植后期营养耗尽,不能满足子实体成长发育的需求。防治对策:菌丝生理成熟后,温差刺激时间不要太长,通常不超过3~5天。在培植后期,给菌袋补充碳氮源,并延长转潮期间的养菌时间,使菌丝累积充足营养。加水处理要轻,因为此阶段菌袋吸水力强,而蓄水性差。

4.侧生菇:菌袋装料与薄膜之间留有空隙,割袋出菇时进入大量空气,加上照明刺激,因而会产生侧生菇,浪费菌袋营养。防治对策是:菌袋装料要装得紧实,有条件的要尽量采用装料机装袋。

以上就是茶树菇出菇的管理要点,还有子实体转潮期及不同菇潮的管理和异常现象的处理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管理好茶树菇,使其产出量高,品质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