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岭峰教授|那些称自己有“童年阴影”的成年人,一半可能是假装

大家好,我是贺岭峰。

网络上有个段子:这年代,没个“童年阴影”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聊天。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童年阴影”的普遍性。

童年阴影一般是指人们在童年时有过某种不愉快的创伤性经历,直到长大了还记忆犹新,并且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影响着成年后的感情与生活。

有童年阴影的人,一旦进入到与当年的创伤性场景中,强烈的负面情感就会如“排山倒海”般从心中涌出,当时的创伤性画面,仿佛过电影般,一幕幕出现。

虚假的童年阴影

按理说,有童年阴影的人,应该是比较悲催的。但实际上,面对同样的“童年阴影”不同的人成年后会有不同的表现。

例如张三和李四小时候都被恶犬咬过,但成年后,张三养了藏獒,就喜欢藏獒的霸气;而李四面对一只小小的柯基就怵得不行呢?

同样的童年阴影,不同人成年后表现不同。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童年或多或少都会受创伤,但这不是我们解决不了成年后面对的问题的理由,更不是我们过不好这一生的借口,不要把锅都甩给童年阴影!

典型案例

前段时间,有位心理咨询师向我报告了一个案例:

一位36岁的女士,4岁前曾在三个不同的家庭被寄养,4岁回归亲生家庭后,竭力讨好父母,害怕父母嫌弃自己。长至成年,成为了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只会讨好身边的每个人,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喜好,认为自己不值得别人喜爱。

到了现在36了,见人还是紧张,人多的地方更是手脚没地方放,甚至跟父母在一起也不自在。特别害怕被人忽视,觉得自己说啥啥不对,做啥啥不会。

她自学了许多心理学课程,知道自己这样有问题,但还是解决不了。

普遍观点

普通人可能就会很同情这位女士了,想要抱抱她。

而经验较浅的心理咨询师呢,可能会有着心理学助人的冲动,他们会下意识地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来帮助女生走出童年阴影。

然而,她就一定要摆脱童年阴影吗?“摆脱童年阴影”这个目标,是这位女士的需求,还是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呢?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们不能总是聚焦于她面对的问题。如人多的时候紧张,无法和父母舒服相处等等。比起来访者的问题,我们更要关注来访者这个人本身,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为什么来做咨询,既然是自小以来的问题,她为什么16不来,26不来,46、56甚至66不来?

这位咨询师是典型的以“关注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来访者中心”,被女士绕进去了,跟她站在一起想象她的苦难,给她找各种路径和方法来摆脱阴影。可女士就说:“我在其他老师课程中也学过这些路径和方法,没用!你看吧,我知道我问题在哪,就是解决不了,做不到。”

但她是真做不到还是不想做到呢?


督导观点

现在让我们把聚焦点从问题放到人身上,就会发现咨询过程中,存在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她是一位36岁的女士。我们来设身处地地感受一下,一位36岁的女性,她现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她当下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她此刻是怎样的处境?

·第二个关键点是:她已经自学了许多心理学课程。她其实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解决不了,她学了这么多心理学课程,就是为了找到这样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于她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她可以推卸责任,我为什么过得不好,为什么职业成长陷入瓶颈,为什么和父母相处不融洽,问题就是我的童年阴影,童年阴影就是一切的根源。

我们在看到人生的瓶颈后,需要给自己找到一个理由和解释,为自己的人生自圆其说,如果我们不能为我们现在的结果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我们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所以当你在怪“童年阴影”的时候,你先自己问问自己,你是在自我安慰、自我欺骗,自我逃避吗?

这实际上是心理咨询师常会走进的误区,那就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听见来访者说童年阴影,那就一定要用一用手里的“锤子”,如果不用,我岂不是就说明我专业能力不行嘛,岂不是说明我错过了“练手”的机会嘛。

其实,这是心理咨询师常有的“自恋”。

心理咨询师职业进阶之路,也是一条不断“破自恋”的道路,这条路很难走,但如果想不断精进,就需要破除它,真正回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上面来。

金句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聚焦于来访者本身,而不是问题。

说明:【心理研习社】专注于个人成长、家庭成长和团体成长的传播,文章来自微笑主义,版权归原作者,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