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電視劇《知否》裡面的盛紘在官場上沒有主見,第一次上朝堂嚇壞了,戰戰兢兢、哆哆嗦嗦的退朝了。兒子盛長柏當官之前,他一直提心吊膽。當兒子考中了進士,和他同朝為官,站在朝堂之上,才有了主心骨,一到大事上,就看長柏眼色,深信兒子的能力,長柏不讓做的事他絕不幹。

初看還覺得很好玩,可是仔細想想,劇情經不住推敲。一個當了半輩子的官,如果這麼經不住事情,是如何從地方上,一步一步的高升,到京城當官的呢?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電視劇只是為了弱化盛紘、突出長柏,設計的這麼一個劇情。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實際上原著裡並不是這麼回事,盛紘是一個很會當官的人,健談開朗,八面玲瓏,和上級相處不卑不亢,既讓人覺不出溜鬚拍馬,和他談話又感覺很舒服;他和同僚相處融洽、人緣很好,還有更重要的一個方面,盛紘很愛惜官聲,不是一個貪官。光憑這一點兒,在古代就是一個好的父母官了。

小說裡盛紘有非常關鍵的三次升遷:

第一次升遷:從泉州一個從六品的同知升到的正六品登州知州,這是一個從下級官吏升到中等官位的關鍵轉折點。從盛老太太嘴裡知道,從下品升到中品最難熬,但是盛紘因為在地方:兢兢業業、恪盡職守,政績卓然,考績評定了一個“優”。不要小看這個“優”,當初,唐朝的狄仁傑借調到京城,協助京城有司衙門處理上萬件訴訟案件,才評了一個“中上”,這個“中上”在當時就非常了不得,不多見了。可見盛紘的“優”多麼得到上級的認可。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知州是宋朝新設的官職,這一職位在隋唐時期稱為刺史,知州是有實權的。如果你還不能知道官職有多大,知州對應的今天的官職,相當於地級市的市長,還是一把手。這下知道了吧,這一官位,是相當厲害的。知州在當時需要從五品的才能擔任,可盛紘一個正六品就能榮膺此職,說明盛紘很會打點,對於上級的提拔,盛紘並不一味單純送銀子,送禮物也很講究技巧的,盛紘這一點兒就拿捏得很好。

可能有的讀者要問,不是說盛紘是一個好官嗎?為什麼要送禮?如果您認為古代官職的升遷,光靠政績就能實現,那還是太天真了。盛紘家本身有產業,再加上有一個家資豐厚的長房堂哥的鼎力支持,錢財不是問題。他的堂哥為他打點也是有好處的,所以盛家在囿陽老家很有面子,即使是縣令也要高看盛家一眼的。就是因為有這個得力的堂弟,所以兩家是互惠互利的關係,因為盛家老太太對長房有恩,所以兩家處的關係比親兄弟還要親。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盛紘會做官,也很會做人,與當地士紳官吏多有交好,這還體現在他明明要高遷了,可是對於泉州的同僚,也是認真打點、全了禮數,並不因為升遷,看不起同僚。所以在同僚的心目中盛紘很會做官,很會為人,這也保證了他高升之後,沒有人因為嫉妒給他打小報告,壞了他的前程。

盛紘注意形象塑造。到山東登州任職之後,就有心打造:登州第一家庭的良好形象,率領自己的老婆孩子,聲勢浩大的給盛老太太請安,給全州老百姓樹立了一個父慈子孝、全家和樂的好榜樣,這就有點像現在的俄羅斯普京一家,隔長不短就到媒體上秀一下家庭和睦。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盛紘不願意涉入黨爭。本來華蘭的婚事不著急,可是當時的開封府尹邱敬大人來為兒子提親,邱家和盛家門當戶對,他的兒子也很上進,明蘭嫁過去也不會受氣。可是這個邱大人,卻參與了朝廷的黨爭,這對一心中立的盛紘來說,是個危險的信號。盛紘屬於那種不想涉入黨爭的人,他知道萬一抱錯大腿,將會是滅頂之災。

盛紘對於好朋友邱敬,不是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他也時常勸說邱敬,無奈對方聽不進去,他可不想讓華蘭去冒這個險,所以後來才定下了忠勤伯府嫡次子袁文紹。盛紘官場的朋友很多,後來他的二兒子長楓娶得媳婦兒柳氏,就是他好朋友的女兒,所以人家當官的好朋友多著呢。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和上級相處,不卑不亢。齊衡的父親是盛紘的上司,齊衡在盛家讀書考上了舉人。齊大人為了表示感謝,一家屈尊降貴的來盛家表示感謝,齊衡的父親是正三品國公爺,比盛紘高太多。但是盛紘見了國公爺一家,絲毫沒有諂媚巴結的意思。當平寧郡主自以為家家世顯貴,長柏和齊衡一起讀書是給了盛家莫大的面子的。這個時候看出盛紘長袖善舞的本事了,他不卑不亢地朗聲道:

“讀書靠的多是自己用功,那些苦寒出身的士子,何嘗有這般那般的講究,太祖爺時的劉、李二相,先帝時的三楊,縱橫捭闔,運籌帷幄,何等能耐,他們可也都是貧寒子弟出身,那可真是叫人敬佩!”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這裡面的開國劉相,正是齊大人的外祖父,盛紘一方面反駁了平寧郡主的說法,一方面又拍了齊國公家祖上的馬屁,讓齊家也不至於小瞧了自己家。齊大人聽到誇獎自己的祖上,也很高興,本來是一件上級看不起下級的閒談,讓盛紘幾句話輕輕地找補了回來,讓齊大人也不敢小瞧盛家。後來平寧郡主想讓明蘭給齊恆做妾,齊大人第一個反對,說盛紘不是那樣的人,不會讓自己的女兒給別人家當妾的。

就是這份風骨,讓上級不敢小瞧了這個——低了好幾個品級的盛紘,也不好意思仗著權勢欺壓盛家,這就是盛紘的本事。官職雖低,可是綿中帶鋼,讓人不敢忽視。後來長柏第一次就考上了進士,齊衡名落孫山,也徹底打了平寧郡主的臉。這時齊衡的父親,更加的佩服盛紘:到底是科班出身,對科考之道就是精通。一個下級能讓上級佩服,就是本事。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長柏考上進士之後,長柏的母親王若弗不明白,為什麼讓長柏到翰林院一個冷清的衙門做個庶吉士?其實這才體現出了盛紘的良苦用心。宋朝進內閣大致有兩條路:一條是由進士入翰林,從皇帝身邊的侍讀侍講,一路熬資歷到翰林大學士,直至入內閣。還有一條是翰林庶吉士期滿後,入六部或六科實力辦差,再一路熬資歷升職,期間或可能外放一兩任歷練,然後累積資歷直至六部侍郎或尚書,接著就可能進內閣。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盛紘對為官之道深有心得,自己已經是進內閣沒有希望了,就給兒子鋪平了道路,後來朝局不穩,為了保住盛長柏,不讓他涉入黨爭,盛紘又讓他外放為官,多加歷練,甚至去那個縣裡都為他籌謀好了。盛紘在兒子的前程上從不糊塗,所以電視劇裡,塑造的那個唯唯諾諾的盛紘一點兒也不靠譜,哪像一個為官多年,深諳為官之道的盛紘?盛紘當官之路頗為順暢,他一路高升,不像別人,時而升遷,時而被貶,他小心謹慎,從不不涉及黨爭。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第二次升遷:後來盛紘登州任職期滿,考績依然是個“優”,調任京城做了正五品的工部郎中,一個冷清衙門。明蘭起初也很奇怪,他的父親從年前就開始託關係走門路,再加上政績不錯,以為父親能混進六部之首的吏部,或者最起碼是戶部、刑部這樣的熱門單位,工部太平、冷清的像養老院,盛紘怎麼會去那裡呢?後來才明白,這個時候的京城是是非之地,皇帝年老,儲位不明,政局隨時會有變動,若真去了那些熱鬧衙門,沒準會惹上是非。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盛紘考慮的太周到了,為自己的前程打算的十分全面,冷清的衙門,沒人拉攏,也不會參與黨爭,中立才是保持有生力量的最好辦法。紘到了京城之後,更加小心謹慎,知道京城御史很厲害,所以他把府中最好的一排屋子給了盛老太太住,不叫御史在孝道上抓住把柄。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第三次升遷:後來盛紘升任正四品左僉都御史。這個御史是盛紘最不喜歡的官職,是專職告狀的這麼一個官。他為人和氣,是個天生的和稀泥的和事佬,這個御史是要睜著眼睛挑別人的錯處,然後告明狀,十分得罪人,盛紘為官十幾年,從來不曾與人結怨,弄得盛紘精神壓力非常大。我們的盛紘老爺是不會像古代話本小說裡面說的那種:文死諫、武死戰。他給別人偷著打個小報告還行,他只是一個普通的官宦人家,小時候吃夠了苦,萬事謹慎,丟掉飯碗的事,古代也只有海瑞一個人能幹出來。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盛紘也只是一個普通人,在古代,一個為家族著想的普通官吏。後來盛紘終於熬出了頭,從都察院調往兵部,任右侍郎,協力署理西北道錢糧。不用告狀了,盛紘開朗多了,也有功夫檢查兒子的功課了,抽空還與盛老太太說說話。後來,盛紘退休的時候已經官至從二品,比當初自己預想的正三品榮退還高了一級。

縱觀盛紘的為官之路,不僅自己步步高昇,官場順遂,他的兒子們,在他的指點下,都入朝為官。尤其是長子盛長柏一步一步按照盛紘的指點,最後當上了權傾一時的宰相。盛紘為人精明,深諳官場之道,是個官場名副其實的“老油條”,正是由於他的謹慎、小心,才讓盛家成為了百年望族,盛紘對盛家的長遠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知否原著:盛紘是官場上的“老油條”,朝堂上不用看盛長柏臉色

所以盛紘絕對不是電視劇裡那個昏庸無能、碌碌無為之輩,電視劇看看就行,真正人性的思索,不能停止,盛紘遠比我想象的要高瞻遠矚、切合實際的多,不要被電視劇蒙了心,他的心計太深,謀略太遠,如果我們都有這麼一個老父親,我們的人生之路將更加光明,走的將會更加長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犯您的權益,請與我聯繫,將立即刪除。原創文章,歡迎轉載、點評、讚賞,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