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嘉德秋季拍賣會。
即便拍賣會快要接近尾聲,現場氣氛依然如火如荼,很快便輪到了最後一個文物出場。此次壓軸的是王羲之《平安帖》的草書臨摹版本,起拍價為5500萬元人民幣。
各位藏家一路叫價,短短几分鐘內,喊價聲此起彼伏,文物的價格暴漲至2.7億元。至此,全場鴉雀無聲,已經沒有人願意再加錢了。眼看著就要成交,這時,拍賣行的總經理胡妍妍接到了一個電話。
是收藏家劉益謙打來的,他表示自己願意在2.7億的基礎上再加500萬。
無人競價了,最終,這幅摹本《平安帖》以2.75億元落錘成交,加上手續費共計3.08億元。文物全篇一共才41個字,算下來平均每個字價值750萬元,一字千金,讓人咋舌。而這筆交易也刷新了中國拍賣史的記錄。
大家都紛紛驚歎於這件高價作品,卻忽視了它背後隱藏的故事。事實上,這幅《平安帖》曾經被人們誤以為“一文不值”,甚至被當作破布在市場上公開賤賣。那麼為什麼到了今天,它突然價值暴增呢?
古董撿漏神話:老人花五元買回的“髒布”,竟是乾隆珍藏的寶物!
事情得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當時老北京琉璃廠附近有許多賣古玩的小販。這天,一位老人在此地閒逛,偶然發現了一個小攤子上展出的一塊破布。這塊布十分骯髒,邊邊角角磨損相當嚴重,但依稀還能辨識出上面分佈的潦草字跡。
這位老人察覺到布上有許多紅色的印章,預感這塊布價值非凡,於是想要出錢買下它。在那個年代,經濟還比較蕭條,整個古董行業生意都很冷清,小販便故意將價格提到了十元,想趁機撈一筆。
十元在當時不算筆小錢,老人見狀便佯裝放棄。正當他準備離開時,小販又提出降價,願意再給老人優惠五元。交易達成,老人只花了五元便把破布收入囊中。
可誰知這位老人也是個門外漢,將破布買回家後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卻也沒看出什麼名堂,就將其閒置在一邊不管了。
一直到了1979年,機緣巧合之下,書畫鑑定家徐邦達先生聽聞到這塊布的存在,便親自登門拜訪,想要觀摩這塊布。
據徐先生回憶,他第一眼看到這塊布便很驚訝,因為畫布上密密麻麻地分佈著紅印痕跡,說明這塊布曾經被多人收藏過,並且是有序地流傳下來。其中還有乾隆的龍印,價值不言而喻。經過對字帖上歷代文人名家以及清代皇帝之鑑藏印記的進一步鑑定,徐先生斷定這塊布是王羲之的作品《平安帖》的臨摹版本,且臨摹之人極有可能為宋朝時期的某個大家。
皇室文物流傳流落民間,揭秘臨摹本價值陡增背後的原因
隨著徐邦達先生的研究結果公佈於眾,摹本《平安帖》也引起了大眾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古董鑑定專家對其進行了研究。但是,有一個疑問卻一直沒有消除:既然這幅字原是乾隆的私人收藏品,為何最後卻傳到了民間古玩販子的手中?
目前,最讓人信服的說法是這樣的:清朝末年,王室衰落,紫禁城裡的太監和宮女為了獲取錢財,便偷竊宮裡的一些珍貴的寶物並把它們拿到宮外販賣,導致大量皇室文物流落在民間下落不明。
這幅《平安帖》可能也是被偷出來的寶物之一,只是遇到的人都不識貨,所以幾經輾轉最後淪落到了地攤上。
目前,業內對於這個版本的《平安帖》的詳細出處還沒有一個完全確切的定論,甚至連一些古人都無法斷定,但是主流說法一般分為兩種:明代的書法家王世懋和當代的徐邦達認為這是宋朝時期的摹本,且出自米芾之手的可能性較大;清代的文學家顧復則認為這是唐朝時期的摹本。唯獨可以肯定的是,這幅《平安帖》不會是宋代之後的產物,這點可以通過上面古玩家留下的印章斷定。
而這幅《平安帖》之所以價格陡增,不僅是因為年代久遠,還在於其蘊含的藝術價值。作為臨摹品,這幅字畫可以說將王羲之的書法精髓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就連“閱寶無數”的乾隆也對它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讚其“可亞時晴”,意思是可以媲美“三希堂法帖”之一的《快雪時晴帖》。
從皇帝珍藏的文物,到淪落地攤的破布,再到價值三億多的頂級藏寶,《平安帖》的傳承之路顛沛流離,可謂傳奇。作為後人,我們能有幸目睹這樣的瑰寶完整地流傳下來,也算是一種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