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校園》現實容不得重低音

《搖滾校園》現實容不得重低音

搖滾的經歷讓我更加喜歡這部電影,對那些為現實所不容的行為,國人似乎具有更強烈的排斥,就像曾經讓我感動的《我要跳舞》裡的街舞一樣,這些我們曾經狂熱喜愛的東西卻是完全地不適合現實生活,就像一個搖滾前輩曾經說過的那樣:“現實容不得重低音。”

《搖滾校園》帶給我們的是現實夾縫中頑強生長的搖滾激情,死氣沉沉的學校,平淡壓抑的女校長,被生活磨去了熱情的室友,耗費青春粗俗頹廢的成人樂隊,不理解孩子墨守陳規的家長,在這些在現實中都可以找到影子的人物中間,充滿搖滾熱情的代課老師衝破了這一切的平衡,把孩子們帶進一個完全陌生的音樂世界。於是一隻古典Orchestra,變成了一隻搖滾Band,於是鍵盤代替了鋼琴,架子鼓代替了鋼鑔,於是電子拾音器代替了共鳴箱,於是刻板規律的課程變成了搖滾歷史和搖滾音樂賞析,這就是我們童年時的夢想,而在那個時代的現實中,我們夢想成長的花圃周圍有高高的圍欄。

《搖滾校園》現實容不得重低音

喜歡搖滾,喜歡搖滾的無拘無束,喜歡搖滾無拘無束地表達方式,表達你的不滿,表達你的憤怒,表達你完全居高臨下,即使現實中的你被公認為一錢不值。這是最貧民的藝術,這是最自由的嚴謹,這是最真摯的顛覆,派拉蒙的《搖滾校園》是一部真正屬於孩子,屬於平民,屬於的搖滾電影,他有著孩子般的童真和執著,有著平民對搖滾的追求,在這裡搖滾已經不在僅僅代表一種藝術形式,它更多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不是甜美無力的泡泡糖搖滾,不是黑暗詭秘的死亡金屬,不是華麗中性的視覺系搖滾,這就是一種最健康的表達方式,一種用五度和絃表達的真實生活。

對搖滾的牴觸來自與偏見,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搖滾樂總是聯繫著迷幻,酒精,暴力,憤怒,搖滾樂手也天生就是一付玩世不恭,頹廢叛逆的面孔。但《搖滾校園》是一部真正屬於孩子的搖滾音樂喜劇片!在這裡“齊柏林飛艇”與“傑米·亨得裡克斯”所代表不再是灰色的思考,迷惘的低吟,激昴的發洩,而是技術,快樂,音樂,學習,同時也是工作,就像杜威的那一聲大吼:“搖滾!這就是我的工作!”在電影中,杜威擁有成為搖滾巨星的理想,想以搖滾樂服務社會,讓觀眾分享他對搖滾的激情和夢想。當這個夢想離他越來越遠的時候,當他的堅持並不被社會認可的時候,他得到了冒名頂替一名小學代課教師的機會,在孩子們的身上,他重新塑造著自己的夢想,終於帶著他們參加了搖滾樂隊大賽。雖然沒有得到名次,但是他們得到了表演的樂趣。

《搖滾校園》現實容不得重低音

這是一部青春和搖滾結合的電影,我們更喜歡看到的是,現在已經被商業蹂躪得不成影子的搖滾在孩子們的身上重新恢復了青春。不嬌柔,不造作,一點點的虛榮心,統一但決不同一,著些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他們渴望在生活中展示自己,他們渴望生活中的生機和樂趣,他們渴望迎接比賽並且在比賽懂得競爭和參與的真正內涵,他們沒有蠃得冠軍,但他們得到了選擇的權利,得到大人們的掌聲,得到了表演的樂趣和競賽的真諦,不管是不是成功,這都是他們的一次成長。

重金屬,一首一首的重金屬樂曲,這不是八十年代的暴躁、神經質的瘋狂潮流,只是盡情地揮灑被成績單,好孩子模型壓抑的童年浪漫;不是震耳欲聾的高級音響器材,是解開束身校服紐扣後的輕鬆喜悅;不是對社會的埋怨,對理想的鬱郁不得,而是表演過後一張張滿足的笑臉;接觸搖滾也不是對成績表上小金星的背叛,而是為生活注入更多的色彩。太多的不是,搖滾精神第一次在電影得到了真誠的詮釋,看過了太多搖滾影片的我,在看到孩子們變得生氣勃勃,明亮可愛,用著我們熟悉的方式演繹著那個年齡的夢想的時候,一次又一次地衝動,衝動著想去掃一下床邊那把暗啞蒙塵的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