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校园》现实容不得重低音

《摇滚校园》现实容不得重低音

摇滚的经历让我更加喜欢这部电影,对那些为现实所不容的行为,国人似乎具有更强烈的排斥,就像曾经让我感动的《我要跳舞》里的街舞一样,这些我们曾经狂热喜爱的东西却是完全地不适合现实生活,就像一个摇滚前辈曾经说过的那样:“现实容不得重低音。”

《摇滚校园》带给我们的是现实夹缝中顽强生长的摇滚激情,死气沉沉的学校,平淡压抑的女校长,被生活磨去了热情的室友,耗费青春粗俗颓废的成人乐队,不理解孩子墨守陈规的家长,在这些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影子的人物中间,充满摇滚热情的代课老师冲破了这一切的平衡,把孩子们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音乐世界。于是一只古典Orchestra,变成了一只摇滚Band,于是键盘代替了钢琴,架子鼓代替了钢镲,于是电子拾音器代替了共鸣箱,于是刻板规律的课程变成了摇滚历史和摇滚音乐赏析,这就是我们童年时的梦想,而在那个时代的现实中,我们梦想成长的花圃周围有高高的围栏。

《摇滚校园》现实容不得重低音

喜欢摇滚,喜欢摇滚的无拘无束,喜欢摇滚无拘无束地表达方式,表达你的不满,表达你的愤怒,表达你完全居高临下,即使现实中的你被公认为一钱不值。这是最贫民的艺术,这是最自由的严谨,这是最真挚的颠覆,派拉蒙的《摇滚校园》是一部真正属于孩子,属于平民,属于的摇滚电影,他有着孩子般的童真和执着,有着平民对摇滚的追求,在这里摇滚已经不在仅仅代表一种艺术形式,它更多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不是甜美无力的泡泡糖摇滚,不是黑暗诡秘的死亡金属,不是华丽中性的视觉系摇滚,这就是一种最健康的表达方式,一种用五度和弦表达的真实生活。

对摇滚的抵触来自与偏见,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摇滚乐总是联系着迷幻,酒精,暴力,愤怒,摇滚乐手也天生就是一付玩世不恭,颓废叛逆的面孔。但《摇滚校园》是一部真正属于孩子的摇滚音乐喜剧片!在这里“齐柏林飞艇”与“杰米·亨得里克斯”所代表不再是灰色的思考,迷惘的低吟,激昴的发泄,而是技术,快乐,音乐,学习,同时也是工作,就像杜威的那一声大吼:“摇滚!这就是我的工作!”在电影中,杜威拥有成为摇滚巨星的理想,想以摇滚乐服务社会,让观众分享他对摇滚的激情和梦想。当这个梦想离他越来越远的时候,当他的坚持并不被社会认可的时候,他得到了冒名顶替一名小学代课教师的机会,在孩子们的身上,他重新塑造着自己的梦想,终于带着他们参加了摇滚乐队大赛。虽然没有得到名次,但是他们得到了表演的乐趣。

《摇滚校园》现实容不得重低音

这是一部青春和摇滚结合的电影,我们更喜欢看到的是,现在已经被商业蹂躏得不成影子的摇滚在孩子们的身上重新恢复了青春。不娇柔,不造作,一点点的虚荣心,统一但决不同一,着些就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孩子。他们渴望在生活中展示自己,他们渴望生活中的生机和乐趣,他们渴望迎接比赛并且在比赛懂得竞争和参与的真正内涵,他们没有蠃得冠军,但他们得到了选择的权利,得到大人们的掌声,得到了表演的乐趣和竞赛的真谛,不管是不是成功,这都是他们的一次成长。

重金属,一首一首的重金属乐曲,这不是八十年代的暴躁、神经质的疯狂潮流,只是尽情地挥洒被成绩单,好孩子模型压抑的童年浪漫;不是震耳欲聋的高级音响器材,是解开束身校服纽扣后的轻松喜悦;不是对社会的埋怨,对理想的郁郁不得,而是表演过后一张张满足的笑脸;接触摇滚也不是对成绩表上小金星的背叛,而是为生活注入更多的色彩。太多的不是,摇滚精神第一次在电影得到了真诚的诠释,看过了太多摇滚影片的我,在看到孩子们变得生气勃勃,明亮可爱,用着我们熟悉的方式演绎着那个年龄的梦想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地冲动,冲动着想去扫一下床边那把暗哑蒙尘的吉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