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做好這五件事,你還在當老師?

關於教師這個行業,外行總是諸多誤解。很多人都認為教師是女性理想的終極職業,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必加班,每週雙休,一年兩假……這樣看來,教師彷彿是一個可以兼顧事業與家庭的理想職業。也正是因為如此,每年到了教師招聘的時候,應聘者趨之若鶩。

而這其中的佼佼者或是幸運兒,在過五關斬六將之後,終於獲得了站在三尺講臺之前的資格,將自己的一腔熱忱付諸教書育人的事業……打住!這不是最終的勝利,甚至不能算是階段性的勝利,因為做好老師這件事,功夫其實遠在這三尺講臺之外!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講臺之外,這五件最重要的事:

一、充分備課與課前準備

沒做好這五件事,你還在當老師?

關於備課這件事,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了。在走進教室之前,相信每位教師都會準備好自己的教學設計。託發達的互聯網的福,這件事情似乎也沒多難——老教師有經年累月的備課筆記,新教師也有網絡上各色教學設計乃至課件,可以直接“拿來就用”——可千萬別!

備課這件最重要的小事可不容小覷,並不是說不可以借鑑網絡上的教學設計,可以借鑑,但是不能全盤抄襲。備課備課,與其說是備課,不如說是備學生。各位老師千萬要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對教學設計做出相應的個性化的修改。

要相信上一堂課就宛如戲劇大師表演的一出精彩的好戲,功夫完全是在舞臺之外的!一堂課的好壞與否,在你走進教室前就已經決定好了——是根據你的課前準備而定的,只有對學生的學情有著充分的瞭解,以學定教、量體裁衣,才能收穫你想要的課堂效果。

二、掌握班級學生的狀況

沒做好這五件事,你還在當老師?

班級裡學生的情況也是千差萬別,有學習基礎紮實的,自然也有學習基礎薄弱的;有外向喜歡發言的,也有內向一聲不吭的;有自律自覺的,也有自控力弱的。在走進教室之前,教師的心裡就得有一張譜。

並且,學生的狀況並非是一成不變的,中小學生處於生長的快速發育期,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是在飛速變化的。影響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因素也非常的多,尤其是家庭因素。現代教育講求“家校合一”,原因也在這裡。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這短短的幾十分鐘時間內關注學生的表現,更要在課後、在學生在校的這八小時內關懷學生,掌握學生的狀況,瞭解他們喜怒哀樂,儘量與他們做到共情。

三、與家長適當保持距離


沒做好這五件事,你還在當老師?

但是說到掌握學生的狀況,說到“家校合一”,難免就要提到與學生家長的交往。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教師請與家長保持適當的距離。

可能這話說出來很多老師不理解:不是與家長多聯繫才好麼?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情況麼?

其實不然,這裡說的“距離”其實指的是一個“度”,也就是分寸。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學生的角色上確實是共同協作者。但是這其中也有巨大的差別,家長與學生,是父母子女的關係,天性使然,親密無間。而教師,是秉持著“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的理念的教育者。

如果教師與家長交往過密,甚至摻和到學生的家庭之中,模糊了教師角色的界限,那麼對教育管理工作來說,絕對是利大於弊的。

四、注重日常教學的積累

沒做好這五件事,你還在當老師?

前面我們說到教師要關注學生,要注重課前的準備工作。因此很多教師都會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課前、放在課堂上。以至於下課鈴響起的一瞬間,走出教室的一剎那,就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這也是需要調整的,教學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工作,不僅僅在課堂的幾十分鐘上,更重要的是課後的積累。很多教師不重視課後反思,也不寫班級管理筆記,寒暑假也不讀論文選。到了要寫文章的時候,抓耳撓腮,不知道該寫點什麼。其實是自己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內容。

教師工作重在積累,要積累經驗,積累心得。日常教學中的一點一滴,都是需要記錄下來的。只有不斷地積累,不斷地反思,才能取得長遠的進步。很多教師不注重積累,教幾十年的書,最後自嘲不過是一個“教書匠”。教書育人的這條路很漫長,也沒有什麼人會陪著一起走,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個人修行。

五、合理調整心情與心態


沒做好這五件事,你還在當老師?

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不順心的事情,有些是來自工作上的,比如教學困惑。對於新教師來說,大部分的情緒波動都是來自生的。當課堂的紀律一而再在而三地被個別學生破壞,當講解過數遍的知識點還有學生沒有掌握,當相似的習題再三做錯……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會遇到一個自己情緒崩潰的時刻。

那麼這個時候調整心情和心態就是我們最後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要試著放開,像看待跌倒一樣看待每一次的情緒崩潰。這不是漫漫長路上的艱難險阻,這不過是一時絆了腳而已。

每當大聲呵斥過後,都試著在心裡讀秒,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們終將學會接受——自己和孩子們,都是不完美的。而我們所能做的,是使每朵花都開出它自己最美的樣子。

你覺得當老師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在你的教學生涯中有什麼至暗時刻和高光時刻呢?我想聽到你的故事,歡迎你在文章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