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平樂》看宋朝的社會風情:市民共商國事,卻無意擴張土地

宋朝建立後,經過宋太祖和宋太宗兩位皇帝的努力,除了被遼國控制的燕雲十六州,基本上統一了傳統的漢人聚集地,宋太宗兩次北伐,試圖收回燕雲十六州,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外擴無力,宋太宗後期開始,宋朝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內統治上,繼續完善政治結構,踐行重文輕武的國策,宋朝內部經濟趨於穩定,並走向繁榮。

在宋真宗簽訂《澶淵之盟》後,宋遼結束了頻繁的摩擦,邊境局勢也開始趨於穩定。外部的相對穩定,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繁榮。

從《清平樂》看宋朝的社會風情:市民共商國事,卻無意擴張土地


欣欣向榮的商品經濟。

在外患暫時緩解的情況下,宋朝經濟進一步繁榮,不管是農業、紡織業,還是印刷業、造紙業,都有了重大發展,造船業和航海業的突飛猛進,更是讓海上絲綢之路興盛,宋朝的手工業品更是遠播海外,宋朝和亞非歐50多個國家通商。

經濟的繁榮,尤其是商業的繁榮,宋朝財政收入劇增,據統計,宋朝財政收入最高時達到6000多萬貫,其中商稅佔到了70%。

宋朝商業的繁榮,更是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流通,讓錢財的攜帶更加方便,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經濟的繁榮,加上重文輕武的思想,宋朝的文化也欣欣向榮,讀書更加普遍,產生了王安石、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著名的文人墨客。

從《清平樂》看宋朝的社會風情:市民共商國事,卻無意擴張土地


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市民

商業的繁榮昌盛,宋朝城市人口增加,北宋末年10萬人以上的城市達46個,包括開封、洛陽、應天(宋南京,今河南商丘)、大名、杭州、廣州、成都等,首都東京開封府人口更是達到了100萬人以上。

城市人口的增多,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市民,宋朝的城市出現了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舍,東京的瓦舍達到十多座,演出內容豐富多樣,包括說唱、戲劇、雜技和武術等。這些娛樂形式的出現,離不開宋朝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

從《清平樂》看宋朝的社會風情:市民共商國事,卻無意擴張土地


士與民共關國事,卻無意他方領土

最近熱播電視劇《清平樂》中,宋朝的臺諫官員幾乎“無事不諫”,不管是朝堂官員,還是皇帝的私生活。

同樣,宋朝的民眾也都很熱心國事,朝廷大事很快就會在坊間流傳,成為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甚至有專門的“消息館”,供人們議論國事。

百姓對朝政的議論,離不開宋朝市民階層的出現和壯大,再加上重文輕武的政策,繁榮的經濟和文化,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宋朝出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風氣和“士與民共關國事”的社會風情。

與其他朝代不同,宋朝百姓雖然關心議論國事,但是更多的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他們沒有那麼多的野心,只想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至於漢人以外的地區,他們並不關心,國家的勝敗並不太重要,只要外族不殺入漢人地區就好。

從《清平樂》看宋朝的社會風情:市民共商國事,卻無意擴張土地


對於漢人聚集區以外的土地,他們沒有興趣去佔領,到陌生的地區去生活,不過,卻也願意和他們做生意,獲取豐厚的利潤。

宋朝這種社會風情的產生,很大原因是經濟的空前繁榮,不需要奪取更多的土地來耕種,就能過得很富足,商業,手工業,都可以去從事,沒必要天天束縛在土地上面朝黃土背朝天。

對外事的關心轉移到對國內政治的關心上來,進一步促進了市民議論朝政的社會風氣,宋朝也成為封建王朝中最有“民主”氣息的王朝。

大家認為呢?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喜歡文史的朋友隨手關注,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