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暉:被時代誤解的一代“歌王”

黎錦暉是中國歌舞音樂的開拓者,已是歷史的定論,同時,中國流行歌曲也是從黎錦暉的創作開始起步的。但在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的半個多世紀中,黎錦暉創作的“時代曲”一直成為“黃色歌曲”、“靡靡之音”的代名詞,黎錦暉也一直頂著“黃色音樂鼻祖”的帽子。

這種觀念認識直到新世紀開始,才在大眾心中慢慢轉變過來。


黎錦暉:被時代誤解的一代“歌王”

黎錦暉(1891年9月5日-1967年2月15日)

黎錦暉的音樂創作並非始於流行音樂,而是“五四”時期的兒童歌舞劇和兒童歌舞表演曲。起初黎錦暉創作兒童歌舞劇是為了推行白話文。在1921年創作的第一部兒童舞劇《麻雀與小孩》中,他寫道:“教國語最好從唱歌入手。”事實證明他的這個想法是非常正確的。此後的七八年裡是他兒童歌舞音樂創作的黃金時代。


黎錦暉:被時代誤解的一代“歌王”

《麻雀與小孩》劇照

直到1927年,他在上海創辦了“中華歌舞專門學校”,這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專門訓練歌舞人才的教育機構。從此黎錦暉開始了讓他後半生譭譽參半的以愛情、家庭為主題的“時代曲”創作,以期達到驅逐充斥於當時消費場所的“粉色小曲”的目的,如《十八摸》等低俗歌曲。

黎錦暉開始創作“時代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年以黎錦暉為團長的“中華歌舞團”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巡迴表演約,回滬時團員因理念不同而各奔西東,黎錦暉在龐大的經濟包袱下,為籌措資金,不得已而創作了一批“時代曲”,並由勝利等唱片公司灌錄唱片。


最早創作的一批作品有《毛毛雨》、《桃花江》、《特別快車》、《妹妹我愛你》等。到了30年代,黎錦暉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愛情歌曲”的創作上,創作的歌曲達數百首之多。歷經各時期,黎錦暉為著理想的音樂文化費盡苦心,不但為了將他心中的新音樂普及化,也為了給濫觴時期的中國演藝工業孕育出許多優秀的表演者。

在30年代初期至中期,正是中國有聲電影開始起步的階段。有聲電影在中國的登陸,打破了過去“默片”時代作曲家基本上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尷尬。黎錦暉牢牢地抓住這一歷史轉機,迎來了他“時代曲”創作的高峰期。


黎錦暉:被時代誤解的一代“歌王”

黎錦暉明月社歌舞團的練功房


黎錦暉於1930 年組建“明月歌舞團”,後改名為“明月歌劇社”,在表演、創作、培訓等方面均屬於開創先河。用現在的話來說,是一個集藝人挖掘、培訓、包裝,音樂創作、錄製、發行、演藝、版權運營於一體的音樂娛樂經紀公司。產生了黎明暉、王人藝、王人美、黎莉莉、徐來、薛玲仙、白虹、周旋、楊枝露、黎明健、於立群等一大批當紅歌星,甚至是聶耳也曾在這裡任職過,不過後來因為寫文章抨擊這種所謂的“靡靡之音”而被迫離開。

毫無疑問,那時候的黎錦暉就是掌控資源命脈的“娛樂圈大佬”,教父級的人物。也是這一時期,黎錦暉春風得意,家財萬貫。


黎錦暉:被時代誤解的一代“歌王”

明月歌劇社成員合影

由於客觀原因,建國後大眾對此時流行音樂的認識大多仍停留在“風花雪月”、“淺吟低唱”層面,殊不知此類題材作品僅佔當時流行音樂的一部分。其實此時流行音樂已經觸及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順理成章地成為大眾的心聲,並自然而然地使大眾成為自己的受眾對象。

黎錦暉的創作也不全是“時代曲”,在抗戰時期黎錦暉決然投入到了抗戰救國運動中,在全國人民愛國熱情的激發下,譜寫了《向前進攻》、《中華民族戰歌》等多首抗日歌曲。陳毅曾代表中共中央派人給黎錦暉送錢,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後因故終未能成行。

建國後黎錦暉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擔任影片校對,復配音樂,業餘還寫寫音樂,生活比較平凡,經濟上也比較拮据。後來在生活上得到周恩來總理的特別關照,為什麼?一是因為黎錦暉在抗戰時創作了一批愛國抗戰歌曲,為民族出過力;二是因為中共隱秘戰線“龍潭三傑”之一的錢壯飛犧牲後,組織將錢的女兒錢茸茸交託給黎錦暉撫養,黎錦暉收為養女並將其撫養成人,把她培養成為了大明星,也就是黎錦暉的養女黎莉莉。


時隔幾十年後,我們再回過頭看黎錦暉的創作,他的代表作《毛毛雨》喚醒了現代意義上流行歌曲這一體裁,對當時封閉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現在人們對於那段音樂史,普遍分為兩個階段,“黎錦暉時代”(1927-1937年)和“後黎錦暉時代”(1937-1945年)。由此可見,黎錦暉作為中國流行音樂開拓者的歷史地位無疑已經成為定論。


黎錦暉:被時代誤解的一代“歌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