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扶貧 情感民心

上午11時9分,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來到大莊老村,在路上,據解專幹介紹,大莊村屬於採煤沉陷區,由於沉陷整村搬遷至珠江東路古溝鄉蘇楊村境內,與老村相距約16公里,全村耕地面積1450畝,水面面積30畝,總戶數449戶,1690人,全村轄3個自然村(大莊、秧田、錢甸),7個村民組,過去有43戶貧困戶,現在均已脫貧。村民絕大部分住在新村,還有一部分村民因為種植、養殖暫住老村。

在一個大棚裡,只見村民李瑞喜和妻子楊華榮正忙著清除地裡的雜草,大棚裡西紅柿果實累累。李瑞喜,今年59歲,前妻因病去世,後又再婚,兩人擁有五個孩子。據他介紹,由於孩子多,家裡還有兩位老人,常年有病,為此家庭落下很多債務,他感到生活壓力很大。李瑞喜告訴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為了讓他轉變思想,解專幹多次上門瞭解情況,每年幫助他申請自主發展財政資金補貼,種植的蔬菜又通過多種渠道幫助推銷,家庭收入從原來的每人每年30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10000多元,2019年又幫助他申請扶貧小額信貸1.5萬元,將原來種植的2個蔬菜大棚增加到5個。隨後,在新村又分到兩套新房,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大棚種植的蔬菜,一年就有五六萬元的收入。

在現場,解專幹介紹說,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戶掌握一技之長,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讓貧困群眾重拾致富信心,才是脫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責編:湯寧 初審:孫繼奎 終審:沈國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