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種土豆,為何禾苗長的很多,就是果不大?

常德農村老趙


這農村常說的,有很多大多數人都喜歡土豆,而且土豆也可以加工成薯片,許多消費者都很受歡迎。因此農民逐步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然而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會出現一種困擾農民的現象,即馬鈴薯明顯生長旺盛但不產馬鈴薯。如果種植的土豆不長土豆,那將是浪費精力,而且會損失很多錢,事實上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有些農民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

1.首先你要找到預防措施,你必須找出馬鈴薯不能生長的原因,第一個主要原因是播種時間太晚,如果播種時間太晚,就錯過了完成夏季高溫的最佳時間,如果你想種植土豆就很難了,所以如果你想種植土豆,那就必須把握好種植時間。如南方春季種植馬鈴薯時,應注意播種時間,一般來說播種從1月底開始,然後土豆肯定會生長,例如種植時間長,有些人直到3月或4月才種植,時間太長溫度也比較高,雖然它能正常生長,但很容易避免馬鈴薯的生產。

第二個主要原因是由於溫度的影響,馬鈴薯需要很高的溫度,有許多品種可以在低溫下生產土豆,但不能在高溫下生產土豆,因為溫度很高它可能生長得更旺盛。樹枝過多的植物通常會有異常的果實生長,因此還應注意品種的選擇,選擇一些耐高溫的品種不會引起塊莖脫落等現象。種植這種植物需要在夜間提高溫度,如果晚上的溫度太高,如果溫度超過23度,土豆就不會生長,相反當溫度很低時土豆可以生長,這是馬鈴薯對溫度的特殊要求。

第三個原因可能是土壤太乾,許多人認為看到土豆後,他們會生長得很旺盛,後期會放鬆管理,事實上這是非常錯誤的。馬鈴薯種植的全過程需要高度重視,管理在早期和後期都非常重要,尤其是當馬鈴薯開始擴張時,水是非常需要的,此時記得澆水。如果天氣比較乾燥,那麼應該每兩天澆一次水,缺水的土豆很難生長,此外馬鈴薯種植過程中種植過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土壤和溫度的影響。

種植時應注意種植深度,一般來說此時種植深度不應低於12釐米,因為如果種植太淺,很容易與地面環境接觸,如果土壤非常乾燥,很容易在高溫下損壞土豆,從而抑制其生長。如果種植時間小於12釐米,則在生長期進行多次灌漿,並在幼苗根部儘可能多地放置土壤,同時在種植和施用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氮肥。





農村曉劉


農村種植的土豆,學名馬鈴薯,如果種植地域或節令不適合、選種不對、生長期間管理不當等原因,都會造成土豆秧苗長得很好,但收穫的土豆又小又少,用老農的說法就是“攤秧子了”,不長塊莖。一般是如下幾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地域氣候或地質條件不適宜土豆生長

土豆生長習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鬆透氣、涼爽溼潤的土壤環境。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所以土豆種植,要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適時把握節令。

我國土豆適宜大面積種植的區域主要有:西南、西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其他地區的海拔高、氣溫低的山區也可以種植。即便是適宜土豆種植的區域,選擇地塊必須土壤疏鬆的沙土地較好,低窪、潮溼、泥濘或鹽鹼地塊不適宜種土豆。

二、選種不適合造成“攤秧子”,不長塊莖

輪番種植的土豆,因病毒危害,品種退化嚴重,產量較低。引進及新育成的土豆品種,是提高品質,高產穩產的首要保證。土豆主要優良品種有:早熟品種豐收白、克新4 號、鄭薯2號、白頭翁等;中熟品種克新1號、米拉(Mira)、烏盟601、疫不加(Epoka)等;晚熟品種沙雜15號、克新3號、高原4號、虎頭等。早熟品種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及華北平原地區,中、晚熟品種主要分佈在東北、西北及西南山區。

土豆是否高產,主要取決於種子,種薯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種植戶的產量和收入,農戶種植土豆,儘量購買專業培育的種薯,也可以從比當地寒冷的地區調配種薯,儘量不要本地品種輪番種植,避免品種退化減產。

識別種薯的好壞是關鍵。從種薯外表看,不能只看土豆種個頭大小,還應看種薯的光澤,光澤好、新鮮、無腐爛,薯塊拿在手裡柔軟,用刀切感覺脆軟,從薯塊後頭半釐米切一刀,無環腐病(黑圈),這就是較好的土豆種。好的土豆種,抗病能力強,品質好,產量高。

三、土豆生長期管理措施不當,容易造成減產

種植土豆的管理要點:

1、土豆生長期澆水:土豆的抗早能力較強,因此出苗后土豆不需要像其他作物那樣澆水,一直到土豆幼苗生長到十五釐米左右的時候,都是不需要澆水的,這樣可以有利於土豆進行蹲苗,避免“攤秧子”出現徒長的現象。如果特別幹早的情況下,可以適當的澆少量水。等到土豆結果期的時候,就需要視具體情況進行澆水。澆水的時候應該控制水量,保持土壤表面溼洞,注意不要大水漫灌,否則會導致土豆種植區域出現土壤發硬和板結的情況,從而影響土豆的正常生長。

2、土豆生長中耕培土:中耕鬆土使結薯層土壤疏鬆通氣,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土面板結,應進行鬆土,以利出苗。齊苗後及時進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釐米,並結合除草,第一次中耕後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宜稍淺。現蕾時,進行第三次中耕,比第二次中耕更淺。

3、土豆塊莖形成期管理:土豆現蕾後15——20天,到地下塊莖形成1——3釐米的時候,就是土豆地下塊莖快速形成的生長期,也是土豆的花期,需要做好澆水和防病殺蟲工作。如果土豆花量過多,最好摘去花蕾。土豆花期需要防治早疫病、晚疫病、瘡痂病、黑痣病、地下害蟲、薊馬、斑潛蠅、紅蜘蛛、瓢蟲、夜蛾等,可以使用颶風+綠亨6號+SM6+順發寧,或噻菌銅+綠亨10號+天寶+阿維菌素,間隔7——10天,輪換噴霧。

4、適時收穫:土豆當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枯黃時,塊莖很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磊,幹物質含量達最高限度,即為食用塊莖的最適收穫期,土豆塊莖應提前5~7天收穫,以減輕生長後期,高溫的不利影響,提高種性。


坦然淡定的心


大家好!我是甘肅大叔老宋,能有機會把自已在田間管理中的一線務農經驗,分享給大家,我很高興。

土豆既可以當疏萊吃,又可以把它當作主食,炒的吃,燒的吃,蒸的吃,油榨吃等非常可口,是我們鄉下農民每天離不開的飯菜,種植面積廣,在農村的田間地頭到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是,在具體的種植管理中,出現很多不解的問題,如只長苗,不結薯,或長不大的現象,原因何在?根據本人多年的經驗可歸納以下幾種因素。

關鍵詞,土壤生硬,鹼性過大,種植太密,光照不足,肥水不當

A,土壤生硬,鹼性過大。

在種植土豆時,選好最佳的適宜地塊,是確保土豆高產,個大的基礎,如果在生硬,板結嚴重,鹼性過大的粘性土質的田地種植土豆的話,不管採取怎樣施肥補救措施,也無濟於事,不能使土豆長的個大,這點本人深有體會。

  • 解決方法

土豆特喜土層疏鬆,透氣性好,光照充足的黃土,弱酸性的沙質土壤,這也是黃土高原地區-甘肅適合種植土豆的原因所在,選好具有上述特點的地塊後,再進行深耕,打磨平整好薯田,施足低肥後,進行挖穴種植為好。

B,密度過大,光照不足

有些薯農為了試圖提高土豆的畝產量,不按標準種植密度而隨意加大土豆行株間距,造成土豆禾苗不透氣光照不充足,出現禾苗旺長,徒長而使地下莖塊不長,長不大的後果。

  • 解決方法

在種植土豆時,掌握好最佳的種植密度非常重要,根據所選地塊的土壤肥力情況,是川平地還是斜坡山地等因素來確定適宜本地的種植密度,一般山坡地密度稍稀植一些為好,平川地可以適當加大種植密度,具體種植的最佳間距是

,壟溝寬度為75釐米左右,單壟株間距為20一25釐米為好,雙壟行距30釐米,株間距為20釐米,每畝苗數儘量控制在4000株以內為宜,光照充足的平川地適當加大到每畝4500株。

C,氮肥過多,澆水過勤

在種植土豆時,肥水管理也很關鍵,土豆是胎裡富,一定要施足低肥,如果低肥不足,後期管理再好也無法提高土豆的產量,再者一定要科學掌握好氮磷鉀肥的比例用量和最佳追施時間,以免施氮肥過遲量過大,中後期澆水次數過勤,造成土豆只長禾苗不結蛋的現象。

  • 解決方法

土豆種植的田間管理中,要按先促苗後控苗的施肥和澆水的原則進行管理,具體的方法是,在土豆禾苗長到碗口大的時間,結合中耕除草,及時追肥澆水,此時主要追施氮肥為主,以促幼苗健壯快速生長,每畝施尿素為15千克,再加少許磷鉀肥,如果施足低肥的話,也可以不加,然後小水慢灌一次性澆足水,再者土豆生長到中後期,如果禾苗長勢旺,墒情好,一般再不追肥澆水以控為主,這點切記!

總之,農村在種植土豆的田間管理中,科學合理的掌握好土豆生長期的肥水管理,選擇好適宜的地塊和最佳的種植密度,是防止土豆只長禾苗不結豆蛋或長不大現象的關鍵,望廣大薯農加以重視為好。

以上愚見純屬本人一線務農經驗,僅供參考,有不正確之處,希望批評指正,謝謝瀏覽!歡迎關注,下期再見,(原創首發,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