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從疫情開始到現在,我們一起見證了美國總統特朗普進行的一系列魔幻“演說”:

當美國出現首例新冠確診病例時,特朗普一臉淡定:

“我們已經制定了應對方案,完全可以遏制疫情。它很快會得到有效控制,或者說它已經得到了控制。”

當地時間2月10日,疫情危機已經浮現,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商業頻道採訪時說:

“新冠病毒的風險對美國依舊非常低。”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就像對待流感那樣對待它就好了,多洗手。”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2月27日,美股三大股指跌出歷史紀錄,特朗普迅速露面:

“別怕,我們做得很棒,這一切(疫情)只是被民主黨和媒體誇大了。”

第二天,美國迎來了境內第一例死亡病例。

當地時間3月2日,白宮,當記者追問,在這樣一個公共衛生危機期間,舉行競選是否合理。

特朗普回答:“我覺得現在搞集會非常安全。”

日增確診人數最多的3月25日前後,他還在想著復活節:

“我計劃在復活節(4月12日)當天‘重啟’美國,那對我來講是個很重要的日子,到時候教堂裡面人擠人豈不是很棒?”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每一次特朗普應對疫情的回答,都非常荒謬,讓人難以理解,明明防疫迫在眉睫,他還像沒事人一樣,充斥著無與倫比的自信,但是往往很快被現實打臉。

由此還衍生出很多關於特朗普的段子。

說實在的,在疫情嚴重的這三個月,特朗普承包了我三個月的笑點。

但其實,在特朗普這一系列魔幻發言的背後,很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所謂正常化偏誤,就是當危機發生時,因為希望一切如常,而對其緊迫性和嚴重性視而不見,拒絕作出反應或改變,往往錯失反應的最佳時機。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不只是特朗普,疫情期間,我們周圍也有很多正常化偏誤的例子。

疫情開始,很多大爺大媽拒絕戴口罩:“多大點事兒啊”“別人都戴口罩了我就不用戴了”,他們只把新冠病毒當做“大號流感”,沒有做任何準備,結果不少人中招,有的甚至為此丟了命。

還有一些人患病症狀已經非常明顯,連日低燒不退,但是仍然諱疾忌醫,假裝正常,結果延誤治療,害人害己,危及生命。

正常化偏誤往往在重大災難來臨時,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美國911當天,飛機已經裝上了世貿中心的大樓,但是很多樓裡工作的人,還在輕鬆地和親友打電話閒聊。

當親友說在電視上看到報道發生了恐怖襲擊,這些人還不當回事,即便是接到疏散通知,很多人還在樓道里和同事聊天,想先看看別人的反應,結果不少人來不及逃生。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我們旁觀者,看到這樣的情形都會幹著急,覺得這些人真是“太傻了”,怎麼都不會害怕恐慌,不會跑呢?但其實,大多數人在災難面前,都不會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

2013年韓亞航空214號班機,在舊金山著陸的時候追回,飛機已經起火冒煙,非常危險,但是有些乘客下飛機的時候還不急不慢,甚至想要去拿行李。

很多人看到報道都在說“這人真是要錢不要命了”,但其實當事人是陷入了正常化偏誤,低估了飛機爆炸的危險。

根據統計,災難發生時,70%的人會出現正常化偏誤,15%的人會被災難嚇得失去行動力,只有餘下的15%的人才能反應過來趕緊逃離。

那麼我們怎麼才能成為那餘下的15%,在危機顯現的初期,就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並迅速果決的採取行動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學會理性分析。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比如患病的時候,我們會本能的找一個能夠說服自己的“完美解釋”:“溫度計壞了吧”“唉呀小問題,抗一抗就過去了”“我抵抗力強,不可能得病的”。

這時候,我們要對自己腦海中的這些解釋一一做理性分析驗證,找個溫度計重新測量體溫,藉助醫學檢測確定是否患病,找專業醫生做診斷。

一旦我們開始行動起來,理性部分被激活,就能夠住到我們的思維,這時候才能冷靜地分析出,最壞是什麼情形,有多緊急,是否已經出現了重大災難信號,應該怎樣及時應變。

大到關乎生死,小到感情中,也會有正常化偏誤。

很多女孩其實很早就發現另一半出軌的間接證據,頭髮絲,香水味,不正常行為舉止等等,但是她們大多數人會選擇自我欺騙,或者直接替另一半找藉口:

“他一定是出去應酬的時候不小心沾上的”“我們倆感情那麼深,他不會做出這種事”。

她們選擇自己捂上自己的雙眼,直到赤裸裸的現實逼迫她們正視,或是對方直接挑明,而到那時候,她們也早已千瘡百孔,痛不欲生。

在遇到小概率的事情時,要及時處理,不要因為不想面對就選擇拖延,逃離,理性分析現象,最大限度的保護好自己。


特朗普“特沒譜”背後,可能是正常化偏誤在作祟

有句話說,愛任何事物的方式,就是要意識到你可能會失去它。

深以為然。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避免陷入到正常化偏誤中。

我們每一次決策失誤,往往都是在該動腦子的時候,動了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