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我们一起见证了美国总统特朗普进行的一系列魔幻“演说”:

当美国出现首例新冠确诊病例时,特朗普一脸淡定:

“我们已经制定了应对方案,完全可以遏制疫情。它很快会得到有效控制,或者说它已经得到了控制。”

当地时间2月10日,疫情危机已经浮现,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商业频道采访时说:

“新冠病毒的风险对美国依旧非常低。”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就像对待流感那样对待它就好了,多洗手。”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2月27日,美股三大股指跌出历史纪录,特朗普迅速露面:

“别怕,我们做得很棒,这一切(疫情)只是被民主党和媒体夸大了。”

第二天,美国迎来了境内第一例死亡病例。

当地时间3月2日,白宫,当记者追问,在这样一个公共卫生危机期间,举行竞选是否合理。

特朗普回答:“我觉得现在搞集会非常安全。”

日增确诊人数最多的3月25日前后,他还在想着复活节:

“我计划在复活节(4月12日)当天‘重启’美国,那对我来讲是个很重要的日子,到时候教堂里面人挤人岂不是很棒?”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每一次特朗普应对疫情的回答,都非常荒谬,让人难以理解,明明防疫迫在眉睫,他还像没事人一样,充斥着无与伦比的自信,但是往往很快被现实打脸。

由此还衍生出很多关于特朗普的段子。

说实在的,在疫情严重的这三个月,特朗普承包了我三个月的笑点。

但其实,在特朗普这一系列魔幻发言的背后,很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所谓正常化偏误,就是当危机发生时,因为希望一切如常,而对其紧迫性和严重性视而不见,拒绝作出反应或改变,往往错失反应的最佳时机。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不只是特朗普,疫情期间,我们周围也有很多正常化偏误的例子。

疫情开始,很多大爷大妈拒绝戴口罩:“多大点事儿啊”“别人都戴口罩了我就不用戴了”,他们只把新冠病毒当做“大号流感”,没有做任何准备,结果不少人中招,有的甚至为此丢了命。

还有一些人患病症状已经非常明显,连日低烧不退,但是仍然讳疾忌医,假装正常,结果延误治疗,害人害己,危及生命。

正常化偏误往往在重大灾难来临时,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

美国911当天,飞机已经装上了世贸中心的大楼,但是很多楼里工作的人,还在轻松地和亲友打电话闲聊。

当亲友说在电视上看到报道发生了恐怖袭击,这些人还不当回事,即便是接到疏散通知,很多人还在楼道里和同事聊天,想先看看别人的反应,结果不少人来不及逃生。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我们旁观者,看到这样的情形都会干着急,觉得这些人真是“太傻了”,怎么都不会害怕恐慌,不会跑呢?但其实,大多数人在灾难面前,都不会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2013年韩亚航空214号班机,在旧金山着陆的时候追回,飞机已经起火冒烟,非常危险,但是有些乘客下飞机的时候还不急不慢,甚至想要去拿行李。

很多人看到报道都在说“这人真是要钱不要命了”,但其实当事人是陷入了正常化偏误,低估了飞机爆炸的危险。

根据统计,灾难发生时,70%的人会出现正常化偏误,15%的人会被灾难吓得失去行动力,只有余下的15%的人才能反应过来赶紧逃离。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成为那余下的15%,在危机显现的初期,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并迅速果决的采取行动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理性分析。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比如患病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找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完美解释”:“温度计坏了吧”“唉呀小问题,抗一抗就过去了”“我抵抗力强,不可能得病的”。

这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脑海中的这些解释一一做理性分析验证,找个温度计重新测量体温,借助医学检测确定是否患病,找专业医生做诊断。

一旦我们开始行动起来,理性部分被激活,就能够住到我们的思维,这时候才能冷静地分析出,最坏是什么情形,有多紧急,是否已经出现了重大灾难信号,应该怎样及时应变。

大到关乎生死,小到感情中,也会有正常化偏误。

很多女孩其实很早就发现另一半出轨的间接证据,头发丝,香水味,不正常行为举止等等,但是她们大多数人会选择自我欺骗,或者直接替另一半找借口:

“他一定是出去应酬的时候不小心沾上的”“我们俩感情那么深,他不会做出这种事”。

她们选择自己捂上自己的双眼,直到赤裸裸的现实逼迫她们正视,或是对方直接挑明,而到那时候,她们也早已千疮百孔,痛不欲生。

在遇到小概率的事情时,要及时处理,不要因为不想面对就选择拖延,逃离,理性分析现象,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自己。


特朗普“特没谱”背后,可能是正常化偏误在作祟

有句话说,爱任何事物的方式,就是要意识到你可能会失去它。

深以为然。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避免陷入到正常化偏误中。

我们每一次决策失误,往往都是在该动脑子的时候,动了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