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三國志札記: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並解釋劉備打仗不帶諸葛亮。

(作者:漫步三國的神兜兜)

目前的三國熱中,流傳著“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這句話應該沒有流傳多久,可能是來源於明初《三國演義》的抽象理解,宋、元話本小說中,臥龍孔明的能力還沒有達到神乎其神的地步,尤其在《全相平話三國志》中。

翻看史書《三國志》,郭嘉和諸葛亮屬於不同行業的,兩人無法直接比較,史書作者陳壽也沒有將兩人進行過任何比較。按照《三國志》的記載,似乎可以總結出兩句話,套用流行語,那就是“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一、先來說一下:陽謀與陰謀,戰略家與戰術家,張良與陳平。

按照史書,古代的謀略型人才,似乎可以分成“陽謀”與“陰謀”兩大類,戰略家似乎偏重於陽謀,戰術家偏重於陰謀。相對應的,在《史記》中,留侯張良是陽謀型戰略家的傑出代表,而獻侯陳平丞相則是陰謀型戰術家的代表人物。

留侯張良,被漢高祖劉邦讚譽為:“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屬於戰略家人才,運籌於帷幄,精確計算,巧妙佈局,是從整體大局上進行謀略策劃。

獻侯陳平丞相,似乎偏重於陰謀,陰謀並不是貶義詞,是指善於奇謀,陳平自己也說“我多陰謀,是道家之所禁”,司馬遷稱讚他“奇謀之士”,甚至“六出奇計”,陳平擅長的是奇謀,偏重於戰術。

在漢朝,張良與陳平,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張良相當於劉邦身邊的總參謀長,陳平則是主力軍隊的參謀長。司馬遷認為:“以言曰勞,用力曰功”,在漢高祖的各類功臣中,擅長出謀劃策的稱之為“勞臣”,軍事武力突出的稱為“功臣”,張良、陳平就是出謀策劃的勞臣代表。

在劉邦的陣營中,各色人才匯聚一堂,張良、陳平是戰略家的代表,蕭何、曹參是行政管理家的代表,而韓信則是傑出的軍事家。故漢高祖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漢高祖自己就是充分運用這三人的特別才能,管理掌控運用,才打下了江山。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二、荀彧是曹操的張良,更是推薦狂人。

荀彧出身於海內聞名、“知名當世”的豫州潁川郡荀氏士族家族。在初平二年(191年),荀彧主動離開冀州牧袁紹,竟然去投奔還沒有立足之地的奮武將軍曹操,成為曹操身邊的第一位大名士、大謀士。曹操極其開心,將荀彧比作張良,“吾之子房也”。荀彧就像西漢的留侯張良,擅長戰略策劃,個人形象也像留侯張良一般的儒雅俊秀,“(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曹操在外打仗,荀彧往往留守在後方,運籌帷幄,“(曹操)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荀)彧籌焉”。

荀彧,還是罕見的推薦狂人,先後推薦荀攸、鍾繇、戲志才、郭嘉等人。除了三國迷熟知的荀攸、郭嘉外,在《三國志》中,鍾繇是曹魏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曹丕時代擔任太尉,和司徒華歆、司空王朗,被魏文帝曹丕稱讚為“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甚至可以抬著轎子上朝,“朝見皆使載輿車,虎賁舁上殿就坐”。荀彧向曹操舉薦各色人才,行政型的鐘繇,謀略型的荀攸、戲志才、郭嘉等人。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三、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早期的時候,荀彧首先向曹操推薦了同鄉戲志才。“先是,(荀)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戲志才屬於奇謀型人才,極受曹操的賞識與重用,可惜,英年早逝,“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奇謀型的人才,似乎往往會英年早逝。戲志才去世後,曹操非常難受,身邊沒有擅長奇謀的人才了,於是寫信給荀彧,要他想辦法,找個“戲志才第二”。於是,荀彧又推薦了同鄉郭嘉,“太祖與荀彧書曰:"自(戲)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荀) 彧薦(郭)嘉”。

戲志才、郭嘉,都是奇謀型人才,都是豫州潁川郡人氏,是荀彧的同鄉,都是荀彧推薦給曹操的,可以說,“戲志才不死,郭嘉不出”。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四、曹操八大謀士與劉備兩大謀士的比較,法正與郭嘉相提並論。

曹操身邊有九大謀士,《三國志》作者陳壽不能直接寫司馬懿,於是只寫了八大謀士。在史書中,荀彧、荀攸、賈詡等三人彙編在一起,程昱、郭嘉、董昭、蔣濟、劉曄等五人彙編在一本傳記中。按照陳壽對這八人的記載和總結性評論,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1、荀彧是陽謀型戰略家:曹操稱讚荀彧就是“吾之(張良張)子房也”。

2、荀攸、賈詡兩人,屬於陽謀與奇謀均衡型的謀略人才,結合了張良與陳平的優點:“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張)良、(陳)平之亞歟”。

3、程昱、郭嘉等五人,主要偏重於奇謀:這五人,都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相對應的,劉備手下也有兩大謀士,陳壽將劉備手下兩大謀士與曹操的八大謀士做了橫向比較,他認為:

龐統,屬於陽謀型戰略家,可以和荀彧相提並論,即“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荀彧之仲叔”。龐統的品行、風度以及謀略水平,可以和荀彧稱兄道弟。

法正,屬於奇謀型戰術家,以奇見長,“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可以和曹操的程昱、郭嘉相提並論,“程(昱)、郭(嘉)之儔儷邪”。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五、諸葛亮屬於行政管理人才,劉備打仗從來不帶諸葛亮。

郭嘉與法正、荀彧與龐統等人,都屬於謀略策劃型人才,在史書中,諸葛亮不屬於謀略策劃行業,而是屬於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陳壽給他的評價是“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屬於行政管理人才,行政管理能力與水平可以比肩管仲、蕭何了;不過,出謀劃策和軍事打仗這兩方面,卻不是諸葛亮的強項。

在西漢時代,蕭何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代表,張良是謀略家,韓信是軍事家,諸葛亮具有極強的行政管理能力,其能力可以和蕭何相提並論,但是,諸葛亮並沒有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反而在自己弱項的謀略和軍事方面施展拳腳,連年北伐,等於是揚短避長,故而無法成功。

劉備是一代雄主,自有獨到之處,包括慧眼識人才,正因為諸葛亮屬於行政管理的人才,因此,劉備打仗為幾乎不會帶上諸葛亮。

火燒赤壁、荊州大戰:那是劉備在逃亡時就帶著諸葛亮的,而且,在這個戰役中,諸葛亮並沒有表現出謀略才能和軍事才能。

劉備入川,準備圖謀益州牧劉璋,劉備帶著軍師中郎將龐統進四川,龐統相當於曹操的荀彧,屬於戰略性謀略家,那劉備一定要帶著他的。而另外一個軍事中郎將諸葛亮呢,則是留在荊州,發揮他的長項,徵收賦稅,籌集軍餉,“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劉備攻打漢中,此時龐統已經去世,劉備聽取了法正的建議,及時出兵進攻漢中,並帶著法正去前線漢中。“先主善其(法正)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法)正亦從行”。劉備到漢中打仗,必定要帶著謀略性人才,法正就是不二人選,也是唯一人選了。而行政管理人才諸葛亮呢,還是主要從事行政管理和後勤保障工作,“先主外出,(諸葛)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看人用人,真的是有一套的,做到人盡其才。

到夷陵大戰時,法正也去世了,此時劉備身邊、乃至整個蜀漢,已經沒有謀略型人才或人物了,龐統、法正先後推薦給劉備的彭羕,早已被諸葛亮屢屢進言而被劉備誅殺了。到了這種時刻,劉備打仗,還是沒有帶上諸葛亮,諸葛亮留在成都。劉備必定認識到諸葛亮是行政管理人才,謀略和軍事兩方面,是諸葛亮的短板,帶著諸葛亮上陣打仗沒有多大用處。

志才不死,郭嘉不出;郭嘉不死,法正不出。解釋劉備打仗不帶孔明

諸葛亮認為自己在行政管理、軍事、謀略三方面都是有極高天賦的,自視甚高,也許,他的才能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方面,是治國的奇才。在戰亂年代,最容易脫穎而出的,是謀略型、軍事型的人才,如同戰馬橫空出世;而行政人才,相當於老黃牛,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真正的鞠躬盡瘁。


參考書目與引文來源:

《史記》

《三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