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為什麼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如今說起三國,經常會看到四處都在流傳一句話,叫做“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原以為是史載,可是仔細去翻閱之後,並無這種記載,方知是當今網友的神總結,因此在佩服網友智慧的同時,筆者再度去史料中梳理了一下這段歷史,其實如果按照網友的邏輯來看,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後面應該還有一句才對,因為這句才是真正影響了三國曆史的走向。不信,且來一看。

郭嘉,字奉孝,東漢末潁川人,他從小博學多才,年紀輕輕便“見識才幹高人一籌,被人敬重”。

郭嘉21歲就下山了,比諸葛亮早6年。他選擇的第一任主子是中原霸主袁紹。結果多疑且寡斷的袁紹並沒有重用他,郭嘉也覺得跟著這樣的“弱主”沒有什麼前程,於是選擇了“歸隱山林”,這一“隱”就是6年,期間所過的生活大抵和諸葛亮隱居南陽類似。

6年後,郭嘉選擇了再次出山,這次選擇了主子是雄才大略的曹操。而整個過程離不開好友荀彧的鼎力推薦和支持。

為什麼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郭嘉一入曹營就得到了曹操的寵愛,甚至是獨寵,視為心腹中的心腹,為此,曹操為郭嘉另外專門設立“軍師祭酒”一職,就好象孫權為周瑜專門設大都督一職,劉備為諸葛亮專門設軍師中郎將一樣,為曹操麾下智囊軍師之首。可見對其重視。當然,這得益於郭嘉的超級才能的展現。郭嘉最大的貢獻是對曹操提出了“三個一”戰術思想。

一是要“軟禁”一人。這個人就是劉備。當時劉備因居無定所,依附於曹操。但郭嘉卻認為劉備是個仁德而有智慧的人,手下又擁有勇冠三軍的關羽、張飛等虎將,不會久居人下,建議“軟禁”劉備,以防禍患。結果,曹操認為這樣做很不仁義厚道,而且郭嘉剛跟隨他,他們之間正處於“磨合期”,於是出人意外的沒有采納郭嘉的意見。結果後來事實證明郭嘉的遠見,劉備脫離曹操後,另起爐灶,果然成為他的強勁對手。

二是要“消滅”一人。這個人就是呂布。曹操征伐梟雄呂布時,由於久攻不下,士兵疲憊不堪,都有放棄的想法了。郭嘉在關鍵時刻卻力勸曹操用水計進行急攻,可破呂布。曹操遵照執行,不久,果然順利攻克下邳,一舉擒殺呂布,消滅了這個難纏的對手,免除了後顧之憂。

三是要“打敗”一人。這個就是袁紹。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卻以火眼金睛地分析提出了曹袁之間的十勝十敗,給處於迷惘中的曹操打了一劑定心丸。兩軍對壘於官渡後,江東之主孫策蠢蠢欲動,有“北上”襲奪曹操老窩許都的跡象,為此,曹操和眾人都感到很擔心。唯有郭嘉很鎮定,並且很快給出了孫策必亡的結論,理由是孫策為人過於放蕩不羈,特別喜歡輕騎單出,難逃刺客這一劫。結果他就預言家一樣,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暗殺身亡。

因為視郭嘉為自己的“智囊”,曹操每次出征必帶郭嘉在身邊。而郭嘉行軍時可以和曹操並肩而行,議事時也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時,曹操總是讓郭嘉“蓋棺定論”,並且每次都遵照執行,而更為神奇的是,郭嘉的計策每次都是正確的,從無失算,沒有半點偏差。可以說是算無遺策,這也是郭嘉最厲害的地方,或者說他才蓋三國的獨門法寶。曹操對他寵愛到了極點,挾消滅袁氏之威,他對進軍荊州,揮師南下,吞併東吳,掃平天下信心滿滿。

為什麼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然而,關鍵時刻郭嘉卻來了個“英年早逝。年僅37歲的郭嘉病死於征戰途中。郭嘉死後,曹操失去了左膀右臂,哀痛不已。一年後,曹操的大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的火攻計打敗,讓曹操一統天下的目標和多年的心血付之東流。如果郭嘉不是早死,曹操豈會脆敗於赤壁,當然也就沒有諸葛亮什麼表演的份了,更談不上什麼三足鼎立了。

也就在郭嘉病逝的那一年,劉備請出了諸葛亮。可以說,正是郭嘉死後,諸葛亮才有機會釋放他的才能。正所謂:“郭嘉不死,諸葛不出”,箇中寓意正是如此,誠為嘆也。

郭嘉死於公元207年,隱居隆中的臥龍諸葛亮也確實是這一年被劉備請出山,從時間上來說的話,這隻能是一個神巧合。不存在誰比誰厲害之說,況且兩人之間也沒什麼可比性,一個側重軍謀,一個側重行政。另外,相比之下,諸葛亮可能更全面些,郭嘉是單科滿分,諸葛亮是總成績都不錯,只是相比行政能力,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略弱而已。就好比語文考了一百分,而數學只有八十五分一樣。但是能考八十五分,已經是中上等水平了。

那麼既然郭嘉不死臥龍不出不過是一句神總結,而且依據也不過是單純的時間,所以,我們就不必在此對兩人孰高孰低進行贅述,更不必在“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個神巧合的時間上大做文章,說什麼諸葛亮是因為怕郭嘉才在其死後出山這種八竿子打不著的話。

不過既然網友如此熱捧和高看此句話,筆者作為俗人,自然也不能免俗,不妨順著這句俗不可耐的話做一個延伸,此延伸當然更注重歷史記載的實際情況。說的對與否,都往各位看官海涵。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是從時間上來說,後面這句則是從歷史影響來說,即:“孔明北伐,冢虎崛起。”冢虎者,司馬懿也。

為什麼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諸葛亮在郭嘉死那年加入劉備陣營之後,數十年間,所做的爭議最大的事就是舉兵北伐。那麼諸葛亮北伐跟冢虎有什麼關係呢?冢虎又是誰?關於冢虎這個綽號,也是出自後來者的總結。先是有“臥龍鳳雛”,後來又來了一個“幼麟冢虎”,龍鳳麒麟和老虎,都不是凡俗動物,所以代表的人物亦非庸常之輩。不過前三者,都不是在最好的狀態:比如諸葛亮是臥龍,而非飛龍;再比如龐統是鳳雛,也不是鳳舞九天的百鳥之王狀態;姜維的幼麟,也不行,是幼小的,沒有長成氣候,暗示姜維的功業非常有限。

因為前三者各有不足,導致三大祥瑞共聚蜀漢,同樣也沒有搞出三國第一帝業,建立之蜀漢,也不過是偏安一隅,生存艱危。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呆在這個鬼地方,如果不主動出擊,早晚都是個死。

可是冢虎則不同,在字典裡,這個“冢”有多重意思,按照字面解釋的話,核心意思為四種:第一種是指高而大的墳;第二種是長(zhang)的意思,比如長子、第一臣子等;第三種是冢君,即對國君的尊稱;第四種是山頂的意思。

這四種意思聯合起來解釋司馬懿的綽號“冢虎”,意思頓時就明顯起來,那就是隱蔽在一個根基非常強大、而且已經有正統國君的平臺,並且成為最有實力的大臣,所謂山頂,就是位極人臣。同時,必將要成為這個政權的掘墓人,讓這個政權成為“高而大的墳”。

從綽號的性質來看,臥龍鳳雛幼麟都有兩個特點,一個是聽起來很高雅,一個是氣場不足。這都限制了他們的成就。但冢虎不同,偏偏沒有前三者所具有的兩個特點,它聽起來不但不高雅,還有一股陰森的寒氣或霸氣,氣場十足。

既然司馬懿的綽號“冢虎”如此厲害,為什麼還要靠諸葛亮的一項工作來起作用呢?這跟曹魏的政治局勢有關。司馬懿是個人才,所謂的“冢虎”氣太強,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已經嗅到了不祥的氣息,因此在死前曾經告誡過自己的接班人曹丕。曹丕雖然認真觀察,但終究抵不過司馬懿入木三分的忠誠表演,結果,曹丕被司馬懿的假象所迷惑,不但沒有殺掉司馬懿,反而對其很信任,委以重任。

曹丕去世後,其子曹叡繼位,是魏明帝。結果魏明帝剛繼位兩年左右,蜀漢的諸葛亮就以曹魏新君繼位、政局不穩定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十萬進攻大軍,加上三郡望風而降,還是令曹魏大吃一驚。問題是,諸葛亮不是北伐一次就結束了,而是堅持不懈地北伐了5次,(《三國演義》為6次,導致民間常說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五丈原。

且不說諸葛亮5次北伐對於蜀國的消耗,單看對司馬懿的好處。曹魏到魏明帝乃至以後,能夠挑大樑的將帥首推司馬懿,尤其是曹真去世之後。尤其在諸葛亮五次北伐期間,曹魏用來抵禦諸葛亮的第一統帥正是司馬懿。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以及個人功績,基本都是在這一時期集中建立起來的。到諸葛亮病逝的時候,司馬懿已經官拜太尉。作為三公之一的太尉權力極大,是當朝軍事最高長官。

因為手握兵權,加上曹叡病逝後,又拜其為託孤重臣,司馬懿之威望和影響不可同日而語,就算日後被曹爽排擠,也不影響他的威望。司馬懿通過裝病等手段,矇騙過曹爽等人,最終能夠發動高平陵事變,輕鬆收拾曹爽,至此,曹魏大權旁落司馬懿之手,而曹魏政權也從此開始步入名存實亡之路。三國的歷史走向也因此改變,三國鼎立之勢被破掉,蜀吳先後被滅,司馬懿後人實現一統,建立晉。

結語:總的回顧司馬懿崛起之路,說實話,真得感謝諸葛亮。當然如果按照網友們所製造的那個神巧合邏輯來說的話,就是“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臥龍北伐,冢虎崛起”。當然這種說法,雖然有調侃成分,不過結合歷史情況來看,還是比較契合的。不過區別是,前者郭嘉和臥龍之間的巧合是從時間上來說,而後者臥龍和冢虎之間的關係則要從歷史事件上來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