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山東省,位於我國華東地區,地處黃河下游,瀕臨渤海、黃海,不僅為儒家文化的誕生地,也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山東自古就是我國人口密集、人文燦爛、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春秋戰國時齊國就以“魚鹽之利”甲於天下,現在山東仍為我國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工業大省及農業大省。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此外,山東也是我國資源大省,數十種礦產資源居於全國前列,尤以煤炭、石油、黃金、鐵礦、石膏等最為有名,有著我國著名的勝利油田、招遠金礦,現在山東十六地市中淄博、棗莊、東營這C、D、E三座城市均因資源開發而設,已經撤銷的萊蕪市也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其中,淄博、棗莊均有煤城之稱,東營為油城,萊蕪是鋼城,這四個城市分別設於何時呢?

市作為行政區劃始於民國,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城鎮發展而出現的一級行政區。民國及建國初期,我國的市的轄區一般都很小,多設於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地區,數量也比較少。

民國時期,國民政府曾設濟南市、青島市、龍口市三個市,其中青島市為院轄市(相當於今省轄市),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也曾有煙臺市、濰坊市、青州市、棗莊市、羊角溝市、周村市、博山市等政權,到新中國成立時山東省有濟南市、青島市、濰坊市、徐州市四個省轄市及十多個縣級市、專級市。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山東省行政區劃在建國初較為複雜,不僅轄有原屬江蘇、河北的一些縣市且有一部分地區劃歸了新設的平原省,經過建國初區劃調整到形成了1953年底形成了濟南市、青島市、煙臺市三個省轄市及14個專區的格局。而在以上四個資源型城市中,淄博第一個建市,這發生於1954年。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淄博這個名稱始自民國時期,近代以來隨著淄川、博山煤炭資源的開發,淄博作為地域名稱開始出現,作為政區則始自抗戰勝利前後,魯中區曾設淄博特區,建國時為山東省直轄的淄博工礦特區,轄有博山、周村、張店三市及淄川、博山兩縣,駐博山市。此後,淄博先後為淄博專區、淄博工礦特區,1954年底正式建市淄博市,駐今博山。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淄博市此時為山東第三個地級市,1958年至1961年曾與惠民專區合併為淄博專區,短暫臨海,1961年分設後淄博市駐地遷到張店,此後淄博市一直為省轄市,是山東一段時間內當之無愧的第三城。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棗莊煤炭資源豐富,清末我國第一個民族煤礦企業“中興煤礦”就誕生於此。明清及民國時,棗莊市域為嶧縣、滕縣,棗莊僅為嶧縣所轄的村莊、城鎮,其作為單獨政區始自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曾有棗莊市、棗莊行政辦事處等建制,建國時仍有棗莊行政辦事處,1950年撤銷併入嶧縣。1958年嶧縣駐地遷到棗莊,1960年改為縣級市,市名以駐地棗莊為名,1961年又升為省轄市,是濟南、青島、淄博之後的第四個省轄市。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東營市域原為惠民地區所轄,黃河由此入海且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而東營是為了適應石油工業發展而建市,其歷史則主要追溯到廣饒、利津兩縣。1961年廣饒縣東營村附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華八井”,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總指揮部設在了東營村,這就是著名的“九二三廠”的由來,此後還曾設有東營辦事處等機構。1982年,國務院批准以廣饒、墾利、利津、沾化、博興等縣地劃設地級東營市,原屬惠民地區的廣饒、墾利、利津三縣劃歸東營市管轄,1983年東營市正式成立。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萊蕪地處山東省中部,古稱“嬴、牟”,西漢初置萊蕪縣,也是我國曆史上冶煉較早的地區之一。民國初,萊蕪採煤、冶煉等產業開始興起,建國後又被列入“小三線”建設範圍,工業生產迅猛發展,尤以鋼鐵冶煉為最,有萊蕪鋼鐵總廠等大型鋼鐵企業。1983年,萊蕪縣改為縣級市,仍屬泰安地區,1992年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轄萊城、鋼城兩區。2019年1月,萊蕪市撤銷併入濟南市,萊蕪市正式成為歷史。

建國後,山東曾有四個典型資源型地級市,現僅餘三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