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 | 文化研究,要警惕泛化傾向

視域 | 文化研究,要警惕泛化傾向

面對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知識分子應肩負起歷史任務,堅持自己的價值立場,顯示出對文化歷史的深層次思考。

視域 | 文化研究,要警惕泛化傾向

原文 :《文化研究是一項批判性事業》

作者 |上海社會科學院 馬馳

圖片 |網絡

要警惕文化研究泛化問題

佩裡·安德森早年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一書中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同就在於,它把研究的重心越來越轉向了文化和意識形態問題。我們知道,文化研究在西方被視為一個準學科,有具體所指,包括文化詩學、文化批評還有文化唯物主義等。它一方面是對20世紀文本中心的反駁,另一方面又是對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理論成果進行保留、改造後的新理論,同時它也是對學術中心主義的改造與超越。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學術界圍繞文化研究的歷史、特徵,特別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的理論路徑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取得的基本共識是:文化研究是探討普遍社會問題的特殊途徑,而不是屬於少數人的或專門化的研究領域。

文化是不同群體或民族乃至國家的象徵行為的空間,文化研究必須考慮各個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有著鮮明的反建制和反理論傾向,並有著跨學科研究的特色。雖然文化研究至今仍是一門界定含糊的準學科批評話語,卻有著強烈的批判精神。

視域 | 文化研究,要警惕泛化傾向

當然,上個世紀90年代在我國理論界興起的“文化熱”,說到底是當今中國本土社會文化語境的產物,它也應當在自己的語境中形成自己的問題意識、價值取向與研究方法。

近些年的文化研究有一個泛化的問題,這是值得警惕的。

在研究的目標、方法不是十分確定,而且研究的論題又搞得過大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學術偏差。理論界已經有人提出要嚴格區分“文化批評”和“文化研究”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文化批評還屬於泛泛而談,文化研究則要具體落實。文化批評應該建立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在文化研究方面,我們應該參照西方發展得較好的學術經驗和學術規範,進入一種實證主義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我們的文化批評。我們要了解大量大眾文化的產品,不僅閱讀經典文本,還要進入大眾文化的製作領域、市民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調查,這樣的文化批評才能論之有據,不至於泛泛而談。

視域 | 文化研究,要警惕泛化傾向

文化研究的要義在文化政治

針對我國理論界常出現的“一窩蜂”現象,已經有學者對追趕“文化研究”熱潮表示擔憂。在目前的文化交流中,我們很有必要檢討一下自己的文化立場和文化主體。陶水平教授在《文化研究的學術譜系與理論建構》一書中直言:文化研究的學術旨趣在於文化政治,文化研究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參與性、干預性和政治性。

在文化研究中,我國理論界高度認同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及其對“文化領導權”問題的論述。葛蘭西承認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存在公共空間,正因為存在這個公共空間,葛蘭西才論證到文化空間的領導權問題。文化領導權不僅僅是意識形態的官方話語和官方機構的支配權、統治權,不僅僅存在於政治機構的系統中,也存在於無形的民間生活空間中。面對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知識分子應肩負起歷史任務,堅持自己的價值立場,顯示出對文化歷史的深層次思考。文化批評的意義就在於向這個空間滲透我們認為合理的價值體系,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不可迴避的重大問題。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1703期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比較文學進入新階段,文化研究是“幕後推手” | 社會科學報

“我們何以為我們”?族源文化生成的民族共同體意識 | 社會科學報

視域 | 文化研究,要警惕泛化傾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