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有時童年的傷害卻需要一輩子的時間去彌補,幸運的人一生都會被童年治癒,但不幸的人卻要用一輩子去治癒童年的創傷。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這是教育界一個多年來都在持續研究的課題。社會上有很多不同的觀點,相對鮮明的四個觀點如下:

-在第一時間以合適的方式告知大人,尋求大人的幫助

-儘量避免正面衝突

-學會吃虧,學會忍辱負重

-打回去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前幾天我帶孩子去遊樂場遇見的事兒:

我家孩子10個月。

當我走到孩子身邊的時候,阿姨正在帶孩子玩玩具,提醒了我一下,注意孩子別抓人,當時我沒有在意,只當是說小朋友太多了注意安全。

可還沒等我坐穩,孩子忽然爬上前去抓了一把旁邊的小孩,我制止並道歉後發現被抓的小孩子臉上全是手抓印,而且看起來是新抓的。

我回頭問阿姨是不是我家孩子抓的,阿姨說:不是,是剛才一個小姑娘抓的,然後又陸續有2個小朋友模仿……

你看,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在年紀小還不能完全明辨是非的情況下,他們主要靠模仿來適應這個世界,那麼,被打的孩子就有可能一直被打。我想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校園霸凌的出現受霸凌的往往總是那麼幾個人最嚴重。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我們再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位媽媽帶著女兒去遊樂園玩,週末的遊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澡堂,每個人都自顧自,似乎沒什麼交集。女孩很喜歡去遊樂場,三歲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總是感覺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忽然間,一個男孩衝了過來,奪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並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臉。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因為女孩的臉一下子撇了過去。

女孩沒有哭,她比媽媽的反應更加決斷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個小男孩,打在了那個男孩子的手臂上。

男孩子開始大哭,女孩和媽媽站在原地。女孩還是會膽小,不停地往媽媽身上湊。但她知道,媽媽從來不隨意批評她,犯錯需要承擔責任,女孩認為她並不是主要的過錯一方。

男孩撒潑打滾躺在地上,女孩和媽媽站在一邊。這時候男孩的母親跑了過來,抱著兒子說,“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的人,只說:“妹妹打我”。他的母親一邊斜著眼,一邊惡狠狠地對女孩的媽媽說:“你得讓你女兒道歉。”而她似乎並沒有看到,女孩臉上還有她兒子的淺淺的掌印。

女孩的媽媽並沒有發火,只是告訴了男孩母親整個事情的過程:

-你兒子先打了我女兒,而且打在臉上,你兒子手上的玩具就是從我女兒手上奪來的;

-我女兒臉上還有你兒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細看;

- 你兒子向我女兒道歉的話,我女兒也可以向你兒子道歉。

男孩的母親在聽完整個過程後,斜了一眼女孩的媽媽,抱著兒子就走。每一個孩子的模樣,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此時,一個孩子的家教顯露無疑。

看到男孩走了,女孩看起來很高興,摟著自己的媽媽又親又抱。看得出來女孩很喜歡媽媽的處理方式。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不傷人是一種教養,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開始需要讓TA知道了。

一個人童年的記憶是非常真切的,因為那是他最初的人生體驗,是他們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樣子,帶著獨特的味道。而長大後的樣子,都是有童年的經歷所堆積而成。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女孩的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女孩還擊的時候不拉住他,或者在男孩子搶玩具的時候就出來阻止。是因為女孩的媽媽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辨知事情的能力。事實也證明,孩子愛憎分明,對愛他的人充滿愛,對傷害她的人予以回擊。

這就是人最初最針對的稜角。

孩子可以從父母的身上獲得成長的力量,能夠全完的去釋放和構建自己,釋放自己的生命力,構建自己的框架體系。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想不優秀,都很難

如果我們長期教育孩子要學會吃虧、忍辱負重。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對世界最初善惡的判斷。讓傷害自己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你隨意被傷害,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自我保護,是維護自我權利、表達自我意願的一種方式。

自我意識包括自己的身體、物品、權利等,擁有自我意識,捍衛自我權益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這意味著有原則、有底線,將別人試圖完成的欺凌扼殺在試探階段。

接著說我在遊樂場的案例。

後來我試圖跟照看那個孩子的阿姨聊天,我問:孩子為什麼不還手

阿姨說:他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我不能讓孩子打架

我問那孩子,我說:小朋友你可以告訴阿姨你為什麼不還手嗎?

孩子憋了很久才說:不讓

我那天因為這個孩子的心情而變得沮喪,有多少的孩子被校園霸凌,就是因為這樣的“不讓”?因為家長的“不讓”而讓孩子被打也成為一種習慣。我至今無法忘記,那個三歲小男孩通紅的臉。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對待問題最本能的反應,體格有好有壞,年齡有大有小。可以打不過,但不能任由人欺負。哪怕拖著對方在地上打滾,也要讓對方疼,不敢再來欺凌自己。

當孩子打回去的時候,我們不能虛偽的說:“不能打人”,因為這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當孩子不還手的時候,我們去了解不還手的原因,接納他所有的情緒。因為父母的共情能力會讓孩子有底氣,讓他知道自己的選擇會得到父母的理解與支持,慢慢的,他就會培養出屬於自己的氣場。

不進一寸,不失一毫。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你要懂得遊刃有餘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孩子,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不暖到燙傷自己,也不冷到凍傷身體。

所以孩子,如果有人打你

-請尊重自己精神與肉體的第一反應,不害怕反抗

-請披上盔甲,讓對方無處可攻

-請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也不讓人太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