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务必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有时童年的伤害却需要一辈子的时间去弥补,幸运的人一生都会被童年治愈,但不幸的人却要用一辈子去治愈童年的创伤。

请务必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你的孩子,如果被别的孩子打了,你会教育孩子怎么办?”这是教育界一个多年来都在持续研究的课题。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相对鲜明的四个观点如下:

-在第一时间以合适的方式告知大人,寻求大人的帮助

-尽量避免正面冲突

-学会吃亏,学会忍辱负重

-打回去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前几天我带孩子去游乐场遇见的事儿:

我家孩子10个月。

当我走到孩子身边的时候,阿姨正在带孩子玩玩具,提醒了我一下,注意孩子别抓人,当时我没有在意,只当是说小朋友太多了注意安全。

可还没等我坐稳,孩子忽然爬上前去抓了一把旁边的小孩,我制止并道歉后发现被抓的小孩子脸上全是手抓印,而且看起来是新抓的。

我回头问阿姨是不是我家孩子抓的,阿姨说:不是,是刚才一个小姑娘抓的,然后又陆续有2个小朋友模仿……

你看,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在年纪小还不能完全明辨是非的情况下,他们主要靠模仿来适应这个世界,那么,被打的孩子就有可能一直被打。我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校园霸凌的出现受霸凌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人最严重。

请务必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妈妈带着女儿去游乐园玩,周末的游乐场就像一个巨大的澡堂,每个人都自顾自,似乎没什么交集。女孩很喜欢去游乐场,三岁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总是感觉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忽然间,一个男孩冲了过来,夺走了女孩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孩的脸。这一巴掌打得很用力,因为女孩的脸一下子撇了过去。

女孩没有哭,她比妈妈的反应更加决断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个小男孩,打在了那个男孩子的手臂上。

男孩子开始大哭,女孩和妈妈站在原地。女孩还是会胆小,不停地往妈妈身上凑。但她知道,妈妈从来不随意批评她,犯错需要承担责任,女孩认为她并不是主要的过错一方。

男孩撒泼打滚躺在地上,女孩和妈妈站在一边。这时候男孩的母亲跑了过来,抱着儿子说,“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的人,只说:“妹妹打我”。他的母亲一边斜着眼,一边恶狠狠地对女孩的妈妈说:“你得让你女儿道歉。”而她似乎并没有看到,女孩脸上还有她儿子的浅浅的掌印。

女孩的妈妈并没有发火,只是告诉了男孩母亲整个事情的过程:

-你儿子先打了我女儿,而且打在脸上,你儿子手上的玩具就是从我女儿手上夺来的;

-我女儿脸上还有你儿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细看;

- 你儿子向我女儿道歉的话,我女儿也可以向你儿子道歉。

男孩的母亲在听完整个过程后,斜了一眼女孩的妈妈,抱着儿子就走。每一个孩子的模样,就是原生家庭的教养。此时,一个孩子的家教显露无疑。

看到男孩走了,女孩看起来很高兴,搂着自己的妈妈又亲又抱。看得出来女孩很喜欢妈妈的处理方式。

请务必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而这一点,或许从孩子开始面对这个世界,就开始需要让TA知道了。

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非常真切的,因为那是他最初的人生体验,是他们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样子,带着独特的味道。而长大后的样子,都是有童年的经历所堆积而成。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女孩的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打,女孩还击的时候不拉住他,或者在男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就出来阻止。是因为女孩的妈妈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辨知事情的能力。事实也证明,孩子爱憎分明,对爱他的人充满爱,对伤害她的人予以回击。

这就是人最初最针对的棱角。

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身上获得成长的力量,能够全完的去释放和构建自己,释放自己的生命力,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这样的孩子长大了,想不优秀,都很难

如果我们长期教育孩子要学会吃亏、忍辱负重。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世界最初善恶的判断。让伤害自己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你随意被伤害,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自我保护,是维护自我权利、表达自我意愿的一种方式。

自我意识包括自己的身体、物品、权利等,拥有自我意识,捍卫自我权益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这意味着有原则、有底线,将别人试图完成的欺凌扼杀在试探阶段。

接着说我在游乐场的案例。

后来我试图跟照看那个孩子的阿姨聊天,我问:孩子为什么不还手

阿姨说:他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不能让孩子打架

我问那孩子,我说:小朋友你可以告诉阿姨你为什么不还手吗?

孩子憋了很久才说:不让

我那天因为这个孩子的心情而变得沮丧,有多少的孩子被校园霸凌,就是因为这样的“不让”?因为家长的“不让”而让孩子被打也成为一种习惯。我至今无法忘记,那个三岁小男孩通红的脸。

请务必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了……

当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对待问题最本能的反应,体格有好有坏,年龄有大有小。可以打不过,但不能任由人欺负。哪怕拖着对方在地上打滚,也要让对方疼,不敢再来欺凌自己。

当孩子打回去的时候,我们不能虚伪的说:“不能打人”,因为这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当孩子不还手的时候,我们去了解不还手的原因,接纳他所有的情绪。因为父母的共情能力会让孩子有底气,让他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慢慢的,他就会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气场。

不进一寸,不失一毫。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经纬度的,不会因为你的忍让而缩水,也不会因为你的强悍而膨胀,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内心柔软而有原则,身披铠甲而有温度。孩子,做一个勇敢而温暖的孩子,不暖到烫伤自己,也不冷到冻伤身体。

所以孩子,如果有人打你

-请尊重自己精神与肉体的第一反应,不害怕反抗

-请披上盔甲,让对方无处可攻

-请注意分寸,不让人得逞,也不让人太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