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一役,中國慘勝,有哪些收穫?

莫荒誤


不是慘勝,而是50步笑一百步。但是,應該有如下教訓:1.是大國,但不應擔當。因為我們還沒脫貧,這個世界不是我們負責的世界,我們還不是這個世界的老大;2.教訓:農夫與蛇;3.老天要懲罰西方惡人,那就來得更猛烈些;4.提高警惕,不看錶象;5.處事應主動,骨氣應硬,適當時應揚威立萬!


張生9684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新冠一役,有的國家已經基本控制,有的國家還在艱苦奮戰,有的國家才剛剛開始。這裡挑選幾個有代表性的國家評論一下。病毒起源於哪裡,哪裡最先爆發,現在都沒有定論。各個國家數據是否準確,都無法考證。我們只能就各個國家自己報告的數字來評論。

首先是中國,中國是遭遇戰。中國是最先報告疫情的國家,也許此時其他國家已經有少量散發或小規模爆發,但是他們沒有發現。中國是最早發現,最先報告疫情的國家。所以中國沒有別人的經驗可學,完全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這是一個新病毒,人們認識它需要一個過程。最初我們的專家對它有誤判,重視不夠,也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說他們水平不高,判斷失誤,但是不能說他們是故意隱瞞故意誤導。就像醫生看病,由於技術不高誤診了。這次是以前沒有的新疾病,開始有誤診也是難免的。後來的專家是在看到更多證據情況下,做出正確判斷的。從元旦到二十日,若說有失誤也就是這個時間段。以後國家重視人民團結,用了一個月就出現拐點,又一個月全國本土新增為零。後一個月就是防止輸入病例了。最終確診病例是八萬四千多人,死亡四千多人,死亡率百分之五左右。確診病例佔全國比例是百萬分之六十多。任何戰爭都有代價,都有犧牲。這個成績全是慘勝還是完勝,且不忙下結論,看看其他國家再說。

先看一個比較優秀的國家,越南。在全世界來說,越南是中國以外較早出現病例的國家之一。但是越南要比中國晚一個月左右,看到中國國內疫情的爆發,越南感到了恐懼,於是就開始採取措施,檢測調查隔離治療,所有工作都有條不紊。最終成果也是人所共睹的。越南國家小,好管理。但如果疫情首先爆發于越南,估計它也會吃不消的。

韓國日本控制得也不錯,但是比越南差點。新加坡開始不錯,後來有所鬆勁,一不小心,近幾天歐美輸入病例又上來了。

意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在中國疫情嚴重時,不以為然,認為中國是過度防疫。他們第一時間關閉了中國人入境,但是他們沒想到病毒在美國那麼嚴重,會暗暗流傳到歐洲。他們只是天真以為只防中國就夠了。等他們發現,一切都晚了。現在四個國家病例都在十萬以上,有的已經超過二十萬人,死亡病例都在一萬到兩萬左右,死亡率都在百分之十以上。這還沒有結束,最後估計都會在五十萬左右,死亡五六萬人吧。如果中國叫慘勝的話,歐洲諸國就只能叫慘敗了。

美國開始固執地認為病毒源頭就是在中國,所以只是針對中國輸入人員有症狀者進行檢測。如果沒有中國旅行史或者沒有接觸過中國來的人,就乾脆排除不予檢測。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病毒早已經在他們國土傳播了,在第一例中國輸入病例之前,已經傳播了很久了。只是他們一直沒有發現,沒有重視,一直當流感或電子煙引起的肺部疾病來對待。正是因為這種武斷的認識,使得他們漏診了大量感染者。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一個半月,到三月五日之後才開始有專家重視,但特朗普仍不在乎。直到又半月後的三月二十日,才開始大量檢測。兩個月時間,病毒早已經蔓延全美各州。目前檢測確診病例為九十五萬例,每天三四萬的增長。這三四萬的新增確診,是它的日檢測能力的限制,實際數字比這要好好幾倍。死亡人數是五萬四千人,這也不是真實的,許多人來不及檢測就死了。即使按這個數據,美國目前感染率為千分之三,死亡率為萬分之二。也就是一千個人中有三個被感染,一萬個人中有兩個因感染新冠而死亡。患病死亡率為百分之五多點。二十個患病的一個人死亡。

如果照這個勢頭下去,樂觀估計,現在就是拐點。到最終控制住,需要兩三個月時間。最終確診病例數將達到四百萬人,人群感染率為百分之一點多。死亡人數為四十萬人,患病死亡率為百分之十(因為後期醫療資源不夠用所以死亡率會增加),人群死亡率為千分之二。美國的抗疫最終算什麼?沒有可用的詞了。


多維觀世界


雖然疫情還沒有結束,最後的結果如何還很難判斷,但就目前的疫情情況看,這次疫情雖然我們代價慘重,但收穫也很大,主要的收穫是:第一,讓我們更認清了世界。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為了把我們置於死地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是喪心病狂!我們絕對不能對他們存有半點會和我們平共處的幻想,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槍進行戰鬥!第一,讓我們更堅定了信心。中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又是發展中國家,疫情防控難度是世界第一,但我們在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個月史無前例的英明、果斷措施將疫情控制住了,是不是世界最好現在就可以下結論了:是的!這大大增強了中國人民實現夢想的決心!也改變不了世界上許多人對中國的看法!第三,讓我們更有經驗。通過這次疫情,在許多方面檢驗了我們的能力,特別是疫情的防控能力,相信通過這一次我們會更加完善、更加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