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前幾天,閒來無聊刷朋友圈,看到有一篇文章裡面說,一個雙985名校碩士,在三四線城市,在體制內每天拿著三千塊的工資混日子,問其具體原因,他說“也去大城市闖蕩過,失敗了很多次,自己不是那塊料,還是老老實實的安穩過日子吧”。

筆者看完這篇文章,感慨萬分。雖說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但是總覺得太可惜了,感覺這個人真的是浪費了這麼好的教育資源,浪費了這麼好的自身條件,年紀輕輕就渾渾噩噩的過日子。

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這種人,受到點挫折就垂頭喪氣,就怨天尤人,最後變的唯唯諾諾,連抗爭的勇氣都喪失了。這種人並不是能力差,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怪圈。

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習得性無助”是長期形成的,是通過長期的行為以及現實反饋,使自己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面對類似場景時,總是認為自己不行的一種表現。說的直接點,就是被挫折打趴下了,不敢爬起來了。

比如我們在上學的時候,班級裡很多人學數學學不會,就認為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結果長期以往的對自己進行負面反饋,自己就真的不是那塊料了。而實際上,大家能進同一所學校,說明大家的智商不會差的很多,可是結果卻讓人唏噓。

是什麼原因讓人們產生“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呢?筆者從自身、環境和他人評價三個方面說明。

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一、自身原因。自身原因主要體現在錯誤的歸因和缺乏自我激勵機制。這些人在工作中、學習中和生活中碰到困難並無法解決時,總是把原因歸咎於自身,自己學習學的不好,就認為自己沒有天分,自己工作做得不好,就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這種錯誤的歸因方式會讓人們變的內疚、自卑,認為自己無論怎麼做,都做不好,都難以改變現狀,最終連嘗試都不會去嘗試。

同時,這些人缺乏自我激勵機制,碰到自己辦不了的事就認為自己不行,碰到自己能辦的事情卻不鼓勵激勵自己,在這種長期的負面情緒的沖刷下,越來越“喪”。

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二、環境因素。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規章制度方面。比如有的學校,當學生做出好成績的時候不進行表揚和鼓勵,反而處處的問責,當成績不好的時候就變成了不管不問,在這種環境下,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心理,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有效的釋放。

三、他人評價。比如有的教師,當學生做錯事情了,會說狠話“你不是這塊料,你這輩子就這樣了”,相信這種教師不在少數,這種長期的言語刺激,嚴重影響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習得性無助”是心理不健康的一種表現,嚴重的“習得性無助”心理會導致焦慮、怠倦、恐懼、孤獨,甚至抑鬱,嚴重的可能會使人們產生輕生的心理。所以我們要相處對策去面對並解決“習得性無助”。

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如何去解決“習得性無助”心理?

一、 制定適當的目標,重拾自信。很多困難的事情和問題讓我們無法跨越,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制定適當的目標,去選擇我們可以做,並且有能力做的事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讓我們重拾信心。

二、正確歸因。做一個事情失敗,會有很多原因,我們沒必要把所有的負擔都抗在自己身上,要理智的去思考,失敗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比如有的人在做工作時,發現自己做錯了,那你就要弄清楚錯在哪了?為什麼錯?是不是工作難度較大?是不是環境因素對你的影響?是不是自己的狀態不好導致發揮失常?

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要知道,很多成功人士都不知道自己成功的原因,而且大部分的成功人士的成功都是因為環境的因素,與其自身關係並不是那麼大,只是時勢造英雄而已。既然如此,那你為什麼又那麼肯定的把失敗的原因都歸結在自己身上呢?

三、擺脫或與不利的環境做抗爭。如果你很不幸的處在一個壓抑的環境中,那你就要注意了,這時你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擺脫這個環境,如果擺脫不了,就要合理的去做抗爭。

比如你在一個慘無人道的學校裡面學習,但是這個學校從來不表揚學生,只是無休止的批評和指責,這時你完全可以換一個學習環境。而如果你的壓抑環境來自於家庭,那你就需要和你的家人攤牌,述說你的痛苦,尋求他們的幫助。

請重拾信心,你不是失敗者,只是心理原因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打不倒我們,它們只會讓我們更強大,能打敗我們的只有我們自己!

你的身邊有陷入“習得性無助”心理的人嗎?動一動你的小手,讓他了解一下這篇文章。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