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坐落在深圳市坪山區大萬路33號坪壞社區西南的客家村,為古堡式客家圍龍屋建築。可以乘坐坪山快捷線到深圳坪山站下,然後轉乘公交到大萬世居,或乘地鐵到雙龍站坐812路到東方威尼斯下車。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大萬世居於2002年7月17日鑑定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據曾氏族人介紹,村裡每年要都舉辦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都會趕回來參加,同時大萬族人會舉行祭祖、舞麒麟等活動,熱鬧非凡。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客家人的遷徙概況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參觀路線圖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比亞迪路側邊正門牌坊

大萬世居,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古民居)之一。坐落在深圳市坪山區大萬路33號坪環社區西南的客家村,為大型古堡式客家圍屋建築。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年),規模宏大,佔地1.5萬平方米,是全國最大的方形客家圍之一。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正門

大萬世居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樓,正面有大六樓,均為高高的圍牆相連,圍牆上有走馬廊相通。圍龍屋大門向南,門樓上塑有“大萬世居”4個大字。大門前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側仍保留有旗杆石。

正門走進去右手邊是宗聖曾子塑像,左手邊是大萬世居開基祖端義公塑像。坪山曾氏簡輝公於公元1703年從今梅州五華縣水寨鎮遷徙到坪山龍背村開基立業,已有315年的歷史,至今已繁衍後裔十四、五代。簡輝公後裔現有人口約數千人,過半散居在坪山八個村莊,在國內各地工作和生活的約佔百分之三十左右,餘下近百分之二十在海外謀生,分別散居在馬來西亞、大溪地、美國、英國等地。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宗聖曾子像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開基祖端義公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大萬世居是曾姓客人的祖先曾端義(寶安古代客家先賢,誥授儒林郎,正六品官)於清代 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創建的,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傳說,1763年,當傳公(端義公的後代)決定在此立祠和建築世居時,便請來風水先生對這片地方作風水鑑定後,認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理由是:東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有青龍白虎山;前面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土地肥沃,正是開墾良田、勤勞致富的寶地。

於是,傳公同意了!那時,風水先生向站在旁邊的光鬥(傳公的兒子)問:“光鬥,你看世居的名稱怎樣?”光鬥馬上回答:“大萬世居!”傳公說:“好,一言為定!”同時,在世居庭院進大門的右側挖了一口井,取名龍井。兩百多年來,龍井從不枯竭,見證著大萬世居的滄桑。據族譜記載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樂初年遷至江西 吉安永豐吉陽村,後遷福建 汀州 寧化縣石壁村,繼遷廣東 潮州 海陽縣,再遷興寧,至十三世簡輝公始遷坪山,十五世周公時,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開始興建大萬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樂業 。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進入大門天街的左手牆面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進入大門天街的右手牆面

穿牌樓上書“光宗耀祖”四個金字,過牌樓是中廳,這裡是宗族長老議事的地方。祠堂後隔一天街,“魁星樓”設在旁邊,這是圍屋的最高點,稱為“魁星點鬥”。整座圍屋形成“八閣走馬樓、九天十八井”的格局,天街佈局為縱六橫三,間有小巷,縱橫交錯,井井有條,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鵝卵石鋪砌。更妙的是各天井有地溝,與天街排水溝相通,排水溝有涵管,與圍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閘,排水極為方便。整個圍屋佈局科學合理。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中廳議事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議事廳左手牆面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議事廳右手牆面

議事廳左右牆面上掛有《二十四孝》匾額。堂梁堂壁上懸掛著“州司馬”、“贊政宏才”、“急公好義”三塊牌匾,這些聯匾,把圍屋開基者和客家人的厚德、忠孝、崇文的正統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大萬世居不愧為客家民俗文化歷史的珍貴遺產。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二十四孝之戲綵娛親、臥冰求鯉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親嘗湯藥、扇枕溫衾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 賣身葬父、拾葚異器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 懷橘遺親、蘆衣順母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嘗糞憂心、滌親溺器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恣蚊飽血、鹿乳奉親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齒指痛心、乳姑不怠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湧泉躍鯉、百里負米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刻木事親、扼虎救父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孝感動天、行佣供母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聞雷泣墓、埋兒奉母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24孝之哭竹生筍、棄官尋母

大萬世居的命名可溯源到《漢書·劉向傳》中的“營起邑居,功費大萬百餘。”古注說:“大萬,億也;大,巨也”。曾傳周後來做生意發達,在坪山、龍崗、淡水等地開辦油糖廠和許多店鋪。有錢後的曾傳周開始建圍屋,時間大約在清代乾隆中期,此後,圍屋不斷髮展擴大,至乾隆五十六年建成,當時曾傳周58歲。據曾氏族譜記載,曾傳周敦厚誠實,仗義疏財。乾隆末年,惠州水患,曾傳周及其長子曾光鬥積極捐納賑災,被朝廷分別誥授儒林郎捐職員和捐監生。

大萬世居,承載客家文化的搖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