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擊敗關羽,于禁敗給關羽,為何徐晃排在於禁之後?


武將地位排名,不是取決於一場戰爭,而是靠著很多場戰爭、功勞、及主帥的信任度,一點點積累起來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于禁都是曹操手下的外姓中排名第一的將領,別說徐晃,就是張遼也得排在於禁之後。

于禁原是曹操一生中最信任的朋友鮑信手下的大將,早就189年隨鮑信討伐董卓時就與曹操相識。192年鮑信與曹操在兗州與黃巾軍作戰時戰死,于禁就開始跟隨曹操。



于禁參與了曹操的徐州之戰,攻下城池,又在濮陽之戰中攻破呂布的兩座營寨和四座城池,又隨曹操討伐黃巾軍劉闢、黃邵,並斬殺黃邵。擊敗袁術部將橋蕤、張勳,斬殺四位將領。

隨曹操參與徵張繡的戰爭,由於張繡投降後又反叛,曹操措手不及,被張繡打敗,曹軍潰散,唯有于禁手下的軍隊紀律嚴明,不僅約束自已的部隊,于禁還討伐了乘機作亂的青州兵,獲得曹操的讚賞。



隨曹操參與破呂布,二徵張繡,與曹將史渙、曹仁、樂進攻破眭固。參與官渡之戰,駐守延津,與樂進一起攻破袁紹的地盤獲嘉縣,大獲全勝,斬首、俘虜數千袁軍。

于禁征討昌豨,併成功斬殺。于禁按曹操的命令,只帶了十幾個隨從騎兵,就奪了大將朱靈的兵權,在曹操進爵魏王后,于禁被封為左將軍,假節鉞,那一年是公元216年。



當時張遼的官職是蕩寇將軍,假節。樂進的官職是右將軍,假節。張郃的官職是蕩寇將軍,徐晃的官職是平寇將軍。無論是從官職還是假節的權力的還看,于禁都是當之無愧對的排名第一。

左將軍是明號將軍,當時的張遼、張郃、徐晃等人都是雜號將軍,尤其不得了的是于禁的假節鉞權力,那是相當的牛逼的權力,可以不經通報而斬殺將領,這個權力在當時的曹操手下所有的武將中唯有于禁一人有這個權力,就連曹操手下三大軍區司令夏侯惇、夏侯淵、曹仁都沒有這個權力,而於禁有,可見曹操對於禁的器重。



要不是于禁在後來的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擊敗而投降,導致晚節不保的話,于禁會一直是曹魏的頭號大將,襄樊之戰中於禁率領的七軍同時也是曹魏最精銳的軍隊,于禁敗給關羽除了當時關羽軍士氣正旺,能力稍遜關羽之外,還有天氣原因,當時普降暴雨,大水猛漲,魏軍沒有船,而關羽有。

而徐晃能在襄樊之戰中擊敗關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關羽已得知孫權準備偷襲荊州,讓關羽心神不寧,無法持續安心作戰,若是關羽沒有後顧之憂,徐晃很難在短時間內擊敗關羽。



雖然襄樊之戰,徐晃擊敗了關羽,但並不證明徐晃的能力就比關羽強,戰爭不僅僅靠的是能力,還有相當多的其它因素。同樣的道理 ,于禁敗給了關羽,徐晃擊敗了關羽,並不能說明徐晃就比于禁強,而地位不是靠一場戰爭贏來的,得靠無數次的戰爭和功勞,及主帥的信任得來的,而在受信任程度,五子良將中,任何人也比不上于禁。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排名是陳壽在《三國志》裡排的,實際歷史上,曹魏當局並沒有“五子良將”這一說法。

至於于禁為什麼排在徐晃之前,其實也沒關羽什麼事,于禁其實是被陳壽拉低了。


于禁雖然位高權重,但他有失敗被俘的劣跡,被陳壽所鄙夷

三國時期武將最高榮譽的“假節鉞”,而在曹魏陣營中,“假節鉞”者僅有魏國宗室曹仁、夏侯淵、曹真、曹休,外姓將領五子良將等極少數人(于禁是假節鉞,樂進是假節,晉代以前兩者權力同等)。

“(于禁)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于禁和樂進一樣,是屬於曹操的嫡系部隊,深受曹操信任和重用。而張遼、張郃、徐晃等都是降將,張遼來自呂布軍中、張郃來自袁紹軍中、徐晃來自楊奉軍中。


除了張遼之外,于禁、樂進這些嫡系,比起張郃、徐晃他們這些外來的,升級可就要快得多了。于禁、樂進升任左、右將軍的時候,張郃還是蕩寇將軍,徐晃是平寇將軍,都是雜號將軍。

可見於禁在曹操軍中的地位是要高過張郃、徐晃的,陳壽雖然沒有明確“五子良將”的名次排行有沒有分先後。但他按照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這樣的排列,明顯是在貶低於禁。

于禁和曹操認識得比樂進要早,而且獲假節和食邑都比樂進要早、要多,按理說于禁是應該排在樂進前面,僅次於張遼的。可陳壽卻把于禁排在樂進後面,大概也是因為那場讓于禁晚節不保的“水淹七軍”吧!



狐史首丘


地位不同,一個在一線城市炒房 一個在二線城市炒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