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春秋戰國時期敦煌地區的民族

考古研究證明,敦煌地區在幾百萬年前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跡象,這與古代敦煌地區水草肥美,自然資源豐富分不開。舊石器時代敦煌地區的人們過著以採集野果,捕獵動物為主的生活,也有著舊石器時代人類最明顯的特徵,即學會了打製石器。距今一萬年以後,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敦煌地區的先民們掌握了燒製陶器的技術,普遍使用了磨製的石器,社會組織從母系社會轉型至父系社會,經濟生活以種植業為主,同時也經營家畜。那個時代並沒有民族之分,敦煌地區各部族的人類還沒有明顯的文化信仰之分,直至到了夏、商、西周時期。

先秦至春秋戰國時期敦煌地區的民族

夏商時期敦煌的先民構成主要有氐、羌兩種部族,氐人主要生活在河谷平川等地帶,主要以農業種植業為生,也經營家畜和狩獵,是農耕部落人群。羌人是遊牧部落人群,主要生活在草原和山地,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農業種植是副業。到了西周時期,關內的部分周人遷往河西走廊至敦煌一帶,敦煌地區一度出現了氐人,羌人,周人混居的局面,這促進了周文化的傳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敦煌及河西地區出現了長達百年的氣候寒冷期,這不符合敦煌已有農作物的種植條件,於是為了生存,氐人、羌人以及周人開始了大遷徙,這個過程從西周後期開始,春秋時期達到高潮,一直持續到了戰國時期河西原住民大部分遷至中原。原著居民的轉移造成了河西地區的人口真空,這個地區廣袤的草原吸引著北方和西方的遊牧民族,於是月氏和烏孫等民族進入了河西,完成了河西至敦煌地區從氐羌周人到月氏烏孫河西人口主體的歷史性轉變,也導致了這一地區經濟活動類型從種植業農業至畜牧業的大轉變。

月氏是一個由許多部落聯盟組成,兼有奴隸制性質的遊牧民族,他們既是社會組織,也是生產組織,更是軍事組織;烏孫是宗法的氏族部落組織,烏孫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但烏孫部族平時是生產組織,戰時也可以成為軍事組織。

先秦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河西敦煌地區還是比較原始的,但沒有殘酷的戰亂,那個時候各個部族能夠和睦相處,互通來往,人們主要的矛盾還是生活物資的有無,有一定的組織和文化,雖然文化等有差異但可以和諧相處,這種和諧的關係為後來人樹立了典範,同時也為現代處理絲綢之路沿線地區關係提供了證據和榜樣,即是各個民族與各個地區可以和諧共處,這些先民的印記出現在敦煌壁畫中,人們也從敦煌壁畫中獲得了古敦煌在社會、軍事、生產、文化各民族和諧共處的各種線索,不得不說莫高窟是一個寶庫。

作者:鄭軼敦

參考資料:《敦煌文化與敦煌學》孫佔鰲/主編 蘭州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