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談起古代帝王的前塵往事,不可避免的就會涉及帝王的個人生活,而千嬌百媚的後宮妃子卻讓帝王難以抽身事外。人們常說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在歷代帝王的身上也得以印證,其中隋唐帝王的所作所為也令人瞠目。為了安置“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妃子們,行宮的建設必不可少,但也引發了諸多問題。

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一、隋唐帝王興建的行宮種類繁多,為給“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數千佳麗提供容身之所,以及供自己休閒的娛樂場所,而費盡心思

多情自古空餘恨,歷代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私慾,不惜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大肆建設行宮。而如果從行宮的功能方面來看,隋唐帝王對行宮的規劃和要求也是開朝代之先的。雖說行宮並不是發源於隋唐,但古語常言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道理卻在隋唐帝王的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史記》載:“紂王‘益廣沙丘苑臺……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由此可見,“肉林酒池”似乎源於商紂時期,而在《漢書》中則記載了秦代所建立的行宮數量:“(秦)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建設如此繁多的行宮,哪怕放到現在都是極其恢弘的工程。

所以說,修建行宮絕非是隋唐帝王的專屬,而是一早便有了先行的範例。但是隋唐的後宮並不能夠滿足“佳麗三千”的需求,所以隋唐的行宮最初是為安置妃子而建設的,只不過隨著帝王的要求不斷提高,隋唐的行宮似乎具備了不同類別的休閒功能。

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首先,根據四時季節的不同,演化出功能各異的行宮,其中為了抵禦寒冷的冬天,專設了溫泉宮。這一行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帝王的療養需求,自然其行宮也大多建設在有溫泉的地方。而與之相對的是,解決夏天的炎熱問題興建的避暑宮,這類行宮主要在依山傍水的地區建立,以此達到消暑的目的。

不得不說,隋唐帝王對行宮的安排是煞費苦心的,同時為了方便在朝堂和行宮之間的流動,行宮所建設的地方離都城都不會太遠。總體來看的話,大約都以京都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位輻射200裡左右。因為行宮別名“離宮別館”,自然不能離都城太遠,不然也會影響帝王的辦事效率。

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隋唐時期的宮廷政變大多發於行宮之內,原先的行宮成為爭權奪利的代名詞,帝王也不單是“為紅顏”而“衝冠一怒”

經過對隋唐史書的不完全統計,當時存有的行宮總共有73座,其中38所建於隋朝,剩下的35所立於唐朝。但就是這些供帝王娛樂休閒的場所,在隋唐時期竟然演化成了爭權奪利的地點,甚至大多都實現了改朝換代。

可是為何如此不起眼的行宮,卻能夠扭轉朝局呢?

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其實想要弄清楚這一點,不可避免的要說起隋唐時期發生的幾場意義重大的宮廷政變。但在論述宮變之前,還有一點值得注意。隋唐時期的帝王貪圖享樂,在出入行宮的頻次極為繁多,因而變得日漸不理朝政。在這一過程中,原本作為中央政權代表的宮殿的部分職能,開始轉向行宮,所以也就形成了新型的“多都制度”。顧名思義,多都制度就是有多個國都,而隋唐正是如此 。

在唐代除了長安之外,還有太極宮、興慶宮以及大明宮這三大行宮,所以在這一時期中央的政治權力實際上是被分化的,而這也都直接導致了之後地方的不滿,所以也就會產生宮變。如果說宮變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朝代的更替,那麼發生在隋朝的宮變事件,卻有著別樣的戲劇性特徵。

隋唐時期發生的宮變不在少數,因此從中挑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範例進行說明。隋朝曾發生過一次最大的政事變革——仁壽宮之變,而這一宮變可謂是改寫了隋朝的命運之舉。而在《隋書》的記載中能夠發現,當時隋文帝久居仁壽宮,因此對朝堂的政事並不是很瞭解。不過,仍為一國之君的文帝對朝堂發生的事件卻略有耳聞,其中就有關於太子楊廣的流言蜚語。

而談論起隋文帝楊廣的繼位,在此過程中似乎另有隱情,根據《史記》中的相關記載,能夠推測出隋文帝在駕崩之前就有廢除楊廣之意,因為身為太子的楊廣“慮上有不諱”。其實在《資治通鑑》中,則明確記載了太子楊廣偽造隋文帝聖旨,將廢黜太子的詔令改為命太子繼位。

雖然仁壽宮之變並未發生大規模的流血事件,但是卻埋下了隋朝覆滅的導火線。因為自此之後,眾朝臣大抵了解了隋煬帝楊廣的為人,而成功奪得帝位的他更加肆無忌憚,修建行宮貪圖享樂。除了引發了群臣的激憤,更加導致了社會百姓顛沛流離的生活,國將不國的局面也隨之而來。

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多行不義必自斃,楊廣自己也正是敗於一場宮變,公元617年,隋煬帝遊樂江都宮,被宇文化及等人擒獲,眾叛親離的他死於行宮之內,隋朝覆滅。

而唐代的宮變必不可免的就說到“玄武門之變”,這一政變的前因後果是這樣的。當時高祖李淵立李建成為太子,但是自己卻極其偏袒次子李世民。甚至允諾李世民若他能夠平定王世充,就考慮重立太子,後來李淵開歷代之先,封李世民“天策上將”的稱號。

正是因為這樣的應允,讓身為太子的李建成百般猜忌,因此聯合了李元吉共同謀害李世民。但是李世民並不是任人宰割的,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在太極宮的北宮門發起了威震朝堂的“玄武門之變”,親手射殺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成功奪得太子之位,併成功繼位天子,史稱唐太宗。

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由此可見,隋唐的行宮雖因“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妃子而建,但是隨著皇宮內院紛繁複雜的政治生態,行宮成為了利益鬥爭的首選之地。因此隋唐帝王的“怒髮衝冠”似乎並不再是為了紅顏,而是通過宮廷政變,以謀取不可告人的偉業。

三、行宮的建設與宮變的發生本無必然聯繫,但帝王需為自己在行宮的所作所為買單,以史為鑑,處理好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才能夠穩固朝綱

行宮的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帝王的生理和心理的雙重需要,本身和宮廷的政變之間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自然“建設行宮必將導致宮變”的說法並不合理。但是至於為何在隋唐時期,選擇宮變的地點都會放在行宮,而不是正宮,其中的還有著別樣的隱情。

古代的正宮都是指皇帝的住所,《素問》載:“宮代表土運,土運平氣之年,無太過與不及,稱為正宮。”既然是帝王居住的地方,其守衛的勢力必將嚴格,為了保證皇帝的安全而佈設重兵看守,這也就是人們熟知的禁軍。相比較而言的話,作為皇帝消遣的行宮,雖然也有軍隊把守,但是並沒有正宮嚴格。因此也就給了不法之人留下了犯上作亂的賊心。

行宮御苑之“福”與“禍”,隋唐行宮竟是爭權奪利的代名詞?

而不論是隋朝的仁壽宮之變還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選擇的也都是較為偏僻的行宮。如果成功,那麼便可以順理成章的繼承皇位;若是東窗事發,也能夠輕易脫身,不會招致殺身之禍。所以行宮能夠成為宮變的首選之地。

所以隋唐帝王的“怒髮衝冠”與民眾心中“為紅顏”的想法大相徑庭,但是通過對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發起的宮變,可以看出,前者發生宮變後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覆滅,而後者卻為當朝帶來了享譽22年的“貞觀之治”,開啟了盛唐的鴻篇鉅作。

無論如何,帝王在行宮的所作所為都需要承擔相應的後果。隋朝的文帝和煬帝因長時間的居於行宮貪圖享樂而不理朝政,所以導致隋朝的隕落,但在此之前就有大臣進諫文帝,不要久居仁壽宮。

《隋書》載:“奉信郎崔民象以盜賊充斥…諫不宜巡幸。上大怒,乃斬之…奉信郎王愛仁以盜賊日盛,諫上請還西京。上怒,斬之而行。”

但其實早在秦朝的時候,針對帝王久居行宮的行為就有大臣未雨綢繆,怎奈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多少的君王都淪陷了。而作為一朝之君,必不可免的就要承擔其國家興衰的責任。所以帝王在“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誘惑面前,應當以史為鑑,需明白“六宮粉黛”只是徒有其表的。只有將朝廷的政事放在首位,平衡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利益,才能有資格談論治國興邦。

參考文獻:

《隋書》

《唐六典》

《唐會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