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漢”變“蔥專家”-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核心提示 萊蕪是有名的“三辣之鄉”,雞腿蔥是其中一辣,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雞腿蔥種植逐漸減少,已很難尋覓到正宗雞腿蔥的蹤影。為了讓雞腿蔥重返人們的餐桌,侯玉榮經過4年的摸索和研究,通過改進傳統的種植方式,引進新設備、新理念,讓雞腿蔥畝產翻了一倍。侯玉榮也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蔥專家”。

放棄高薪 回鄉種蔥

4月10日,記者見到侯玉榮時,他正將網上訂單打包寄出,地裡的雞腿蔥正在育苗階段。“我們現在都是採用綠色無汙染標準化種植,保證從農田到餐桌,讓客戶吃上放心的正宗雞腿蔥。”侯玉榮說。

侯玉榮回家種植雞腿蔥,完全是受父親的影響。2011年,侯玉榮從山東科技大學一畢業就到泰開集團上班,由於工作踏實努力、愛鑽研,工作不久,侯玉榮就被提拔成為高壓開關罐整條生產線的組長,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一度成為村裡人的驕傲與榜樣。

一個週六的早晨,侯玉榮像往常一樣到父親的地裡逛逛,看到父親一個人蹲在田間地頭髮愁。父親對現在的網絡技術一點也不懂,本想著僱幾個人幫忙拓展下思路和市場,結果一連僱了四個,都待不長就走了。父親對他說:“要不你回來吧。”

那天夜裡,侯玉榮想了很久。萊蕪是有名的“三辣之鄉”,雞腿蔥是其中一辣,“形似雞腿、辛辣濃郁”是30年前萊蕪人對雞腿蔥的印象,而上世紀80年代後,已很難尋覓到正宗雞腿蔥的蹤影,縈繞在口中的嗆辣味也已逐漸模糊,所以雞腿蔥的“復辟”市場一定很廣。把家鄉特產雞腿蔥發揚光大,也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說幹就幹,第二天,侯玉榮就答覆了父親,願意跟著父親一起種植雞腿蔥。

發現問題 積極改良

從2017年春天到2017年11月,侯玉榮每天都在地裡學習種植技術和管理方法。他發現,寬40釐米深10釐米的溝,蔥苗栽上後,覆土機器根本無法進入。他立馬把40釐米改成60釐米,這樣機器就可以覆土了,極大地節省了人力。這樣會不會佔用土地多了,產量反而低了呢?侯玉榮說,看似浪費了土地,但通過合理密植,可以讓雞腿蔥生長得又高又壯,產量反而增加了。

同時,侯玉榮通過翻閱圖書、與農戶討論等方式,獲取雞腿蔥的生長特點,制定了雞腿蔥的標準化種植規程。他深知物聯網農業是大趨勢。在花費20萬元購置了深圳前海有電物聯科技有限公司一整套智能測控系統後,他將物聯網的思維運用到雞腿蔥的種植上,時時採集雞腿蔥在各個生長階段的溫度、溼度、光照等數據,及時調整雞腿蔥各個生長季節的肥水供應,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降低了勞動強度,改善了土壤環境,提高了雞腿蔥的產量和質量。

做綠色食品 傳承蔥文化

現在食品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綠色、無公害、食品有機化是當下的流行趨勢。侯玉榮始終堅持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拒絕使用除草劑,堅持人工除草,採取安裝熒光殺蟲燈、粘蟲板等綠色防控和生物防治技術,降低對環境的危害,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品質量,良種覆蓋率達到100%,產品抽檢合格率達到100%。他還利用沼氣發酵池實現廢物的循環利用,促進農業的循環發展。

雖然現在侯玉榮的種植基地正常運轉,但如何突破瓶頸、長足發展,一直是侯玉榮思考的問題,“現在雞腿蔥比往年賣得更好了,我們也加大生產規模,投入多了但成效還不是很明顯,只有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把雞腿蔥的文化傳播出去,雞腿蔥才能更好地發展。”侯玉榮說。

下一步,侯玉榮準備利用萊蕪雞腿蔥的天然資源優勢,打造以“農耕文化”為主題,以生態休閒旅遊市場為導向,集觀光、文化、體驗等多種形態於一體的生態型特色旅遊項目。同時,加強與醫學領域科技院所合作,深度開發雞腿蔥的醫用保健產品,全面振興萊蕪雞腿蔥產業。

(本報記者 劉冰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