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但許多母親不知道怎樣處理這種關係

愛孩子,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讀了李雪的《當我遇見一個人》,書中提到:接納並完善自己,教育是一種傳遞,當自己杯滿之後,孩子自然會順著對的方向蔓延。這本書的很多觀念與我們的"常識"相背:"好習慣無法培養,壞習慣只因缺乏愛"。但值得仔細讀讀。

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但許多母親不知道怎樣處理這種關係

1及時回應孩子,少評價孩子

學習到啦了《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到的的教育理念,傾聽孩子的需求,竭力去滿足,儘量不評價孩子。所以,即使偶爾孩子淘氣的亂扔東西,我們默默收起來,不批評。現在看來,只要多回應孩子,她自然的就培養了同理心,健康的成長。

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但許多母親不知道怎樣處理這種關係

讀了《當我遇見一個人》,我又學習到了一些具體的與孩子交流的方式。比如提到了: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試圖解決對方的情緒,其實只要確認對方的感受就好了。孩子失去心愛的小貓,非常想念。如果父母提出解決方案--別太傷心了,再買一隻。其實是否定了孩子對小貓的愛。如果父母只是陪伴或者回應--媽媽看到了你的悲傷,孩子就完整的體驗"失去"的悲傷,變得自然平靜,或許自己就提出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再買一隻小貓。李雪說,愛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我不要改變你,我只是"如你所是"地愛你。

有多少人能做到,我承認我沒有做到,和大家分享下我最感觸的兩點,控制和評判!

2請大家思考,如何才是愛?大家平常都是怎樣愛孩子的?怎樣愛家人的?

我們之前曾經無意識當中會講很多道理,對孩子各種提醒,注意過馬路,注意多喝水,注意別冷了,熱了,吃飽了沒有?你這樣不行,這樣不對,要怎樣怎樣!甚至會委婉說要是多吃點飯就更好了……

這就需要我們覺知問題的歸屬、感受的歸屬,從頭腦的衝動回到身體的感受:"我為什麼要提醒、教育對方?甚至是控制他,想讓他按自己內心所謂的正確的,好的標準來為人處事,甚至干預他生活,學習中的一切事。

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但許多母親不知道怎樣處理這種關係

到底是為對方好,還是捍衛我自認為的正確?

他真的需要我的提醒和教育嗎?

我這一刻有沒有評判?覺得對方做的不夠好、應該改變?

感知自己的內心世界,用平等、尊重、接納的態度同孩子溝通。知易行難,有時自己會忍不住發火,會情緒失控,會吼叫!

3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

(1)不貼標籤,只談感受;不斷自我成長,不以"正確觀念"去束縛孩子,讓他揹負信念枷鎖。

(2)和孩子聚焦於同一事物,看見感受、表達感受、確認感受;不主動"解決孩子的情緒",讓他自行體會情緒全過程。只有在他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

(3)用 "這是我的事,這是我的事"的方法,理清界限,如經常感覺自己的界限被侵犯時,應自省:"我清楚且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了嗎?"

母嬰關係決定孩子的一切關係,但許多母親不知道怎樣處理這種關係

是誰?讓你在一個體驗任性和自由的年齡,這般的"懂事"!正如李雪所說:孩子的世界本應和大人分開,孩子只需做孩子,大人處理大人的麻煩。

4如何給孩子創造豐盛的人生,只需做到:

(1)聽見孩子的欲求、及時回應

(2)誠實回應、無條件給予

放下評判,全然看見;愛孩子,便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母親以孩子的感受為中心,與孩子聚焦,給予積極的回應與關注。不帶批判地拒絕,沒有委屈地付出,愛的流動如此之美,孩子必將獲取豐盛的人生!

最後歡迎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閱讀更多有趣有料有內涵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