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就是一個造山的過程

寫作就是一個造山的過程

聊聊寫作那些事兒~

這次來和大家聊聊寫作那些事,或者說更新一下概念:寫作。

寫作不單單是一個輸出的動作,其實它應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

即:輸入,歸納和總結,最後才是輸出。

很多時候寫不出來東西,其中一個原因是讀的書不夠多,但是有些人讀了很多書,為什麼依然會寫作困難呢?

這是因為中間少了一個環節:歸納總結,或者說是沒有進行過高質量的思考。

你看,寫作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其實涉及到三個部分:

第一,高質量的輸入;

第二,有條理的歸納以及高質量的總結(即高質量的思考);

第三,最後才會有水到渠成般的輸出。

寫作的重點不應該是聚焦在輸出上,與其關注華麗的辭藻和修辭方法上,不如進行高質量的輸入,起碼增長見識。

關於輸入,更應該按照體系化的輸入學習,因為可以方便的成體系化的歸納總結,這些輸入的知識點不僅僅可以有跡可循,而且與其相關的知識點更容易鏈接,真正做起來反而效率更高,因為你有了足夠多的支撐知識啊。

所謂的聰明,不過是通識比普通人高出很多,而練就通識的方法,無非是把足夠多的清晰的概念鏈接起來。

知乎和抖音上有很多抖機靈,也有很多靈感創意,不過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是不太可能通過碎片化的知識構建出自己的認知體系的,那些一兩個獨立的靈感甚至常常不如一個P,因為沒有足夠多的支撐知識和技能,大部分想要實現起來,太難了,而且容易心裡一直惦記著,從而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追逐短期效應。

寫作就像是一個造山的過程,山造起來的速度以及堅固度,取決於用料,如果是泥土,那麼就很大可能把山造起來,但是如果用的是沙子,甚至是一些浮塵,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經歷各種風吹日曬,那麼造山的難度可想而知。

那麼如何保證造山的時候泥土損失更少或者更堅固呢?

答案異常的簡單,甚至就是常識——種樹啊,歸納與總結如同樹根一樣,牢牢地把握住泥土,終有一天,枝繁葉茂,花自盛開。

寫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啊。

文章的好壞不在於字數多少,亦如同在輸入中重要的是理解速度而非閱讀速度。

寫完了這一篇,強者邏輯這個概念從腦海中劃過,但是又無跡可尋,你看,靈感如同流星,再沒有足夠的積累前,來了也抓不住。

歸根到底,人生就是靠不斷地積累,然後不斷地歸納總結,輸出反而像是瓜熟蒂落般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