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成本核算應該如何做

我突然發現有的人做服裝生意很長時間了,卻居然搞不清楚服裝款式報價的正確方式。於是這些人每年都在忙個不停,看起來訂單做做不少,一派生意興隆的景象,但是往往一年忙到頭,口袋裡面沒有幾個錢剩下來,尤其以一些小作坊小貿易公司為主。甚至原本投入的原始資金(現金流)也越來越少,直到終於有一天資金枯竭而被迫放棄這門生意,或者深陷到債務危機當中,相當地悽悽慘慘而慼慼。

有人說,服裝成本核算的方法難道不就是把服裝款式所用的面料輔料加工費等等所有使用成本都加起來嗎?然後乘以一個利潤率的係數,合計起來一個數字報價給客戶,然後要求所有生產供應鏈單位在執行訂單成本實踐的過程中嚴格遵照落實,所有從客戶那裡收到的錢減去因為生產和製造這個訂單所花去的成本,剩下來的那就是利潤了。

道理確實是這個道理,有的人甚至在所有預算成本計算出來之後還在數字後面增加20-30%這樣在服裝行業裡面來說看起來已經非常非常高的毛利率需求,然而由於在計算實際成本金額的時候一些常識性地誤解和錯誤,儘管最後在數字的後面乘上了高毛利率需求,但是仍然不能彌補計算過程中的遺漏和措施而損失的金額,虧本經營也就理所當然了。

服裝報價的一般算式如下:

報價價格 = (面輔料單件用量含縮率含損耗 * 面料單價 + 印繡花等二次工藝單價 + 成衣加工費) * (1+ 利潤率%)

一般來說面輔料成本和印繡花等二次工藝價格都是相對固定的,這裡這個所謂的“固定”其實是指大家都很具有普遍的認識,討價還價的雙方很容易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然而問題往往出現在加工費問題上,是因為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個成衣加工費到底應該如何來計算?標準如何來定?給多少算是合適?

成衣加工費,是指生產這件成衣花費工人的勞動力所需要支付的人工報酬,以及因為這個“人工費”而同時產生的相關費用的總和。前面半句話很容易清楚,但是很多人對後面這半句話不是太理解,我們在核算成本的時候通常把後面這半句話統稱為“管理費用”,正是因為很多人對這個“管理費用”產生了錯誤的理解和認識,導致成本核算出現很大的偏差。

所有的款式給到車間生產工人按照工序價格表中的價格進行分拆,每道工序的價格在市面上目前都是相對公開透明的,幾乎所有的車間員工(任何地方)自己也非常清楚,在這裡做這道工序多少錢一件,換一個地方工人們自己會非常清楚地進行比較,比原來工廠的老闆給的一樣或者高一些就留下來做,如果降低了工序單價,他們會果斷揹包走人。

所以任何款式給到車間工人的人工價格都也都是相對固定的,問題就出現在“管理費用”的問題上, “管理費用”到底需要加多少?

那我們首先來搞清楚“管理倍率”這個概念。

任何成衣加工廠的日常開銷可以歸納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給車間的計件工人的工資, 假設為A;另一種是除了“車間的計件工人的工資”以外的所有費用,包括車間計件工人的其它福利,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福利,車間輔助人員的工資福利,辦公室人員的工資福利,房租水電燈油火蠟,業務費用,財務費用等等等等,假設為B。

“管理倍率” C = (A+B) / A

【一般來說,對於這個C 到底去到多少,按照當前的行業規則來說,經驗值如下】

1, 一般加工工序比較少的梭織時裝款式, C=2.3 左右

2,棉衣/羽絨/衝鋒衣等工序比較多的款式, C=2.0左右

3,針織T恤等工序更加少的款式, C = 2.8左右

所以我們的成衣加工廠在外面接單的時候,任何一個款式只要你拿到之後需要馬上找車間廠長等專業技術人員為這件衣服打一個“車間工價”, 假設是D。

那麼,你在外面接單的時候關於“成衣加工費”這個金額你就可以用 C * D 的數字來報價了,但是你卻絕對不能嚴格按照 C*D這個數字來報價,因為這樣的價格接回來的訂單做來做出最多也就是個保本而已。一般來說我們在接單的時候會稍微報價高出這個 C 值, 這多出來的一部分那就是我們成衣加工廠的加工利潤:

【一般來說,對於這個C 到底需要增加多少,按照當前的行業規則來說,經驗值如下】

1, 一般加工工序比較少的梭織時裝款式, C=2.5 左右

2,棉衣/羽絨/衝鋒衣等工序比較多的款式, C=2.2左右

3,針織T恤等工序更加少的款式, C = 3.0 左右

這樣報價多出來的那麼一點點, 也就是你的工廠利潤了,否則,虧本生意是絕對難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