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孩子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母親暴怒引發的思考

由孩子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母親暴怒引發的思考


一天中午,我在攪拌蛋液,我兩歲多兒子小胖看到了說他要來攪拌。我靈機一動,乾脆拿了兩個雞蛋和幾個碗給孩子玩。做飯的間隙,我就看見小胖蹲在地上專注地磕破雞蛋,觀察蛋液流出來的樣子,然後用手去摸蛋液,從一個碗裡倒到另一個碗裡,再把蛋液倒在地上……

他安靜地玩了十多分鐘,玩夠後我抱著他去洗手、換衣服,跟他說:“兒子,這個世界的東西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去不斷探索。你剛剛就是在探索雞蛋。”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的一件事:一個網友提到說孩子玩了家裡的麵粉,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但是孩子的媽媽看到孩子的行為後暴怒。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跟這個媽媽有相同的經歷,我也同樣如此:看到孩子把醬油灑了一地,孩子跟個黑人一樣,不禁深吸一口氣;看到孩子打翻了麵粉袋,第一反應是這孩子真是調皮;看到孩子把水弄得到處都是,心理無比抓狂;看到孩子把豆子弄翻,滿地狼藉,疲倦和怒氣翻湧而上;看到孩子玩大米,就開始絮絮叨叨說要愛惜糧食……

由孩子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母親暴怒引發的思考


其實,我真想說,這是孩子多麼有創意的舉動啊,但是我們很多人用自己理所當然的理由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博士、教育專家沙法麗·薩巴瑞在她的《父母的覺醒》中寫道:“我們的孩子在這個階段是真正的先鋒派、雕塑家、歌手、演員、編劇、髮型師、賽車手、時裝設計師,也是陶藝師、廚師長、園藝師、畫家、科學家。他們可以把整個世界都安放在小小的心靈裡。進入中學以後,孩子身上這份創造潛能將會怎樣呢?如此汪洋恣肆的想象力消失到何處去了呢?我們父母對這份失落該擔負怎樣的責任呢?”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父母都會碰到這樣的疑問:到底如何把握孩子玩耍的度?什麼該給孩子玩?什麼不能給孩子玩?怎樣玩才對孩子是最好的?


針對這一點,我特別贊成尹建莉老師寫的《最美的教育最簡單》裡的一個觀點:只要那件事情沒有道德和安全上的問題,就可以給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道德和安全是孩子探索的底線。孩子是一個懵懂未知的存在,他並不瞭解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現實,他們全憑本能反應和生活,他看到任何東西都會想去觸摸與探索。而我們作為孩子的引導者應該給予他最大限度的自由去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但是當孩子的行為涉及到道德和安全問題,我們作為監護人就應該發揮作用了。比如幼兒要玩刀、火、電或者去爬一個很危險的地方,這就涉及到安全問題,我們作為父母有必要阻止他們,並且告訴他們這些東西的危險性。再比如,孩子在遊樂場玩的時候插隊或者罵別人等,這就涉及到道德問題了,這個時候我們也應該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相應的為人處事的規則。


除了涉及道德和安全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他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最大程度的自由去探索世界。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席勒也說:“兒童遊戲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我們再來看看英國尼爾先生的《夏山學校》一書。在夏山學校,孩子可以上課也可以不上課;在那裡,爬樹等遊戲跟分數一樣重要;在那裡,所有地方不上鎖,允許孩子損壞工具;在那裡,允許孩子赤膊,隨處脫衣服、扔褲子;在那裡,允許孩子不吃午飯,或者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可能,我們現在很多人無法接受這樣的自由,覺得這非常不可思議。

可是,多年後,這裡的學生有的成了藝術家、音樂家,有的成為了設計師、演員,有的成為了優秀的科學家和數學家。1999年12月31日,英國《泰晤士報》評選校長尼爾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2位教育家之一。

到底是什麼讓夏山學校的孩子成為了與眾不同的存在?我想跟老師給予的

自由和寬容是息息相關的。

由孩子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母親暴怒引發的思考


但是現在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就是:很多家長可能會給孩子買一屋子種類繁多的光電玩具,也不願意像上面提到的那個母親一樣讓孩子玩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觸手可及的、接地氣的東西——比如沙子、泥巴、麵粉、豆子、油、鹽、醬、醋等。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玩光電玩具等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我們會發現,現在市面上賣的絕大部分玩具都是已經“定型”的玩具,也就是說這個玩具除了那些能唱歌和跑等光電功能,已經沒有太多供孩子不斷髮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地方和空間了,這個玩具是個“死”物。可是我們生活中最接地氣的那些東西卻是“活”物。比如我們可以用麵粉或者泥巴做成不同的形狀,鍛鍊孩子的手部發育和想象能力等。生活中的這些東西是“活”物,它們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幻化出各種神奇的東西,讓孩子盡情的探索世界。


可是我們寧願讓孩子在昂貴的金絲籠裡小心翼翼地活動,也不願意讓他們在自由的世界裡跳舞。


最美的教育最簡單。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孩子探索並認識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並且學會承擔社會的責任,做出自己的貢獻。

讓孩子接觸生活中最真實的一面是我們的責任。


由孩子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母親暴怒引發的思考


那麼,就像上面所說的那個母親一樣,為什麼很多父母願意花很多錢買玩具卻不願意讓孩子玩麵粉之類的東西或者看到他們玩這些東西第一反應就是抗拒呢?


一是因為疲憊,不想收拾。身為全職媽媽,我深知一個人帶孩子的辛苦。孩子旺盛的精力總是讓媽媽疲憊不堪,如果這個時候孩子再玩很難收拾的麵粉、豆子、大米、油鹽醬醋、泥巴等東西,我們深知讓孩子玩這些東西的結果——孩子滿身髒汙,家裡一片狼藉。


所以每當孩子提出要玩這些東西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準玩!我們在拒絕孩子玩這些東西的時候找的理由是五花八門,但是內心深處則是因為我們很疲憊,真的懶得收拾了。


不過相比於身心的疲憊,我更願意多點耐心讓孩子探索能接觸到一切沒有安全隱患的東西,只是我會採取措施——給孩子設定一個玩耍區域和空間。這樣既能很大程度上兼顧了他的探索同時又避免我的過度收拾衛生。

我平時在帶小胖的時候,在家時會給他玩能接觸到的沒有安全隱患幾乎所有的東西,比如油、鹽、米、豆子、肥皂、麵粉、顏料等生活中常碰到的東西,玩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會給他劃出一個空間,玩的原則是在這個空間裡你怎麼玩都可以,身上弄得很髒都沒關係,但是不能把這些弄得整個屋子都是。出門在外時,沙子、泥巴、石頭等都是他的玩具,只是在玩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會確保他的安全。可能是由於我在很大程度上給了孩子自由的空間,兩歲多的小胖一直是個非常懂事、講道理的孩子。他既能盡情玩,絕大部分時間又能遵守規則。


讓孩子盡情探索的好處是非常多的。

據科學研究發現,0到7歲是孩子大腦發育最黃金的時期。而孩子大腦神經元細胞之間連接的數量和速度,大腦內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接越多,建立連接的速度越快,大腦才會被開發的更好,更加聰明。那麼,該怎麼幫助孩子更多更迅速的建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呢?答案就是我們可以不斷的讓孩子嘗試新鮮的事物和環境,來刺激孩子的大腦。人類會主動適應自己不熟悉的環境,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來幫助自己,神經元之間建立的連接越多,孩子大腦的利用程度就會越高。


由孩子把麵粉當作彩泥來玩,母親暴怒引發的思考


除了疲憊之外,很多父母不讓孩子玩麵粉之類的東西的第二個原因是“糧食不能浪費”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潛意識中。

我們的父母那輩許多人都經歷過新中國成立時的困難時期,那會缺衣少食,愛惜糧食成了我們最大的一個執念。當然,愛惜糧食是好事,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一件事。但是我們為了愛惜糧食,讓孩子連一丁點糧食都不能玩嗎?這豈不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就像前面提到的因為孩子玩了麵粉母親暴怒的事情,我想她一方面是因為孩子用麵粉把家裡弄得很亂,另一方面是覺得麵粉是糧食,孩子那樣玩麵粉很浪費。但是換個角度來說,我們花很多錢給孩子買很多光電玩具難道就不浪費錢嗎?為什麼玩具錢可以浪費,卻不能容忍孩子浪費一點點糧食呢?


相對於理性的做法,我想應該是與其花大量的錢去買一些玩具,不如拿出適當分量的我們認為不能浪費的糧食,比如麵粉、大米、油、鹽、醬、醋等東西讓孩子探索,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自動化或者半自動化的東西了,物質的極大豐富既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另一方面又讓我們喪失了很多自然的東西,我們越來越不接地氣了。現在,這種不接地氣的行為現在已經越來越多的延申到我們的孩子身上。


自然的東西才是最好的。生活中有什麼,就可以讓孩子去探索什麼。最美的教育最簡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