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借箭是無中生有?劉邦和項羽之爭是暗度陳倉?

無中生有是三十六計中的第七計,無中生有這個詞廣為人知。但是你知道這個詞最早是誰提出來的嗎?無中生有這四個字最早是老子提出的。在老子的《道德經》中第40章中,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源於道,老子把無看作是天地的開始。隨後有形的事物逐漸產生,所以有成為了萬物之母。

張巡借箭是無中生有?劉邦和項羽之爭是暗度陳倉?

後來戰國時期到魏國,軍事家《尉繚子》開始把無中生有這一計謀運用到軍事上。軍事家尉繚子戰權中說,佔權在乎到之所極,有者無知,意思是用無來製造假象迷惑敵人。大多數的計謀製造出的假象都是生怕被識破。而無中生有恰恰相反。他製造出的假象雖然是為了讓敵人識破。唐朝末年安祿山造反打到了河南雍山,守城將領張巡面對安祿山的4萬大軍,平時抵抗很快,一個危機出現了,弓箭不夠了,眼看城破人亡,該如何是好呢?

張巡借箭是無中生有?劉邦和項羽之爭是暗度陳倉?

這時候張巡心生一計,他命士兵用稻草做成假人,在半夜把假人吊在城頭,敵人誤以為是張巡派人偷襲。連忙射箭還擊,隨後就發現上當了,因為這些人一會兒上一會兒下根本就沒有死,這顯然是張巡設下的圈套,敵人雖然停止了放箭,但幾十萬箭早就被張巡騙走了。說到這兒,如果你以為這些假人只是用來借箭的,那就大錯特錯了。張巡的這一計謀還沒有完事,沒過多久,他又用吊假人的辦法來要箭,敵人自然不予理會,甚至還嘲笑張巡傻,已經被識破了招數,張巡為什麼依然堅持反覆使用呢?當敵人放鬆警惕時,嘲笑張巡又故技重施的時候,這一次張巡從床頭上下放的是真正的士兵。這些訓練有素的士兵沒有遇到任何阻攔,闖入令狐朝的營中,見人就殺一個晚上就重創了安祿山的4萬大軍。安祿山指得退守陳留。張巡因此保住了雍丘城。張洵用嚇人來製造假象不是為了滿足對方,而是讓對方看出破綻,從而放鬆警惕。被識破的假像成功了,掩護了真相,這就是無中生有的精髓所在。

張巡借箭是無中生有?劉邦和項羽之爭是暗度陳倉?

暗度陳倉是三十六計的第八計,常與明修棧道一詞連用。意思是用假的動作迷惑敵人,讓敵人產生錯覺,以此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一計謀聽起來和聲東擊西幾乎一致,那麼這兩個雞毛之間有什麼區別呢?

張巡借箭是無中生有?劉邦和項羽之爭是暗度陳倉?

暗度陳倉一詞出自於《史記》淮陰侯列傳。當時項羽劉邦在鴻門對峙,劉邦手下的10萬漢軍無法抵抗項羽的40萬楚軍。為了求生,劉邦在漢中當眾商會通網關內的棧道,向孝宇表明自己不再回關內的決心之後,經過八個月的謀劃,劉邦決定反攻項羽。出征前劉邦的軍師韓信明著派人在巴蜀修建燒燬的棧道。雖然表面上只是在修復棧道並沒有說明用途,但是對手項羽看來這條棧道正是劉邦和他爭天下的必經之路。所以項羽在這條棧道上派主力部隊加強防守。但實際上劉邦的大部隊卻悄悄地繞道而行,打得項羽措手不及。表面上看暗度暗度陳倉和聲東擊西的目的差不多,都是把敵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的方向。但從這兩個計謀的原文來看,還是有很大差別的。聲東擊西是力其不自主而取之。

張巡借箭是無中生有?劉邦和項羽之爭是暗度陳倉?

而暗度陳倉,講求力其靜而有其主。同樣都是做只是一個不說,一個說聲東擊西的核心是做了之後故意大張旗鼓的宣揚使對方混亂營造攻打東邊的假象,實際攻打的卻是西邊。而暗度陳倉的核心是隻做不說,明著修復棧道卻不說明用途。利用敵人已經有的主見,誘使敵人賬按照正常的傭兵原則。來判斷我方的行為,然後我方出奇制勝,進而達到暗度陳倉的目的。就像恐怖片聲東擊西就是把血淋淋的畫面呈現給觀眾。而暗度陳倉是營造出恐怖的氛圍,令人不自主的毛骨悚然。正是這種不說反而加重了敵方的恐懼心理,做出錯誤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