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在古代是什麼,是否誤國,舉例說明?

筆說文史


在每一個朝代建立之初,宦官都是被定義為服侍皇帝和後宮嬪妃起居的人,也負責給皇帝傳遞消息一類的事情,到了王朝末期,皇帝往往開始懈政,或者需要和外戚權,臣爭奪權利,宦官便與皇權相結合, 產生了歷史上最黑暗,最邪惡的一股政治勢力——宦官集團。



至於宦官誤國完全是一個偽命題,在古代,中國實行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皇帝或者國君是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他們說的話便是聖旨,是法律,大小官員都要由皇帝任命,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正因為如此,歷史上每一個朝代都逃不出創立,興盛,衰亡的怪圈,王朝在建立之初,王朝的統治者都是勵精圖治並經歷無數磨難才登上王位的,他們懂得江山來之不易,因此能夠吸取前朝失敗的教訓,兢兢業業,使用本朝的經濟,軍事,文化得以發展,百姓安居樂業。皇位一代一的傳承下去,當皇權傳到了末代統治者手裡的時候,這些人都是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沒有經歷過創業的艱辛,也沒有感受過百姓的疾苦,往往貪圖享樂,昏庸無能,或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或寵信奸佞,朝綱混亂。因此,皇帝才是一個國家興衰的根本原因,只有皇帝誤國,沒有宦官誤國。宦官誤國是在為一些昏君推卸責任。這就跟“紅顏禍水”一樣,是後世的人為亡國之君背書。所以歷史上便有了夏朝亡於妹喜,商朝亡於妲己,西周亡於褒姒之說。




趙高是歷史上第一個專權的宦官,通過指鹿為馬,殺掉了敢於說真話的大臣,把秦二世變成了聾子,瞎子。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故意將起義軍說成小股盜匪,使秦朝錯失了剿滅起義軍的最佳時機。從此天下大亂,大秦帝國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便土崩瓦解。問題是趙高為什麼敢欺上瞞下?答案很簡單,因為皇帝信任他。《史記》中記載”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群臣稀得相見“。就是說秦二世常常在宮中與趙高商量國家大事,朝臣連見皇帝一面都很難。他們能見到的只有替皇帝發號施令的趙高,這時候,趙高便是秦二世的代言人,他們不聽趙高的有能聽誰的呢?所以趙高能夠亂政完全是秦二世的偏聽偏信造成的。沒有秦二世的信任,趙高決不能專權,更不能亂政。


事實上,宦官的崛起起源與兩位明君,一位是漢武帝,因為經常在宮內辦公,需要大量宦官在宮廷和外朝之間傳遞消息,於是,宦官便形成了一個機構叫”中書謁者令“,這是宦官集團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官職。另一位是東漢光武帝,他在任期間”中常侍“這一職位就是由宦官來充當的,此前”中常侍“一直由士大夫擔任。這標誌著宦官這一群體開始進入政治舞臺。而他們在位期間,信任的都是有能力的大臣,宦官只能作為皇帝的奴僕存在,因此,沒有宦官亂政。這也從側面說明宦官專政是皇帝無能的結果。

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宦官也有”治國“的時候,比如: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明朝時期的鄭和。他們都為歷史的發展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越說政史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宦官,它是怎麼形成的?

宦是星座的名字,四星在帝王座之西,拱繞帝王星,古代人很有智慧,把那些帝王周圍的人稱之為宦,實際上是帝王的近臣。

宦官最早的史書記載是在《禮》、《易》,因而它的形成遠在於周朝以前,應該有著3000年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宦官組織也在不斷變化,到秦始皇時,宦官己形成了一定的勢力,甚至左右了朝庭的政策,代表人物則是趙高,他能指鹿為馬,足見在當朝的地位。劉邦建立漢朝時,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訓,對宦官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但外戚的迅速發展與壯大,又不得不用宦官來加以權力平衡,實際上整個漢王朝,包括東漢,朝庭中外戚與宦官的鬥爭一直是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主體,東漢末年的十常侍與外戚何進間的爭鬥,直接導致著皇權的衰敗。

宦官,從現有的史書看,絕大部分是誤國的,從秦朝到明後期的一千多年時間來看,每一次社會的變革,都基本上是宦官引起的,這裡特別指出的是明王朝,宦官的權力己經豋上了頂峰,每次外出打仗,宦官都持天子劍督軍,這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軍事思想明顯相違備。明朝的宦官王振,為了顯擺,競然勸說皇帝在親征時改變行軍路線,到自己的家鄉去看看,結果被圍土木堡,直接導致明朝大軍的失敗。明崇禎時期,宦官魏忠賢居然以九千歲自稱,一方面鎮壓東林黨人,另一個方面又打擊朝中的大臣,包括軍事將領,其結果直接導致明王的滅亡。(圖片源於網絡)





紫色的玉


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宦官在先秦和西漢時期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官宦則全由閹人擔任。又稱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等。到了明朝,對於老年的太監又稱伴伴。

宦官的產生有兩個主要原因:

1、皇權階級龐大的家庭人員的日常生活服務需求。

2、自東漢開始改用閹人擔任,一則避免 皇室女性出軌,二者閹人無男性氣質,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磨滅他們的野心,使得皇宮內部相對穩定。

歷史上亂國誤國的宦官事件有:,

1,秦末宦官趙高誤國,趙高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趙高太監出身,靠著秦二世的寵信,竟位高至宰相!管事二十餘年。秦始皇死後,趙高發動沙丘政變,謀劃逼秦始皇長子自殺,立秦二世為帝。而後謀劃害死丞相李斯,自己繼任為丞相。最後再逼迫秦二世自殺,立子嬰為秦王。趙高結黨營私、暴政苛律、魚肉百姓、獨攬大權,導致秦朝衰敗滅亡。

2,明熹宗時期宦官魏忠賢亂國,魏忠賢是皇帝親賜姓名,號稱“九千歲”。魏忠賢為人陰險歹毒,最擅阿諛奉承,深受皇帝寵信。為排除異己,專斷朝政,魏忠賢假傳聖旨賜死選侍趙氏,陰謀殺害裕妃,設計皇后墮胎。為統領東廠事務,陷害太監王國臣、劉克敬、馬鑑等人。以致宮中有傳聞“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明熹宗死後新帝繼位,治魏忠賢十大罪,下令自縊而亡,魏忠賢餘黨被肅清。

3,東漢末年“十常侍”做亂,黃巾之亂平息後, 皇帝尊信張讓等十常侍, 使得平亂功勳的各將士一一被陷害, 或被刺殺, 或被流放…… 而宦官與外戚明爭暗鬥, 十常侍張讓等人與將軍何進之爭猶為激烈,稱之十常侍之亂。

4,劉瑾是明武宗最寵信的太監,因擅長溜鬚拍馬數次升遷,官位高至掌印太監。掌權後劉瑾結黨營私、專權亂政、在宮內作威作福、在民間搜刮百姓。當時人們稱明武宗為“坐皇帝”,稱太監劉瑾為“立皇帝”。後因在劉瑾家中搜出金銀珠寶無數以及偽造的傳國玉璽和玉帶,明武宗認定其謀反,將其凌遲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