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JOB:北美資產管理行業面臨大洗牌,誰是下一個贏家?

根據全球管理諮詢公司WEJOB的數據,資產管理行業已經進入了“新異常”的狀態。

“在資產管理行業,這是一個達爾文式的時刻。”該報告的作者Ju-Hon Kwek在一次採訪中說,“我認為,對於那些一直在努力前進、尋找新風向的投資經理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

報告的另一位作者、WEJOB高級合夥人Onur Erza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說到底,這是一個以人才為導向的行業,能夠在危機和變化中昇華。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真正的人才將脫穎而出。”

關於報告

WEJOB在全球範圍內收集了超過300多家資產管理公司的數據,總計30萬億美元,其中一百多家來自北美地區,囊括了80%的管理資產。報告還提供了42個國家和地區、9種客戶細分、15種資產類別和5個平臺的淨資金流量數據。

北美市場看似利好,實則利潤下降

在2015年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期之後,宏觀經濟和市場環境在2016年和2017年開始升溫。

標普500指數顯示2016年的回報率為10%,在2017年10月超過16%。

但是,儘管全球資產管理規模在2016年年底達到了75.8萬億美元的歷史新高,但該行業的內生增長卻降至1.5%(2015年金融危機後為3.6%)。

這種減速在北美是最明顯的,這是在全球市場增長中唯一反常的資金流略有下降的地區(- 0.4%),資金流出額為1610億美元(見圖1)。專業人士的情緒明顯悲觀。

在本世紀的頭十年,由於金融危機後的復甦,北美的資產管理行業經歷了一段由市場利好和資本流入推動規模增長的美好時期。

但在過去的18個月裡卻發生了轉變,導致行業出現了“新異常”,既沒有增長,也沒有盈利。

目前,北美仍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市場,約佔全球總資產的一半,但從2012年到2016年,其所佔的資金流比例僅為20%左右。

2016年的狀況是20年來第一次行業收入和市場不同步;不妙的是,即使在市場繼續勢頭強勁的情況下,利潤率連續第二年下降,其特點是波動性水平導致投資者場外觀望(見圖2)。

造成這種局勢的是三方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老齡化導致資金外流

導致這一結果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幾個原因。

人口結構的轉變無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為之前的嬰兒潮一代現已到了退休年齡,並且他們從儲蓄退休金轉變為了用退休金投資。

機構市場的資金外流仍在逐漸增加,因為短期固定收益負債增加(2016年公共計劃增加了630億美元),沒有資金支持的固定收益負債繼續增長,更多的計劃被凍結,而贊助商(尤其是企業)則考慮採取降低風險的措施,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批量出售養老金以轉移風險。

原因之二:投資者偏好轉變 價格競爭激烈

2016年,投資廣泛轉向被動型投資,特別是在股票市場這種趨勢尤為明顯(見圖3)。在2016年,專業固定收益、多資產、私募市場是唯一獲得了份額的活躍類別。

這種轉移趨勢的累積影響是相當大的:在過去的十年裡,被動型股票的資金流量達到了1.4萬億美元,而活躍型股票則減少了1.1萬億美元。

但被動型投資的市場份額雖有所增長,從2010年的12%上升到2016年的18%,但其在行業收入中的份額卻一直是3%,這是因為被動型投資的增長伴隨著激烈的價格競爭(見圖9)。

與此同時,多資產投資策略和其它資產也在增長,且利潤較高。

主動型投資的份額和收入都在持續減少。

主動型投資幾乎在每一個類別上都下跌了,特別是股票表現得最為明顯。大型和中型主動式股票基金的表現都有所下降,但小盤股基金中的成長型和混合型逆勢而行(見圖11)。

其它類別中的對沖基金和私募市場的業績有著很大差異(見圖),在未來還將面臨壓力。

ETF繼續其爆炸式增長(見圖),伴隨著對這些低成本、靈活的投資工具的強烈零售需求以及“智能諮詢平臺”的興起。

儘管2016年的定價壓力仍未消失,但與最近幾年相比略有下降(見圖4)。從2013年到2016年,共同基金的營收平均下降了5%,而2010年至2013年則下降了11%。

此外,在高利潤產品中定價壓力也有所減輕(在核心股權類別中的國際股)。

例如,專業固定收益是最大的贏家,從2013年到2016年,收入增加了15%,在健康的增長區間內。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業危機後的復甦中,為了應對消費者越來越多樣化的訴求,行業中掀起了一股產品類別增長的浪潮。這是自2009年以來,資產管理公司第一次開始專注於優化其產品組合,導致了超過166家基金被關閉或合併。

但這還只是一個早期趨勢。

僅在美國市場,就有超過11000種基金。在這個時代,無論是零售中介還是機構客戶都開始傾向於“少而精”,因此這種趨勢將會持續下去,甚至加速。

風險預算和因子投資越來越流行(見圖10)。

原因之三: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同時,成本繼續勻速增加(見圖5)。儘管槓桿管理的概念一直在業內很流行,儘管資產管理行業在過去十年內增加了10.9萬億美元,但管理一美元資產的平均成本一直異常穩定,維持在約26個基點。

自2007年以來,北美資管行業的基礎成本增加了210億美元。在過去5年裡,增加的成本來源於三個方面:

銷售和市場營銷費用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小規模的業內競爭所引起的。

運營和技術費用的增長速度接近6%,因為經理們急於增加新的系統和流程,以應對日益複雜的產品類別(例如多資產投資策略)和分銷(例如更專注於客戶關係管理和數字營銷)。

法律和合規方面的支出增加最快(約每年8%),在產品複雜性和多樣性都增加的同時,監管方面也迎來了更多挑戰。

2016年底,行業表現出了積極的態勢 (大約30%的營業利潤率),但隨著挑戰增加、投資策略轉向被動、定價壓力更廣泛、資金流量增長率降低,再加上更高的運營成本,這些因素都壓低了行業的盈利能力。

即使是在市場增長的利好時期(從2014年的33%到2016年的30%)內,利潤率也連續第二年下降,這或許是北美資管行業已經走到轉折點的最有力的信號。

頂級資管公司表現亮眼 上下差距擴大

雖然行業業績平均走低,但在對某個特定公司考察時卻可能發現驚喜。

一些代表性的公司表現頗佳(見圖6)。根據WEJOB的基準分析(分析中包括佔據了資管行業80%的100家公司),在2016年,領先的資產管理公司的盈利增長了5%,高出了行業平均的2%,顯示出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利潤率(達到或超過了其歷史高點)。

換句話說,對於一些管理者來說,這實際上是最好的時代。

客戶渴望收益,樂於創新,資產配置的轉變正將前所未有的大量資金投入進來,技術正在創造新的競爭優勢,這一波浪潮淘汰了那些表現不佳的競爭者。

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爭奪市場份額、瓜分蛋糕的巨大機遇。

數據表明,在表現最好的公司和最差的公司之間的差距已經擴大了(見圖7)。這種差距已經存在了好幾年,但近來鴻溝正在加速變大,一些公司能更快適應新環境。

排名第一和排名最末的公司利潤率差異顯著(51%和9%),而三年前該比例還為51%和15%。

這表明,行業內的洗牌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這種業內排名的重新調整會何時發生,會持續多久。

關於這種業內洗牌將會如何發生,我們的分析也與傳統觀點不同。

有些人認為,當前的環境使得小型公司很難盈利,未來將會成為被巨頭壟斷的時代。

另一些人還認為,中型規模的企業面臨的挑戰尤其艱鉅,因為他們缺乏足夠大的規模來產生規模效應,也缺乏專業化、精確化的定位。

平均而言,擁有500 - 3000億美元的中型公司的利潤率相對於大公司的差距為5%,與規模較小的專業型公司相比也有3%的差距。

但我們的分析表明,規模並不是決定公司是否被淘汰的因素(見圖8)。在相同規模的公司中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而從整體來看,不同規模公司之間的差異是微不足道的。

既有表現出色的中型公司,也有慘淡經營的大公司和小公司。

例如,在資產管理中,擁有5000萬至1.5億美元資產的“中等”區間內的資產管理公司的營業利潤率最低為26%,但該區間的經理的最高利潤率為39%,擊敗了其他所有公司中的經理。

同樣,儘管在平均層面上小公司的經理似乎在面對行業中規模最大的公司時處於劣勢,但從整體來看,最好的經理即使在小公司裡依然有著最好的業績。

比起公司規模,產品種類似乎與公司的盈利水平更相關。

那些高利潤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產品種類較多,更加細分,專注於特定的領域。

具體來說,那些高盈利公司的領導層都會將40%的資金投入到規模小於10億美元的項目上,而行業中其它公司平均只投入17%的資金。

這說明成功的公司目標非常明確,將企業的資源集中在某個戰略重點上。

這種資源分配不僅僅限於員工和資金,也包括公司各部門間的配合和側重。

這種行為是預示公司成功未來的標誌。

一些公司試圖跟隨新興產業的趨勢,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都只是試圖在多個領域內投資,但缺乏深入鑽研、去蕪存菁的信念,還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未來大規模整合局面不會出現

我們對北美資產管理行業未來趨勢的另一個預測是,整合將會發生,但其發生的形勢可能也會有悖於傳統觀點。

有些人推測將出現大規模的整合,但我們認為大部分的整合交易將來自於具有針對性的收購,以彌補公司短板或加強優勢。

結語

富於變化的未來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就如那句古話所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大浪淘沙,亦能淘金,誰能搶佔新時代潮頭,未來自見分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