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憑藉《小偷家族》獲得金棕櫚獎之後,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是法語電影《真相》。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是枝裕和的一部舞臺劇劇本,在法國女星朱麗葉·比諾什找到是枝裕和想合作的時候,他想到這個故事“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因而選擇了拍攝它。除了朱麗葉·比諾什扮演女兒“盧米爾”外,片中影星母親“法比安”的扮演者是法國女星凱瑟琳·德納芙,盧米爾的丈夫漢克則由好萊塢明星伊桑·霍克出演……頂級卡司配置,將《真相》本來算不上驚心動魄的故事演繹得絲絲入扣,令人慾罷不能。

拋開導演的上佳功力、演員的精湛演技不談,這部電影的主題其實是“愛與和解”——母女之間的和解,夫妻之間的和解,與自己的和解。

通過怒氣衝衝的質問、面對問題的逃避以及最終的和解,將最複雜也最揪心的人與人之間關係,一一剖解,揭示出了“與自己和解”的主題。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這本回憶錄揭開了傷疤

一、這是一個關於“不滿”的故事

《真相》不是普通意義上那種溫情脈脈的家庭題材電影。最開始的時候,它甚至是一個關於“不滿”和“怨恨”的故事。


1、子女對母親的。

盧米爾帶著丈夫女兒千里迢迢從美國回到法國家中,表面上是“慶祝母親出版回憶錄”,實際上卻是興師問罪來的。

她對於母親在書中塑造的“溫柔賢惠的母親”的形象,很是不滿,在她的記憶裡,母親總是忙於電影拍攝,導致婚姻失敗,對自己雖然不算是不聞不問,但也絕對沒有發生“接女兒放學回家”的情形。

盧米爾認為母親出版的根本不是真實版的回憶錄,而是一本“公關版本的回憶錄”,只是為了塑造她自己的完美形象,給粉絲一個虛假的幻象。

對於母親,盧米爾的怨氣並不是只是這一點。她認為從小到大自己都被母親忽視,沒有在母愛中成長;她有一個小小的音樂盒,是小時候父親為了祝賀她出演《綠野仙蹤》送給她的禮物,而母親甚至沒來劇場看她演出;她很少能夠跟母親溫柔地依偎,給自己溫柔和愛的,是母親的朋友兼同行莎拉,但是她多年前意外去世了,盧米爾將莎拉的死也記在母親的頭上,認為是法比安搶走了莎拉的角色,才導致她情緒不佳意外身亡的……

總之,一個女兒對母親的抱怨和怒氣,盧米爾只多不少,儘管她是生活在富裕的明星家庭,儘管母親是全國人都很愛戴崇拜的國民級女星,她卻認為母親帶來的傷害遠遠大於母愛。

但是盧米爾跟其他兒女一樣,面對這個令自己的不滿的母親毫無辦法,她會對質或者指責母親,但卻在母親沒有私人助理的情況下又不得不給她端茶遞水,充當她的隨從。

割捨不掉愛,卻又無法做到諒解,盧米爾在這種母女關係中身心俱疲,倍感辛苦。


2、下屬對老闆的不滿。

盧克是法比安的私人助理,跟隨她多年,跑前忙後,端茶遞水,幫她搞定工作上所有的大小難題,總是能想到辦法為她和外界溝通,達到滿意的結果。

為了法比安,他甚至幾乎犧牲了自己的家庭生活,而法比安在回憶錄裡對他隻字未提,這令他非常傷心,“我在她的人生中完全沒有意義,就好像是我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最終,盧克向法比安提出辭職,要回家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將照顧法比安的工作推給了回來探望母親的盧米爾。

表面上看,盧克的生氣是理所當然的事兒,畢竟自己付出了一切,居然換不來她在自傳中的隻言片語。而如果更加深入看一下,盧克其實把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了外界的肯定上——彷彿他這些年的努力,只要回憶錄裡提幾句就有意義,沒有提就沒意義。

這種下屬對於老闆的過度要求和完美幻想,導致了盧克“不滿”的產生。

他本來是有選擇的,他可以不做法比安的助理,可以選擇更多地照顧家庭生活,甚至選擇不去“從來不忤逆法比安”,他主動選擇了這樣做,卻又在出現怨氣時全都推到法比安頭上,這麼想,講究有點不公平了。


3、對自己的不滿。

盧米爾的丈夫漢克是名演員,他自嘲是“二流的美劇演員”,內心對自己非常不滿,尤其是面對盧米爾頂級電影明星母親時,他掩飾著自卑,卻仍然藏不住,在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來。

某次並不愉快的晚餐之後,他們喝了很多紅酒,分別時,法比安在女婿的臉上親了個“晚安吻”,而漢克大驚小怪地告訴盧米爾,“你媽媽親我了,而且是親在這裡”——他指了指接近嘴角的地方。盧米爾毫不在意,她瞭解媽媽,但是漢克卻有一種複雜的沾沾自喜,彷彿這意味著他充滿魅力,就能扯平他這個二流美劇演員和頂級法國影星的鴻溝。

他曾有酗酒的歷史,主要通過夫妻二人的對話來展現著一段過去的,“你還想讓我們回到過去那種痛不欲生的生活嗎,每次你去強制戒酒我就要告訴女兒你有拍攝”。

沉迷在酒精中,忘記對自己的不滿,消解對自己的憤怒,是漢克面對問題的方法。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透過盧米爾、盧克和漢克的“不滿”,我們多多少少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豆瓣曾經有個非常著名的“父母皆禍害”小組,裡面全都是對父母的控訴,這也是去年大火的電視劇《都挺好》的靈感來源之一。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之大,不光是他們童年的幸福感,更有可能是關係他們性格形成、人生選擇。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擅長當父母,甚至很多人可能連基本的父母的責任都承擔不起來,也因此,對於父母的抱怨和不滿也是常見的。

盧米爾的故事會讓很多人惺惺相惜,一個只關心自己美不美的母親,一個總是在外面表演“完美母親人設”的母親,當然令人崩潰,這種“表演”對孩子二次傷害:你不但沒有好好照料我,還假裝我被照料得很好,我有多受傷你知道嗎?

跟“蘇大強式的爹”相抗衡的,大概也就是 “法比安式的媽”媽了。她沒喊著要喝手磨咖啡,但是女兒泡的茶有點燙嘴就會被她各種嫌棄。

總之,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辜負了。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法比安並不是只看到自己

二、逃避,雖然可恥但卻是下意識的選擇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難題,面對親人、朋友的辜負,甚至面對自己的無能時,會怎麼做?

魯迅說,真正的猛士會選擇直面慘淡的人生。

但是更多普通人,則會下意識地選擇逃避。《真相》還是一個關於逃避的故事:


1、逃避糟糕的父母。

盧米爾選擇逃避母親。原本對演戲頗感興趣的盧米爾,長大後離開法國,選擇成為了一名編劇。她在跟別人時說自己不適合演戲,但母親一語道破天機,“她以為是在逃避自己,其實是在逃避我”。

盧米爾覺得自己沒有成為演員,還特意去到異國,是為了成為“自己”,而真相是——她是為了逃避跟母親的面對,害怕母親那種對自我的追求會讓她不停地質問自己:為什麼我沒有勇氣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就是為了叛逆母親嗎?

幸運的是,她發展得還不錯,成了一名職業編劇,結婚生子,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女兒。她帶著丈夫、女兒回到母親家,原本就是想向母親炫耀“看我多幸福”的,但卻完全沒起到作用。

兜兜轉轉,她發現還是得面對自己對母親的不滿,以及曾經逃開母親的做法是多麼幼稚。

2、辭職可以逃開難題嗎?

盧克逃避的是不夠完美的老闆。他是個非常稱職的私人助理,法比安很依仗他,兩人之間的合作關係非常穩固,已經超越了普通的職場關係,也因此在盧克辭職後,驕傲如法比安難得低下頭請女兒給自己寫一段發言稿,去對盧克進行情感攻勢,讓他回來繼續工作。

在職場關係中,很多人都會希望遇到完美的上司和同事,希望自己的付出都能夠得到回報,努力能夠得到肯定,而一旦得不到(盧克發現法比安的自傳裡沒有提及自己),就會灰心喪氣,倍感失落,甚至通過消極怠工、辭職跳槽來逃避。

我們應該對自己感到滿意,而不是指望別人的肯定來對自己滿意。

3、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

曾經酗酒的漢克,在到了岳母家之後又開始有點故態復萌,一杯接一杯,喝個不停。在盧米爾的提示下,他有點節制,卻無法掩蓋他對於自己不算成功的職業生涯的挫敗感,而他之前酗酒很大原因也是對自己一直沒有出人頭地感到不滿。

不少人把事業挫敗、感情不順或者人生糟糕,都歸結為外界原因或時運不濟,進而將自己沉迷在虛幻的寄託上,他們這樣做,無非就是逃避自己,逃避問題。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她非常強大,令人敬畏

從不逃避的一個人,就是法比安。

她當然不完美。她不是一個好妻子,她也不是一個完美母親,雖然是個人人稱讚的影星但也在走下坡路……但是每一次她都用更多的努力去面對問題。

婚姻失敗後,她不對前夫惱羞成怒,坦然面對他偶爾回來要錢,甚至對於他沒有借住一晚就離開覺得“沒必要”。

她對女兒的惱火和不爽也從來都是照單全收,她知道自己有缺點,但是也在儘量追趕著莎拉對女兒的影響;

年紀大了沒辦法去演主角,她就會想辦法把目前能接到的角色演到最好,“我總是覺得莎拉在看著我”,她要求自己比最尊重的對手演得更好。

也因此,法比安這種人是異類。

她直面千瘡百孔的人生,坦然接受失敗、痛苦、挫敗,但依然鬥志昂揚,不肯從場上退下來,在她的眼裡,“當明星開始花費很多精力去做慈善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經喪失了專業的信心”。

法比安從來不。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女兒滿腹委屈,實則誤解重重

三、我們希望能被人理解,卻又總在誤解別人

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夠被完全理解,尤其是那些自己很在意的人。

這是不現實的。這個世界上除了自己,不可能有第二個完全理解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這就相當於我們雖然看到鏡子裡的人是自己,可是,那又不是完全的、真正的自己。因為空氣、光線、鏡面的各種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我不是我”。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如此。

誤解,在隨時隨地地產生。

母女之間,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如果我們不能用心去發現,就可能被“假象”誘導,誤解別人;若是我們不去溝通,可能就會讓誤會不斷加深,裂痕不斷增大,甚至危機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


首先,我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視角去打量別人。

法比安的院子裡養著一隻烏龜,外孫女經常跟它一起玩,烏龜的名字叫皮埃爾,直到她的外祖父來的時候她才發現,烏龜跟自己的外公同名,而這個名字正是媽媽盧米爾取的。

盧米爾在父親皮埃爾離家之後,她給烏龜取了他的名字:皮埃爾。

法比安多年來一直以為是女兒痛恨爸爸,才給烏龜取他的名字,以示羞辱。直到有一天助理提醒她:“也許盧米爾是因為想念爸爸,才給它取了爸爸的名字呢?”法比安才突然有所醒悟。

事實像是大象,當我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時,對其他的部分而言儼然“盲人”,只能看到“部分真相”。我們誤解為那是全部的時候,就會產生更多的誤解好痛苦。

其次,回憶可能會騙人。

盧米爾不止一次回憶起母親的朋友莎拉,她非常美麗溫柔,對自己非常好,給她讀書、唱歌,她心裡盼望著莎拉才是自己的母親。盧米爾認為母親總是執著於她的電影事業,很少關心自己,她不去看自己的演的舞臺劇,不關心自己的成長,連她喜歡的童話故事也不屑一顧。

母親告訴她:回憶是會騙人的。

因為真相是:盧米爾在臺上演舞臺劇的時候,母親法比安就在臺下,只不過她以為盧米爾不喜歡她到前面去,所以她躲在了後面;法比安知道女兒喜歡那個童話故事,特意接演電影版,出演一個魔法女的角色,正是為了女兒;盧米爾總是指責法比安忘記了莎拉,但其實法比安從未忘記莎拉,她不光演戲的時候時常想起她,還珍藏了一件她的裙子作為留念……

盧米爾和母親絮絮地說著這些陳年往事,一邊驚訝,一邊驚喜,兩個人像是在穿越多年的迷霧,慢慢地走到了彼岸。

原來我們彼此深愛,卻一無所知。


《真相》表面堅硬內裡溫和:沒有完美子女,也不要苛求完美父母

他們一起走出家門

四、不苛求完美,與自己和解才是終極答案

《真相》雖有個happy ending,卻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大團圓的故事。

不,它要複雜得多。

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夫妻之間的信任感,職場中的張弛關係……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第一,不要苛求完美。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你不要苛求完美的自己,也不要苛求完美的父母,同樣,也不會有完美的伴侶和完美的同事、領導。

當我們把事情想得過於美好,渴求完美的時候,就是痛苦產生的源頭。

某種意義上,法比安算是很不錯的母親了,成功,耀眼,創造了優渥的生活環境。然而這些還沒有讓盧米爾滿意,她認為母親還應該溫柔、體貼,她既想要一個聲名鵲起人人尊重的影星母親,又想要一個溫柔體貼的全職媽媽。

因為沒實現,她內心積累的不滿和怨恨就慢慢改變著記憶,最終演變成“我媽特別自私,她只愛自己”的故事,這也是她最開頭對母親冷漠的主要原因。

當我們做到“不苛求別人完美,也不要求自己完美”的時候,生活會變得更美好一點。

第二,跟自己和解,才能跟世界和解。

什麼叫跟自己和解?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能夠與之坦然相處,相信自己會變得更好,但也不會因為現在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自卑、痛苦。

真實的你自己,如果你能全盤接受,並不為此感到痛苦,就是和解。

盧米爾到最後才意識到,自己也不是完美的女兒,她誤會媽媽多年,而且她一直以來總是用逃避的方式“解決問題”,現在她必須面對膽怯懦弱的自己,接受自己的叛逆是失敗的做法的現實,坦然面對自己大大小小的失敗,並且盡力去糾正、彌補,她仍然是個很棒的人。

而只有跟自己和解之後,她才終於走出了母親的陰影,與母親握手言和,重新和解。

而漢克也在跟妻子的溝通、目睹岳母的生活後,完成了與自己的和解。

接近片尾時,女兒問他是否能去看他拍戲?一直覺得自己事業發展很挫敗很糟糕的漢克坦然地答應了,“當然可以,等你放假的時候,你媽媽同意的話”。

他現在的確是個二流的美劇演員,但是不代表他永遠都會是。

第三,真正的理解,是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養兒方知父母恩”,並不是說養了孩子之後才懂的報答父母的恩情,而是隻有為人父母之後,才能真正站在當年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在親密關係中,想要減少摩擦和誤會的話,嘗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問題,就如同蹲下來跟孩子說話,才有可能看到跟他一樣視角的風景一樣,只有當我們真正站在對方角度看問題,才能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

雖然不是絕對的,但一定比我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更深入一些,更接近真想一些。

第四,好好說話,是每個家庭都該有的基礎教育。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基礎。沒有溝通,可能就會導致許多誤會無法消解,堆積如山,擋住感情,挖出鴻溝。

但如果不能好好溝通,甚至消極溝通,不光是無效溝通,還可能百害而無一利。

溝通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好好說話”。

不少人,尤其是在家庭中,彼此之間比較熟悉、隨意,漸漸就忘了好好說話。父母對孩子頤氣指使、大呼小叫,孩子對父母則除了反唇相譏,就是毫不理會,充耳不聞……雙方漸行漸遠,就是從不好好說話開始的。

是枝裕和非常擅長情感題材,尤其是家庭題材的內容,從《如父如子》到《海街日記》全都是這種類型的上乘之作。

而這次的《真相》則因為在法國拍攝,加上都是歐美演員,而別有一番韻味,它讓我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感受:人類的情感如此共通,無論時間,地點和國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