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教練改行送外賣,背後有啥故事

前些天有一則報道很有意思,說的是一家大型連鎖健身機構的女教練,在當下的疫情中,為了克服業務暫停、收入縮水的困難,毅然兼職做起了外賣騎手的工作,這樣每天能有100多元收入,不僅減輕了她每月3000多元房租的壓力,同時還讓她“始終保持了運動的狀態”。

大疫之下,種種困難艱辛波及每個人,很少有人能獨善其身。如何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走出各自的解困之道,甚至尋求到新的發展之機,確是值得每個人細細思考的問題。其實,在當下像小周這樣瞬時“轉型”的人確實還不少。美團公司的相關人士就曾介紹,疫情期間,已有37.6%的原房產銷售、健身教練等生活服務業人員,以及27.2%的製造業人員和13.8%的小微企業創業者加入了他們的外賣隊伍。“你的健身教練可能去送外賣了”,不再是一個網上的段子,而是生活中“共克時艱”的現實縮影。

健身教練改行送外賣,背後有啥故事

的故事,也能聯想到企業的故事。這次疫情給餐飲住宿、文化娛樂、商貿服務、交通物流及外貿出口等許多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衝擊,有些企業一夜之間就“停擺”,對此該怎麼辦?令人欣慰的是,國內的許多行業和企業應變能力非常強,同樣抱著“不能做健身教練就去送外賣”的理念,去瞄準市場新機遇、捕捉市場新需求,及時催生新消費、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來佔領新的市場。


健身教練改行送外賣,背後有啥故事

歷來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一個大的突發公共事件之“危”來臨時,往往也會就此成為企業的創新蛻變之“機”。這次疫情危機的倒逼,也會給許多企業帶來或孕育著新的發展機會。例如,有些企業預計,疫情過後,人們的健康生活理念將會大大提升,屆時深耕拓展健康類消費市場應是可行之舉。因此,一些企業已把“消毒空調”“無菌汽車”“非接觸式電梯”、帶有測溫功能的人臉識別機以及可降解、防病毒的包裝品等作為搶佔下一輪發展的先機,這樣的企業轉型轉產令人期待。


健身教練改行送外賣,背後有啥故事

莫道春寒尚料峭,危中有機天地寬。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企業活則經濟興。在當前這場疫情危機中,如何運用辯證思維及創新手段打好化“危”為“機”的主動戰,從而促進企業有效的產業結構轉型,建立企業的紓困長效機制,走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是擺在面前的一張“大考”考卷,願所有企業都能交出令人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