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墮胎題材電影為何總能引起熱議

墮胎又稱中斷懷孕或人工流產,故意結束妊娠,取出胚胎或者導致胎兒死亡的行為。近幾年,關於墮胎的電影頻出。最新的一部是今年一月份美國電影《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聽名字可能很怪,根本無法猜到電影的主題,更不要說與墮胎聯繫起來了。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墮胎題材電影為何總能引起熱議

這部電影主要講了農村少女意外懷孕,然後墮胎的歷程。所謂意外懷孕其實就是少女飽受男性群體性侵犯和虐待的事件,而這種事件在現實中屢屢發生,卻一直得不到改善。

同為墮胎題材,可與《四月三週兩天》對比來看。一個女孩幫助另一個女孩,去解決一個尚未成型的生命。蒙吉更追求現場感,更為汙穢。但我更喜歡本片,不是因為它處理得更乾淨,也不是因為這份乾淨,而對這個像總是突然冒出來的世界懷有感恩之心。而是讓我們的思緒不必停留在身體意志上面,抑或不堪回首的往事裡。你以為會發生些什麼,結果什麼都沒發生,像雲煙一樣的散去了。這才是真正的乾淨。又或者說,要發生的早就發生了。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墮胎題材電影為何總能引起熱議

小帥哥的出場很好,他有他的慾望,他大概早就做好了慾望受阻的準備。所以,他越緊張反而越從容,那是少年人所特有的既來之,則安之。也讓全片顯得格外的輕盈。同時也暴露出了現實生活中的種種醜惡,印度男性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強姦、紅極一時的奢侈海天盛筵、韓國N號房間事件等等,讓性平等不得不提上話題,這些背後則是無數無辜女性辛酸的墮胎之旅。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墮胎題材電影為何總能引起熱議

片中,女孩堅持墮胎,不是因為女孩不願擔起責任,也不是她年少無知。而是當家庭對她毫無關心,她願意讓自己再組建一個冷漠的家嗎?當社會對孕婦只有權責相加,毫無共情考慮,她還敢撐過剩下的妊娠期嗎?當男性對於女性只剩下性慾侵犯和剝削時,女性還能相信周圍環境的安全和平等嗎?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墮胎題材電影為何總能引起熱議

電影源於生活,因為生活中有太多的慘案,太多的發聲。所以人們需要一個訴求,一個向全社會發聲的訴求,一個能夠引起所有人重視的並且解決的心聲。墮胎題材電影的增多和熱議,恰是解決這一問題的良好趨勢,只有當我們真正瞭解了那些經歷過這些迫害的少女們的悲慘經歷,才會真正站出來去阻止、去解決這些問題,讓所有的、可能發生的悲劇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