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現在“放養”這個詞在教育中越來越流行,許多家長認為“放養”出來的孩子更加的自立、懂事,所以許多家長都加入了“放養”的陣營中。

可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把“放養”的含義給搞錯了,許多家長把放養當成了對孩子的放縱,他們做任何事情家長都不聞不問。

但事實上放養≠放縱,只是家長們搞錯了含義,孩子雖然需要童年的時光,但是缺少限制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舉例

閨蜜的女兒,有一個叫牛牛的男同學。

剛開學不久,牛牛就受到了大家的關注,並不是他自己有多麼多麼出眾,而是他的母親確實太特別了。

剛開學時,班主任把同學的家長都拉到了家長群中,所有家長都在恭維老師的時候,這位牛牛的媽媽卻在抱怨老師。

她認為老師給孩子佈置的作業太多了,干預到孩子日常的舉動和行為,佔據時間也太多了。而在牛牛的媽媽眼中,教育孩子應該讓孩子放鬆的做自己,太嚴的管教只會讓孩子喘不過氣。

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一開始的時候,班主任老師還會耐心和牛牛的媽媽進行溝通,可是時間一長,老師見到她還是如此堅定自己的教育方式,便也慢慢的放鬆下來。

前兩年的考試中,牛牛處於中上等的水平,每次成績大概在90分左右,牛牛的媽媽看到別人孩子在埋頭苦學還沒有自己孩子考的分數高,認為自己的教育觀念是非常正確的。

但是隨著牛牛年齡的增長,進入到5年時,弊端徹底顯現出來,5年級的牛牛上課不但敢直接頂撞老師,還經常逃學去網吧。

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當牛牛的媽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時,已經為時已晚,儘管她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是也無濟於事,孩子依舊養成了這樣的性格很難改正。

牛牛母親的這種“放縱式教育”並不是放養,而是在毀掉孩子。

放養≠放縱

兒童專家博斯克曾經在自己的作品《Baby and child care》中表示,家長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要過度干涉,也不要提前制定詳細的計劃。

也許牛牛的媽媽本來是好意,想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放養式教育,只不過跑偏了而已。不僅是牛牛的媽媽,其實有很多家長都誤解了放養的意思。

家長要知道限制和自由是相互存在的,如果過於偏向一方,天平傾斜的話,將會失去平衡,就算是放養式教育,家長也應該在原則和制度上進行。

給孩子自由的童年是沒有錯的,但是也應該教會孩子什麼是規矩,什麼是遵守。

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單純放縱的危害

放縱孩子雖然會讓家長非常的省心,獲得一絲的空閒時間,但是,這種情況只會是暫時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後期的破壞性要遠遠變大,最後為放縱買單的不僅是家長也會是孩子。

就像之前牛牛媽媽對他的教育方式,低年級時叫“母慈子孝順”,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卻變成了“雞飛狗跳”。

當初父母放縱式的教育,會讓孩子獲得自由快樂的童年,但是沒有限制的人生又怎麼可能是完整的呢?畢竟,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生活在沒有規矩的世界中。

真正的放養教育應該怎麼做?

1)父母掌握好尺度,讓孩子理解他所要理解的規則

與其用“棍棒”去教育孩子,不如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自己不可以這樣做,這樣做將會帶來哪些後果。

我們說一個明星家的孩子,陳小春的孩子Jasper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Jasper小時候很喜歡玩火或者喜歡靠近桌子的角落,媽媽應採兒為了讓兒子知道危險,有天她帶著孩子來到抽屜旁,反覆的打開抽屜去撞擊兒子的頭部,讓Jasper感覺到疼痛,後來Jasper再也沒有碰過類似的物品。

雖然,這種做法有些極端,但是讓孩子體驗到了不遵守規則所帶來的後果,相信他會一直記在心裡。

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2)父母要以身作則

“以身作則”這個詞相信很多家長都經常會聽到,但是真正做起來卻非常的困難。

教育家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教育方式分別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讓孩子感動。

與其用花裡胡哨的語言去哄騙孩子,不如讓孩子學習你的行為和舉動,如果父母可以做到高強度的自律,那麼孩子還會差嗎?

3)父母幫助孩子建立好規則,不要輕易去打破

我們外面乘坐交通工具時,經常會遇見一些熊孩子,他們瞎跑、瞎叫,擾亂秩序,惹人反感。

若此時你稍微提醒一下孩子,旁邊的家長就會對你進行反駁,反而會讓你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

可是,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問題的話,他們會覺得在公共場合擾亂秩序是可以的,反正也沒有人會說我。

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好規則,並且不要輕易去打破它,否則傷害的只有自己。

放養≠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時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結尾

放養並不等於放縱的這個道理,家長一定要明白,可以給孩子自由的童年,但也要給還限制的人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