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现在“放养”这个词在教育中越来越流行,许多家长认为“放养”出来的孩子更加的自立、懂事,所以许多家长都加入了“放养”的阵营中。

可是,大部分的家长都把“放养”的含义给搞错了,许多家长把放养当成了对孩子的放纵,他们做任何事情家长都不闻不问。

但事实上放养≠放纵,只是家长们搞错了含义,孩子虽然需要童年的时光,但是缺少限制的人生也是不完整的。

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举例

闺蜜的女儿,有一个叫牛牛的男同学。

刚开学不久,牛牛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并不是他自己有多么多么出众,而是他的母亲确实太特别了。

刚开学时,班主任把同学的家长都拉到了家长群中,所有家长都在恭维老师的时候,这位牛牛的妈妈却在抱怨老师。

她认为老师给孩子布置的作业太多了,干预到孩子日常的举动和行为,占据时间也太多了。而在牛牛的妈妈眼中,教育孩子应该让孩子放松的做自己,太严的管教只会让孩子喘不过气。

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一开始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还会耐心和牛牛的妈妈进行沟通,可是时间一长,老师见到她还是如此坚定自己的教育方式,便也慢慢的放松下来。

前两年的考试中,牛牛处于中上等的水平,每次成绩大概在90分左右,牛牛的妈妈看到别人孩子在埋头苦学还没有自己孩子考的分数高,认为自己的教育观念是非常正确的。

但是随着牛牛年龄的增长,进入到5年时,弊端彻底显现出来,5年级的牛牛上课不但敢直接顶撞老师,还经常逃学去网吧。

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当牛牛的妈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时,已经为时已晚,尽管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也无济于事,孩子依旧养成了这样的性格很难改正。

牛牛母亲的这种“放纵式教育”并不是放养,而是在毁掉孩子。

放养≠放纵

儿童专家博斯克曾经在自己的作品《Baby and child care》中表示,家长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要过度干涉,也不要提前制定详细的计划。

也许牛牛的妈妈本来是好意,想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放养式教育,只不过跑偏了而已。不仅是牛牛的妈妈,其实有很多家长都误解了放养的意思。

家长要知道限制和自由是相互存在的,如果过于偏向一方,天平倾斜的话,将会失去平衡,就算是放养式教育,家长也应该在原则和制度上进行。

给孩子自由的童年是没有错的,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是规矩,什么是遵守。

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单纯放纵的危害

放纵孩子虽然会让家长非常的省心,获得一丝的空闲时间,但是,这种情况只会是暂时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后期的破坏性要远远变大,最后为放纵买单的不仅是家长也会是孩子。

就像之前牛牛妈妈对他的教育方式,低年级时叫“母慈子孝顺”,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却变成了“鸡飞狗跳”。

当初父母放纵式的教育,会让孩子获得自由快乐的童年,但是没有限制的人生又怎么可能是完整的呢?毕竟,任何人都没有办法生活在没有规矩的世界中。

真正的放养教育应该怎么做?

1)父母掌握好尺度,让孩子理解他所要理解的规则

与其用“棍棒”去教育孩子,不如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自己不可以这样做,这样做将会带来哪些后果。

我们说一个明星家的孩子,陈小春的孩子Jasp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Jasper小时候很喜欢玩火或者喜欢靠近桌子的角落,妈妈应采儿为了让儿子知道危险,有天她带着孩子来到抽屉旁,反复的打开抽屉去撞击儿子的头部,让Jasper感觉到疼痛,后来Jasper再也没有碰过类似的物品。

虽然,这种做法有些极端,但是让孩子体验到了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相信他会一直记在心里。

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2)父母要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这个词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常会听到,但是真正做起来却非常的困难。

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方式分别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让孩子感动。

与其用花里胡哨的语言去哄骗孩子,不如让孩子学习你的行为和举动,如果父母可以做到高强度的自律,那么孩子还会差吗?

3)父母帮助孩子建立好规则,不要轻易去打破

我们外面乘坐交通工具时,经常会遇见一些熊孩子,他们瞎跑、瞎叫,扰乱秩序,惹人反感。

若此时你稍微提醒一下孩子,旁边的家长就会对你进行反驳,反而会让你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

可是,如果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想问题的话,他们会觉得在公共场合扰乱秩序是可以的,反正也没有人会说我。

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好规则,并且不要轻易去打破它,否则伤害的只有自己。

放养≠不管:孩子需要童年时光,缺少限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结尾

放养并不等于放纵的这个道理,家长一定要明白,可以给孩子自由的童年,但也要给还限制的人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