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比司馬懿名聲好?

張周韓


三國中魏武曹操和晉宣司馬懿,是兩個躲不開的人物。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為曹魏代漢奠定了基礎;而司馬懿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卻發動高平陵之變,奪取了曹魏的大權,為司馬氏代魏打下了伏筆。同為梟雄,同樣是篡權,同樣是後代改朝換代,為什麼曹操的名聲卻比司馬懿好很多?究其原因,或許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白手起家一統北方,司馬懿卻引來淮南三叛

曹操相當於是白手起家,在漢末亂世中首起義兵討賊。而東漢政權在經歷董卓遷都、李催郭汜亂長安之後,實際上已經是名存實亡。曹操迎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東征西戰十幾年,統一北方中原地區,三分天下有其二,活生生地憑空扶植起了一個朝廷。而在這個基礎上,曹操內修政治,通過一系列的政策使得北方經濟恢復發展,穩定了社會秩序;外治武備,平烏桓降匈奴,使得胡人不敢南下。對於漢室和北方百姓來說,曹操的功績都是無法磨滅的。而且文學方面,開創建安文學,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反觀司馬懿受曹魏兩代君主器重,雖有斬孟達,抵禦諸葛亮北伐和平地遼東的功勞,但是在曹魏實力冠居三國的前提之下取得。對於曹魏固然有大功,但並沒有與曹操平定群雄定乾坤相媲美的偉績。且司馬懿為了爭權奪利,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魏幾代辛苦經營的江山據為己有,可以說是坐享其成。在司馬氏奪權專政之後,更是引來了淮南三叛,致使北方大地再次陷於戰亂。

第二、曹操是政治家,司馬懿卻是投機者

曹操在《述志令》中言“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終其一生始終是以天下為己任,家國一體。機緣巧合之下,卻走上了爭霸天下的道路。曹操在亂世之中,審時度勢,極盡人謀,平亂治天下,文治武功均可圈可點。唯才是舉和興辦屯田,更是具有歷史進步意義。對於東漢這個爛攤子,曹操自始至終是勉勵維持的,使得漢朝延續了幾十年,並維護了漢室的最後尊嚴。曹操在《述志令》中自稱“天下無我,不知幾人稱孤,幾人稱王”,這句話雖然有些自負但也絕非虛言,要知道曹操操至死都以漢臣自居。

反觀司馬懿眼中只有家族利益,國要服從於家,是一個政治上的投機者。早年裝病躲曹操,晚年又裝病奪權,裝的一次比一次像。最後發動高平陵政變,殺曹爽,桓範等人三族,架空魏室,用赤裸裸的方式撰取了曹魏的政權,並由子孫完成了謀逆篡權之事。手段之卑劣,為人所不齒。

第三、曹魏是打下的江山,司馬懿是通過政變奪權

曹魏是曹操白手起家打下的江山,說句不好聽的,曹氏代漢是名正言順,畢竟當時是人心已移,漢祚已盡。雖說漢獻帝的禪讓並非自願,但是曹魏好歹給漢室留下了最後的尊嚴。曹丕稱帝之後,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使其安度晚年得以善終。開新朝之君善待亡國之君的先河。

與此相對應的是,司馬氏卻是靠陰謀詭計搶了曹魏的天下。受託孤之重,卻竊人國祚。司馬懿以高平陵之變,架空魏室;司馬師廢魏帝曹芳;司馬昭弒殺魏帝曹髦。名位、權勢來路如此不正,焉能讓天下人心服口服?以至於後來司馬家族的後代聽說這件事情之後都感到羞愧至極,說道“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

第四、曹魏數代明主,司馬氏卻是後繼無人

曹魏數代君主算得上是明君,政治上相對清明,社會穩定;而且在在抗擊少數民族入侵的時候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而司馬氏在奪權建國之後,蠢貨輩出後繼無人。剛統一中國不久,就發生八王之亂,使國家元氣大傷,再接著的五胡亂華,拉開了三百年的分裂動盪,百姓再次的陷入了戰亂之中,更是使得漢民族差點遭受滅頂之災。因而後世一直對其進行口誅筆伐。
綜上所訴,司馬懿的名聲如此之差,除了自身的原因,他的子孫們所做的也有很大的關係。

巴陵人說歷史


為什麼曹操比司馬懿的名聲好?

這是因為,曹操和他的兒子曹丕,所犯的罪只是一個“篡”字。司馬懿父子祖孫,所犯的不僅是“篡”,還加上一個“竊”字。

司馬懿在歷史上的地位,比起曹操要低得多。

曹操雖則是目無君上,自封魏公,自封魏王,迫害了伏皇后,造成了兒子曹丕可以順利篡漢的環境,使得當時與後世的人都認為他與王莽是一個類型的人物,是篡位者,是奸臣。

然而他畢竟與王莽不同,與司馬懿也不同。

王莽所篡的天下,是漢高祖劉邦所留下來的。曹操叫兒子所篡的天下,卻不是漢光武帝劉秀所留下來的,而是漢靈帝以後被董卓和袁紹等人弄的分崩離析,經過曹操自己的“力征經營”才又像個樣子的天下。

換句話說。曹丕所篡的天下,是曹操本人打出來的。

曹操不僅把中國的極大部分,東漢十三州部之中的九個州一個部,與荊州的一半,都統一於設在許縣的中央政府之下,並且把這些地方的行政和司法都辦的很好。他清除了貪官汙吏和盜匪,也根絕了東漢的宦官外戚的老毛病。

曹操並不曾“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只是借重天子的名義,討伐諸州諸郡的割據之雄,倘若不是曹操東征西討,一手削平了這些軍閥,漢獻帝能不能生存下去都有問題。

換句話說,曹操所把持的許縣朝廷,原是曹操自己所建立的朝廷,曹操不曾“竊奪”這個朝廷的政權,曹丕也不曾“篡取”漢獻帝的帝位,而是“繼承”了他父親為他奠立的帝位。

曹操授人以柄的事就是,倘若曹操從開始便以自己的名義打天下,不利用漢獻帝,那就誰也不能說他與他的兒子是篡漢的奸臣了。

司馬懿也是自己不肯竄位,而讓兒子孫子去篡。可見,司馬懿的“小聰明”不在曹操之下。然而,司馬懿不曾“力征經營”,打下這個天下。這個天下,是曹操留下來給曹丕、曹叡、曹芳的。

曹操與他兒子,最多可被罵為強盜。司馬懿和他的兒孫們,卻實實在在的是“小偷”。

司馬懿不是沒有打過仗。他對諸葛亮打兩次,對孟達打過一次,對公孫淵打過一次,對孫權打過半次。這些戰事,都不過是邊疆上的小接觸,與奠定中原無關。

司馬懿對中原的“法律與秩序”也談不上有什麼貢獻。荀彧、崔琰、陳群、鍾繇,那些人,才是造成了“安定和清廉”的功臣。

司馬懿被後世的歷史家批評為“以狐媚取天下”。

這狐媚二字很恰當,一點兒也不冤枉。

司馬懿的一生,便是他如何媚了三個人,哄了一個人。

在他所騙所媚的三人中,最難騙、最難媚的當然是曹操了。曹操自己是騙人專家,對司馬懿來說,他是前輩,他是大巫,怎麼反而“敗”在司馬懿之手呢?

原因相當簡單。

曹操只知騙而不只媚。曹操一生沒有媚別人的需要,自然也沒有練習媚的機會。

換句話說,曹操對於媚與被媚,十足外行。

於是,他終於被司馬懿媚得不知道這是司馬懿在對他媚。

曹操與司馬懿相處久了,對司馬懿的才幹,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同時,對他也生了一種恐懼之心。

曹操而且做過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同在一個馬槽吃草。因此對司馬懿更不放心。

司馬懿也察覺到曹操對自己不放心,就更加在辦公之時特別賣力,一天到晚辦公,辦到深夜,應該睡覺之時,仍在處理公事。而且他大事肯做,小事也肯做,奉了命令的事,一定去做,不曾奉到命令而視乎不妨一做的事,他也親自去做。例如喂曹操所騎的馬,如此的小忠小信,使得曹操漸漸感覺到:這樣的一個忠心耿耿、辦事賣力的司馬懿,也許沒有什麼不可靠罷。

結果,曹操終於也像曹丕那樣,對司馬懿放了心。





明月照小江


曹操正面的東西很多,他為了漢室天下敢刺殺董卓,體現了他過人的膽量,從此,他號召天下有了資夲。他不以門閥觀念看人,力薦桃園兄弟,斬華雄,挫敗董卓,獨自一家追殺董卓,雖然他敗了,但展現了他的毅力和勇氣。他挫敗李傕,郭汜等董卓餘黨,平定了混亂的局面。他又削平袁紹,呂布諸雄統一了中國北方。他屯軍田,減輕了百姓負擔。他是一個大文豪,是漢魏樂府的代表作家,為文化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結交文人,武將,象張遼 ,賈詡,陳琳等,不記前嫌,坦誠相處。他也有負面的,但正面多過負面的。

而司馬懿則不然,總給人一個奸詐的形象,他演技很好,騙過了曹操,騙過了曹爽,藏府很深,使人莫測。跟諸葛亮對陣,自已不想打反來個千里請戰。他有一副賴相,公然接受了諸葛亮的巾幗服裝,用一副賴皮伎倆與諸葛亮長熬。他也殺戮極重,征戰遼東時,左都督一句大雨連綿不利戰的話,他就把這樣手臂大將給斬了。在挫敗曹爽以後,他不僅殺害曹氏兄弟,又殺太多太多的株連者。

再者,在文化風騷方面他不象曹操那麼有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