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傳統用筆的分析

所謂的中國畫就是以中國獨有的宣紙、筆、硯、墨四大要素組成的。經過歷代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有了一整套完善的繪畫,製作程式化。就拿南齊謝赫的《古畫品承》中國畫畫法進行了總結,創立了"六法"其中"氣韻生動"與"骨法用筆",它集中體現了中國畫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與獨特的美學思想。是中國畫創作的思想基礎與美學基礎。

"骨法用筆"是中國畫造型技巧的基本手法。顧愷之第一個在《周本記》中用了這一術語。謝赫則進一步提出了"骨法用筆"。他認為"骨法"的含義,是指人的自然形體的狀態,即人體的比例,結構,質量,體積等。隨著歷史及繪畫藝術的發展,人們對"六法"的認識不斷深化,在人物,山水,花鳥等各類繪畫中廣泛地應用起來。

"骨法"是客觀存在的,"用筆"是藝術表現。在用筆上純客觀的用筆表現對象,只是一種低能的自然主義。因此,中國古代的畫家們提出了"意在筆先"的問題。中國畫用筆,不僅要表現客觀對象各方面的特性,而且要表達畫家強烈的主觀感情和藝術的再創造,在繪畫之前要有全盤的構思,統籌兼職,每一筆下去都要有十分豐富的內容。既要表現對象的形狀,結構,質量感,空間感等因素。還要表現作者的主觀情緒和審美趣味。中國畫的用筆三要素:狀物一一表現形體,賦彩一一表現色彩,構圖一一表現空間。正如潘天壽稱這樣的用筆"實為東方東方繪圖的精髓"。

中國畫用筆,可以追溯到六千餘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彩陶上的紋樣,彩陶上的紋樣告訴我們,早在仰韶時代,圓錐形的筆己經出現。而我們見到的最早毛筆,是長沙戰國墓葬中出土的毛筆,距今已有二千多年。

中國的毛筆,不僅使用於繪畫,也用來書寫文字。早在殷商出土的甲骨文即有以硃砂為墨,在世界上只有中國,古埃及將原始繪畫演變為象形文字的,也只有中國沒有將文字發展為拼音字母。在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中,運用毛筆創作了從線條為主的書法藝術,結合傳統的畫論,有了"書畫同源"那我們正確理解為,中國書畫用筆的美學規律是相同的"書畫同源"即指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以線勾勒結構的造型方法和集辨證均衡,生命運動,力量韻律等美學因素於畫之中的審美觀。所以說"字與畫者,其具兩端,其功一體"說的十分正確。

中國書畫用筆講究"一波三折"。"一波三折"是中國書畫用筆程式的基本因素,波是指起伏的形態,折是筆的方面和變化。"一波三折",一是指畫中用筆的內在變化,二是指線的外觀變化。在內外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出,它們皆為s形曲線的變體,很符合太極的觀念和原理。其實這種用筆方法,最早是發生在人的下意識之中,通過歷代的發展就成為了程式化的用筆方法。

在繪畫的過程中,用筆一定要不停地轉動,一條線的美在於運動,這種運動的美感,在書畫中稱其為"勢"。中國畫在用筆,用筆貴用鋒。最反對作畫中描、塗、抹。要畫好一付畫,正如黃賓虹所說:"落筆應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往而復,使用筆沉著不浮"。這樣,畫中的筆鋒才有迴環顧視,有骨的質感。

我們的前人批評西洋繪畫"筆法全無,雖工亦匠,故不入畫品",這說明了中國畫的用筆同西方的用筆繪畫截然不同的。線條只有在"一波三折"中體會到"骨法用筆"才能氣韻生動。

為了發揚中國畫的傳統,在運用線的時候,同時強調自己的個性化。從有法到無法,在實踐生活中"中得心源"才能真正體會到中國書畫的線條美感和韻味,成為一位真正的中國畫家。

中國畫傳統用筆的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