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國政府在中國西部地區十三個省,自治區進行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建設。其發生背景是中蘇交惡及美國在中國東南海的攻勢。

三線建設是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它是當時國際局勢日趨緊張形勢下,為加強戰備,逐步改善我國生產力佈局的一次由東向西轉移戰略大調整,建設的重點是西北、西南。在1964年到1980年貫穿三個五年計劃十六年中,國家在三線地區十三省、自治區投入了佔全國百分之四十二多的二仟一百億萬巨資,四百多萬工人、解放軍、知識分子、幹部、民工上千萬人次。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和“好人好馬上三線”時代號召下,打起揹包,跋山涉水來到祖國西北西南深山峽谷,大漠荒源,風餐露宿,肩挑人槓,用艱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一千一百座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修建上萬公里公路和便道,幾千公里鐵路,幾十座水力火力發電,為大西南、大西北的工業奠定了基礎,建成了鞏固的戰略後方。

當時的陝西也在十三省之內,陝西的寶雞、漢中是三線重點,有航天、航空、核工業、電子、機械、科研等領域。當時的漢中地區,除留壩、佛坪、鎮巴偏少外,其它各縣都有三線企業。鎮巴地處大巴山深處,交通除一條西萬公路外再無其他重要交通幹線,三線企業也是空白,但漁渡壩這個地方卻與三線建設結緣,又因缺水與三線企業擦肩而過。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一、由於缺水,漁渡與“0六二基地”失之交臂。

六五年初,由於西萬公路坡大山陡,彎多路窄,陝西省公路局三處九隊、十隊從鐵匠埡到大毛埡公路加寬、修橋涵,那時的公路只能行駛四噸解放、道奇和二噸的嗄斯汽車,大型拖車根本開不進來。

可能國家早有安排,兩隊幾百人半年將路稍加固加寬,從北方運輸物資的汽車幾十上百輛從趙溝河橋到劉家河壩,(現造反橋到收費站)將設備物資卸在這幾公里公路兩側。漁渡壩河堤、幹河壩,凡能去汽車的山溝地凹物資堆了個嚴實。公社將紅旗、團結兩大隊社員組織卸車,生產隊記工分,公社派人指揮,大木箱捆得密實用油漆寫了記號。

反正也不知什麼單位,什麼設備,平整後地段木箱用大蓬布遮嚴,蓬布上油漆印有“0六二”三字,每處有一二個職工和幾個士兵守護。運輸汽車是省運司和漢運司,也有“子”字打頭的軍車。在物資運來的同時,有幾十個測量隊員,在漁渡小盆地中測量畫圖,並在上河尋找水源、取礦樣、取水樣,在幹河壩打井。

漁渡壩當時有漁渡區公所和公社幹部都不知這些人幹啥,也沒人問,只知是中央保密單位。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半年後,這些物資又裝車運到四川,後來才知道這些物資轉移到萬源白沙去了,叫“0六二基地”。並把白沙從萬源分離出來,單設一工農區——白沙工農區,行政與萬源同級,但由中央直管。

據可靠消息,O六二基地原計劃在漁渡地區,包括鹽場、赤南,因漁渡缺無水無法滿足這幾萬人的大型國家企業而錯過發展機會。自白沙O六二基地建成後,從萬源站分道到白沙修有鐵路專線,有為供電的五一三電廠。0六二現叫長征機械廠,屬航天工業,生產長征三號以下火箭。

為了戰備,為了使中央與國防企業聯繫,從北京到西安、重慶,國家花大力氣架通了電話線,那時叫國防電話線,也通過漁渡,用的是那時最現代化即一根電線互通九十九對的載波電話,電線杆是一式的東北紅松油漆電杆,上面一排四根紅銅線閃著紅光,其中兩根為0六二專用線,兩根為長話和中央專線,一遇戰備由武裝民兵幾人日夜值守,其重要性不可想象。

二、襄渝鐵路中段建設,漁渡成為大本營和後勤補給站之一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為了將三線物資運到大西南,國家將西萬公路列為重要交通線,必須按公路等級加寬和架橋。這條公路也是三線建設的一部分,代號“三六0二工程”。陝西省公路局三處機關進駐西鄉縣城,叫三六0二指揮部,三處的十隊在現大田包蠶廠,負擔從鐵匠埡到漁渡花果段公路,大河口大橋就是十隊修建,鎮巴碾子、漁渡的民工配合。

公路八隊負責從花果到大毛埡碗廠溝段,配合民兵是西鄉白龍、桑園民兵。三六0二工程剛完工,漁渡就駐進了鐵道部二局十一工程處,那是六六年下半年,修一條從趙溝橋到關公梁公路,當時叫漁巴路。

十一處機關、醫院、汽車隊、機電隊、倉庫等後勤機關全住漁渡。十一處是完成萬源通白沙公路後,其中二段五個隊留官渡到梨樹金竹壩公路外(巴山隧道出口)四個段二十個隊全來漁渡。

一隊修一公里,從趙溝橋到關公梁二十公里,硬是靠鋼釺、鐵錘、鐵鍁、洋鎬,手扒鋤挖,在奇熱奇寒,生活生產物資靠人背肩扛,無水缺菜條件下搶通了這條公路。

從關公梁到巴山到紫陽高灘公路後由鐵道兵搶通。趙溝橋到關公梁公路剛完工,十一處奉鐵道部調令全轉陽安鐵路寧強代家壩,後轉石泉,整體由鐵二局轉鐵一局,改鐵一局五處至今。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十一處一萬餘人駐漁渡壩,小街熱鬧非凡,為小街架便橋,從兩河口架水管為漁渡百姓添了福,為其後漁渡自來水打下基礎。先進的醫療設備和技術為百姓治病,尤為鎮巴穩定貢獻很大,文革中武鬥鎮巴未敢亂動,也害怕十一處的武裝,十一處運糧車前架機槍,真槍實彈鎮巴造反派奈何不得,漁渡他們從未顯兇。一九七0年冬十一處全遷,當時十一處保密代號為十一號信箱。現在漁渡山坡上仍有十一處犧牲職工墳墓。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在十一處駐漁渡的同時,西北地質八隊也駐進漁渡,他們是在紫陽毛壩到大巴山一線為鐵路早期地質評測,但處於保密狀態,一直無人知曉。物資運來後(包括小鑽探機拆卸後)由民工背運到毛壩、麻柳、巴山一線。

十一處還沒全遷,就有部隊進入,十一處留下工棚全寫上“軍隊接管”並駐進前期軍人和民工,在漁渡上至趙溝橋下至小學以下修小磚平房多處,逐漸駐進部隊,這才知道大巴山要修鐵路。(1968年,中央決定修建一條連接中國中、西部的鋼鐵大動脈,也就是從湖北襄樊至四川重慶的"襄渝鐵路”,這也是當時中國地圖上,不做標記的秘密國防鐵路線。)

剛駐入時是鐵八師(五七五八部隊)汽車營兩個連,三十六團汽車連、倉庫連、後勤機關。鐵六師(八七一一)汽車營,十二師(五八六0)汽車連,八七一二部隊汽車連,後又駐進交通部直屬三公司(山東車隊)代號三號信箱。六個隊汽車三百餘輛,四川民兵為配合部隊有南充民兵師幾萬人、達縣民兵師平昌團、通江團幾千人、重慶師範大學學生幾個連,他們後勤機關全在漁渡。

四川省襄渝車隊百輛汽車,兵直髮電營等都在漁渡,有八七一二、五八三六水泥預件,木工加工廠,部隊家屬等可謂密緊不通,河灘山坡到處是汽車,兵營。逢夜有時有幾處在放電影,春節慰問總政文工團、鐵道兵文工團、省軍區、省市外省市都來慰問。當時北京京劇團原斑人馬演出《紅燈記》、陝西歌舞團、渡口(攀枝花)文工團、南充雜技團、漢中紅星歌舞團等雲集漁渡,使小鎮百姓開了眼,縣上也有人專來此觀看。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那時的漁渡從河灘到山上,農戶(貧下中農)全駐進部隊家屬,從趙溝橋到大田包全是汽車連,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白天公路上汽車一輛接一輛,汽車揚起灰塵樹上房上莊稼上厚土一層。晚上幾條公路山上山下汽車燈光連成幾公里火龍甚是壯觀,直到七四年底部隊遷完。

在鐵道兵即將離開的前一年,為襄渝線配套電力輸變線路也開始動工了,由西北電力管理局甘肅送變電工程公司承擔從萬源池家河變電所到達紫陽車站的送變電工程,名“二二O工程”,指揮部也在漁渡。

輸電鐵塔跨山過河,每根角鐵、螺栓、電線、隔電瓷瓶都要人背馬馱。線路從官渡到白草梁,從九拱坪到松樹、麻柳、毛壩、權河,向陽到紫陽,一百多公里,設四個110千伏安變電所五個,也是三線工程之一,工程極其艱苦,漁渡民工也參其中。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小小漁渡壩當時擠進幾萬人,從全國各地來的人也知道了漁渡壩這個地名。直到現在許多在此戰鬥過、奉獻過青春的鐵道兵老兵,都來漁渡重訪。看他們曾革命過的第二故鄉,奠吊長眠此的烈士戰友,看望曾經認識過的漁渡鄉親,曾朝夕相處的山水和他們留下的跡址。

他們有的是千萬億富翁,有的是退休高官、高管,他們不忘第二故鄉,也關心故鄉發展,也想為他出力。故鄉人民也歡迎他們,不少有識之士為他們提供方便,熱情接待,他們之間也結成的民間友誼保持著網群聯繫。

鎮巴漁渡與三線建設的交集

漁渡鎮因其特殊的地理和歷史,使其與三線建設有個交集,留下深刻的印跡。三線建設和三線文化永遠定格在漁渡和巴山的時空。(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