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我們這裡將嫩蕨菜叫都苔,老的蕨菜莖葉叫都秧,蕨根粉叫都面。蕨根粉是野生植物蕨菜根的澱粉,它是一種藥食同源同材天然野生植物製品,既可入藥又可食用,富含鐵、鋅、硒等多種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及必需氨基酸。《本草綱目》曾記載,蕨根有滑腸通便、清熱解毒、消脂降壓、通經活絡、降氣化痰、幫助睡眠等功效。有“清熱解毒,降低血壓,治療冠心病”之功能。對咽喉疼痛、牙周炎、清火、瀉痢也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因此,非常適合老年人作為食療食品和夏季涼菜食用,是老人、孕婦、兒童理想的營養佳品。蕨根粉是舌尖上一道美食,尤為涼拌,如涼拌粉絲,粉皮是宴席上人們喜歡涼菜,現代人把蕨根粉視為高端保健食品,被人們青睞。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也不知道蕨根粉(都面)被鎮巴和大巴山百姓食用多少年了,不是當保健食品和珍饈食用的,而是用來度災荒保命。遇天干雨澇,雹雪蟲害,糧食歉收,若再遇兵荒匪患,生計艱難。有一首山歌唱出當時狀況“高高山上二坦坪,包穀洋芋脹死人。十年天災土匪多,十里八鄉餓死人”。這實際上是過去大巴山先民的一種生活常態,這時百姓遍山釆野菜,挖節耳根、蕨根等度荒。蕨根粉也是災荒之年一種良好的救荒食品,正如明代詩人黃裳在《採蕨》詩中所言:“皇天養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爭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豈知筋力竭。明朝重擔向溪滸,濯彼清冷去泥土。夫舂如濾呼兒炊,飢腹雖充不勝苦。”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不像節耳根等一些野菜,沒有糧食參與就無法作為主食充飢,蕨根粉有糧無糧都能吃,但挖、打、暢都費力,沒有強壯勞力釆取不成。挖厥根(都根)多冬季(冬季水冷利於沉澱),挖根在荒野,刺錐草割,冷風寒骨,挖根捶根都在早晚,都根泥粉鑽手,寒冰凍傷手皴裂,雙手黑疤繭厚象熊掌,但為了活命不得不挖,挖了根鎮了粉才能吃飽飯,於是人們流傳了一句“挖根打節吃飽飯,就是手腳不好看”。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挖蕨根鎮巴人叫挖都根、挖根子,捶、暢都根叫打都面、打根子。從山裡挖得蕨根後,捶碎過濾哪一件都是苦累活,少一鋤挖不出,少一步背不回,少一捶捶不爛。這蕨根不是任何地方就生長,按科學解釋只有石灰石地區土壤中才有,雲貴川地區多,大巴山鄰川,石灰岩形成的喀斯特地貌所以也產蕨根。蕨根有三種,沙土中生長的叫米根,根淺根粗,苗小稀,粉多但量小。有一種生在黃土(粘土)中叫盤根,苗密量大但根深,費力。還有一種長在灰土壤(俗稱陽幹泥)中根叫都絲根,這種長得深不好挖。單說挖盤根,挖盤根最費力,根有三層,挖根之先找好塘盤,須挖立溝叫排意頭,先將表皮泥根揭去,這層土壤也有根但不出粉,俗稱“屁兜子”,不可用,再往下挖第二層根和第三層根,這根光滑黑亮粉多,百姓多取這根。如排四五尺寬意頭,一次揭一尺寬的的土層,如根密可得二十斤原根,須犛時一小時,一人挖百斤以上需八小時之久。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從山裡揹回家中須將根泡於水溝中用石壓上,這樣泡是將根泥沙泡松利於淘根,後用竹掃帚用力反覆將根表土沙刺毛涮淨,這叫淘根子。將淘好根放到早佈置好的石板上(又稱根盤),用硬雜木製作的根錘將厥根錘碎,錘到根芯皮中無粉方才合格。這道工序費力費時,一百多斤根用二十多斤木錘砸二萬餘錘。這道工序須男勞力或強健婦女才能完成,用時八小時。隨後將砸好的根泥放入大木桶開始“暢黃”,用於“暢黃”的黃桶平底開有小洞安置竹管用於放水,根泥放入水後用木棍攪動使粉融入水中,將根泥粗皮扎團置於暢黃放水內口形成初濾,將管內木塞鬆開,粉水流入竹槽,事先在暢黃下安置幾隻大黃桶,稱為“鎮黃”。粉水流入“鎮黃”上置的竹篩,竹篩內有砂布或棕片形成第二次過濾,這樣反覆給暢黃加水,直至根泥出清水證明粉已全淨方可。鎮黃水滿須加蓋防止灰土雜物落進,沉澱一夜後將桶內水傾幹,桶底一層澱粉便是都面了,但還須將表層用鐵鏟掲去,這層粉叫黃芡(俗稱天都面),可吃,但味差,且不易消化,下面灰白色才是合格的厥根粉。這時將稀粉置入農家柴灰中吸乾水分,取出掃淨灰便在太陽曬乾,這才算功滿告成。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這挖根、打根、暢根需三天,若根子質優,可出粉二十餘斤,若根子質次只產十幾斤,三天勞苦換這點收入也極為珍貴,饑荒歲月滿足一家的口腹之需。如今人們更多地是作為一種珍稀食品加以食用或者創收,有的地方利用其豐富的資源,將其作為產業發展。目前市場上有售,六七十元一斤,細想其過程和艱苦,也不貴,物有所值。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都面在災年救命,多用於無糧斷炊,可燙粉皮而食用,摻和糧食炕鏌,摻糧煮燙粑度災。而今的豐盛年,對都面的吃法多與過去相異,更講究更奢侈,都面炒臘肉、燙粉皮、制粉條用於涼拌、燉肉加都麵湯粑等美食,成為了舌尖上一道美味。同一種食材,隨著時代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改變,其承擔的角色不同,帶給人們的記憶和味道不同,歷經嚴重饑荒年代的人們,親自參與和見證都面誕生過程的人們,其記憶更為深刻和複雜。

鎮巴美味都面,苦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