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來敲門 | 明溪有位“鴨司令” ,一起來看他的致富故事

4月21日,在明溪縣城關鄉獅窠村範厝組的山壟裡,69歲的姜有生在鴨場餵鴨子。

小康來敲門 | 明溪有位“鴨司令” ,一起來看他的致富故事

姜有生的右手天生殘疾,曾是獅窠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縣、鄉扶貧幹部的傾心幫扶,加上自身的努力,2016年,他摘除了“貧困帽”。

“過去,10多畝稻田是我一家三口的主要經濟來源,每年零星養20多隻雞鴨,也只夠自家吃。感謝黨的好政策,現在,我家不但脫了貧,2017年,還建了一座二層半的新房。”姜有生說。

回想這幾年的脫貧經歷,姜有生、江月姬夫婦倆感慨萬千。

小康來敲門 | 明溪有位“鴨司令” ,一起來看他的致富故事

2013年春天,姜有生在河邊圍了片空地,花了近1000元,買了100多隻鴨苗。夫妻倆每天像照顧孩子般地細心照管鴨子,但第一次批量養殖鴨子,養殖技術欠缺,防疫是個盲區。眼看鴨子要上市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鴨瘟,導致100多隻鴨子“全軍覆沒”。

2014年春天,姜有生再次買進100多隻鴨苗。這一回,他主動請教城關鄉農技幹部和獅窠村的獸醫葉七生。

在葉七生的指導下,5個月後,鴨子順利地出欄了。

中秋節期間,夫妻倆每天清早用板車將鴨子運到縣綜合市場銷售。因為鴨子是“健身”鴨,羽毛潔淨,賣相好,沒幾天,100多隻鴨子銷售一空。

“除去成本,那批鴨子創收3000多元。”姜有生說。

2015年春天,姜有生買進200只鴨苗餵養。為了節約飼料成本,他向村民租了5畝閒田種植稻穀。

2016年,明溪縣創新推出“菜單制”扶貧模式,姜有生獲得產業扶持資金5000元,他選了塊有山泉水的山壟田,用竹籬笆圍了2畝多地,購進300多隻鴨苗。在葉七生的幫助下,夫妻倆精心餵養,當年實現收入1萬多元。除養鴨外,他種植了20畝水稻、2畝多生薑,增收1萬多元。

2017年,姜有生申請了2萬元小額貼息貸款,參加了光伏和林業入股,每年固定得到1200元分紅。

2018年底,獅窠村成立“中蜂養殖合作社”,姜有生把縣裡的菜單扶貧資金5000元投入到養蜂合作社,獲得了1440元分紅和3.5公斤蜂蜜。

通過幾年的養殖,姜有生摸著了養鴨的門道。2019年,姜有生先後兩批共買了800多隻鴨苗,並在離家3公里外的泥坑村租了5畝多荒地種植地瓜,作為鴨子的輔助食料。過年前,第一批500多隻鴨子全部售盡。

“前幾天,我已經種下1畝多生薑、1畝芋子。今年,我還計劃種植25畝水稻,再買800多隻鴨苗。”姜有生說。

來源:三明市融媒體中心(作者:江月蘭 、張成明)

新媒體編輯:李雨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