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之旅 許汝欽

西蜀之旅

許汝欽


西蜀之旅   許汝欽


俗語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旅遊,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不僅僅是一次遊山玩水,觀賞山川風物,瞭解不同地的風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心靈第一次放假, 是一次知識的學習與對歷史文化的探究與考研。讀書增加深度,聞音舒展心靈,旅遊增加閱歷。

古話有:“蜀之治,則國之安。”李白的《蜀道難》中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黃鶴尚飛亦不能過,猿猱欲渡愁攀援。”由上可知蜀地之重要,從外地入蜀之困難。道路之險峻,自然之險惡。“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鄉。”政治之複雜險孽,治蜀之艱難。因而在我的心間早就繪出了一幅描盡山道奇險,步履艱難的蜀山旅遊圖。四川別號西蜀,禹貢梁州之域,領十府二十二州,九十二縣。首都成都,別號益州,古蜀國。晉代稱成都,曰錦城。成都乃天府之國。此地產出許多知名大文人及政治家。如李白、杜甫、陸游、司馬相如、司馬遷、揚雄、蘇洵、蘇軾、蘇轍,三國時的劉備、諸葛亮等。因讀李白之詩,久有嚮往憧憬之情愫,借暑假休息之際,我們一行八人於2018年8月6日至8月11日駕二輛私家車,驅車二千多公里至重慶、成都拜問了有關政治、歷史等名勝,瞭解山城重慶、天府之國的成都,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8月6日下午二時半,我們在高德地圖的導引下,沿宜嶽高速公路驅車向重慶奔去。我靠在副駕駛車窗口,向外眺望著。似火驕陽下的群山泛出蔥綠的亮色,它們用博大的胸懷迎接著我們這遠方的客人。不一會跑過了五峰、漁陽關、長陽,到達恩施境內。迎面而來的是座座巍峨連綿的大山。眨眼間,汽車駛進了隧道群。一個隧道連著一個隧道。開著車燈,猶如行進在黑暗的洞穴間。短的隧道有幾百米,長的隧道有近九公里,其中扁擔埡隧道就有八點八公里。剛駛出這個隧道,馬上又駛入了另一個隧道。 一個多小時後終於穿完了隧道群。 此時夕陽依偎著大山留戀著下沉,餘輝灑滿了整個車子。坐在後排的老伴與大孫子驚歎這隧道開鑿、世界最難高架橋的建設的先進技術,不時為現代人的聰明才智而點贊。

在手機上的高德地圖的導引下,晚上11點48分鐘到達重慶市北碚區歇馬鎮佳洲商務賓館。此時,女婿的同學早已幫忙訂好了房間,等候在那裡。當我們一行人一下車,那位同學春風滿面地迎了上來,寒暄畢他把我們引入房間,各自安置好所帶行李已是子夜時分。由於長途車程我和老伴早已睏乏,謝絕了那位同學的夜請,洗漱畢即躺下休息了。

翌日,即八月七日清晨,我被喧器聲吵醒,起床推開窗戶,熹微照進窗欞,滿室生輝,只見街道上已熙熙攘攘,車輛開始忙碌,早餐店香氣飄逸。吃罷早餐便驅車前往白公館、渣滓洞。六十年代我做學生時在羅廣斌、楊益言合著的《紅巖》一書中讀到了渣滓洞白公館,知道是國民黨政府關押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的地方。下車後,我於門前的石碑前用手機拍下了它的介紹:渣滓洞原為人工開採的小煤窯,20世紀20年代陳爾昌開辦,因煤少渣多而得名。1943年,白公館闢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軍統特務遂霸佔渣滓洞煤窯,設立看守所,將白公館關押人員全部遷押渣滓洞;1946年7月,貴州息烽監獄、重慶望龍看守所撤銷,與渣滓洞合併;1946年底渣滓洞關押人員全部遷押白公館,渣滓洞看守所關閉。1947年 12月渣滓洞作為重慶行轅第二看守所重新關押“犯人”。渣滓洞看守所分內外兩院,外院為特務辦公室、刑訊室等。內院有男牢16間、女牢兩間,關人最多時近300人。1949年11月27日夜至28日凌晨,特務將全體在押人員集中到男牢樓下16間牢房內集體槍殺並焚燒男牢,180餘人遭難,15人脫險。1956年渣滓洞舊址被定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1988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參觀時,見滿山樹木蔥蘢,四圍高處設有崗亭,中間低凹,其牆壁上書寫:“迷津無邊,回頭是岸,寧靜忍耐,毋怨毋憂”。又一幅:“青春一去不復返細細想想!證明此時此地莫執迷!”我們隨著綿延的人流終於登上臺階,放眼刑訊室內,老虎凳、烙鐵、竹籤、鐐鏈等等刑具應有盡有。今天它們雖靜止地置放著,仍足可想見當年施刑人的殘忍、兇狠、歹毒,許雲峰、江雪琴等共產黨人其革命意志之堅定、信念之執著,打下紅色江山之不易。看到這些,連平時頑皮的孫女妞妞(8歲)的神情也頓然變得十分嚴肅而凝重。轉過迴廊,另一面牆上寫有國民黨的清規戒律,今天讀來也覺不差,足以警戒世人。駐足細想,為何國民黨1949年12月10日,隨著將介石從成都乘飛機逃往臺灣,國民黨政府也從大陸徹底消亡,如今在臺灣的政權也瀕於完結?細想來,一個無論多麼強大的政體, 如果只把清規戒律束之高閣,而整體內的人品各懷鬼胎,分崩離析,中飽私囊,貪汙腐敗,勾心鬥角,終將會被其他政黨所打敗、所瓦解、所代替。只有為天下百姓謀幸福的才會得天下並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參觀完畢,我們駕車到了有名景點朝天門碼頭。

朝天門碼頭,是重慶的名片,它位於重慶市東北嘉陵江與長江交匯處,是重慶最大的水碼頭。朝天門原題“古渝雄關”,曾是重慶十七座古城門之一。南宋王朝偏安臨安,即今天的杭州。那時有聖旨傳來是經過長江到達朝天門的,所以才有這個名字。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山川,縱流1119米於此注入長江。朝天門是兩江樞紐,也是重慶最大水路客運碼頭。2016年5月,朝天門當選為重慶市十大文化符號之一。它襟帶兩江,壁壘三面,氣勢雄壯。放眼眺望,石壁上藤蘿垂青,黃角樹穿巖抱石,綠茵融融。崖邊古亭,飛閣臨江。斜拉式大橋跨江而建。兩排石階,比肩而降至抵下水。據說無論江水怎樣枯竭,石級而下,無有窮盡,可通神秘金竹宮。追溯歷史,朝天門是公元前314年,秦將張儀滅巴國後修築巴郡城池時所建。重慶現轄9區9縣3個市轄市。

重慶乃山水之城,美麗之地。來重慶行千里可以致廣大。2018年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將在這裡舉行。城市輕軌建設得好。抬頭放眼,江邊崖壁上屋上有屋,一輛輕軌列車正呼嘯著穿屋而過,極有特色,城市建設正日新月異。人民幸福指數高。

第三天,即8月8日,在天府之國成都拜謁了武侯祠,遊玩了錦裡、寬窄巷子。

成都平原遼闊曠遠,平坦肥沃,此地氣候適宜,雨量充沛,適於耕種,是天然糧倉。當年,西蜀丞相諸葛亮在隆中為三次拜訪的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時即指出:“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後來劉備在諸葛亮的輔助下終於佔據此地,建立了三足鼎立的蜀漢之國。成都武侯祠由劉備、諸葛亮等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肇始於公元223年。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成立博物館,2008年成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佔地15萬平方米。文化積澱豐厚,有1780餘年連續不斷的開放史,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今天我等到得門前,舉首矚目正門上寫有一聯: “三顧頻繁天下計,一卷時對古今情。”憑票60元進入。只見一隊隊拜謁者在導遊的帶領下正由正門魚貫而入,其中有鶴髮童顏的老者,也有呀呀學語的稚子幼童,更多的是靚男俊女。由於國家對歷史文化的重視,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每年到此地遊玩的不下百萬人。

當年,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 第一個春日,唐代大詩人杜甫到錦官城西南拜謁他心中無限崇拜的西蜀丞相,看到荒草萋萋的祠堂,追思諸葛亮協助劉皇權建立的豐功偉績,想到自己功業未就,不免思潮起伏,感慨良多,於是寫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到來時的荒涼穢蕪、冷寂與今天的明麗、敞亮、豐富、熱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見社會的進步、國家對歷史文化的重視、人們對英雄的情結以及對民族追求的價值理念的深植。

我們憑票進入東區,沿景點圖分別觀看了武侯祠——漢昭烈廟——文臣廊——武臣廊, 然後入二門觀賞唐碑、 明碑、孔明苑。祠內古柏森森,花草繁盛,屋宇巍然。小石子鋪砌的甬道曲徑通幽,我在古柏下盤桓良久,然後進入庭內。庭中掛有歷代名人書法,其中一副是雲禪法師題寫的:“西漢文章兩司馬,南陽諸葛一臥龍”,極盡讚美,另一聯為:“雙手挽殘局常歸談笑,鞠躬悲盡瘁勝有謳歌”。後門處有聯:“三書顧畫堪遊目,百石吳枝足騁懷”。進入後院,院內一石碑上用行書字體鐫刻著明代李贄寫的“謁三義祠”:世人結交須黃金,黃金不多交不深,誰識桃園三結義,黃金不解接同心。我來拜祠下弔古,欲沾襟在夕豈會,重義者時來恆有白頭吟,三分天下有斯人。逆旅相逢成古今,天作之合難再尋,艱難何愁力不任,桃園桃園獨蜚聲。千載誰是真弟兄,千載原無真弟兄。但聞季子位高金多,能令叔嫂霎時變輕重。詩錄自續焚書卷。五原拜謁河北涿州三義廟時所作。

看完武侯祠, 駐足沉思良久,感慨良多。臣忠君明,終能打下一片天下,建立偉業。諸葛計多為昭烈,三國鼎立一蜀漢。此時又讓我回想起祠內的另一聯:“能攻心,側反則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中華文化泱泱千年,有石勒名記功成者無數,但多已隨歲月的風化,“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更多的是為國為民的聖君賢臣永遠鐫刻在人民心間,受世世代代的人民所景仰、懷念。

錦裡,樹有一“錦里民俗記憶牆”,建於公元2009年元月23日,農曆戊子年臘月二十八。此牆中珍藏有四川民俗精萃的代表作品。它有“蜀錦”《桃園三結義》,“蜀繡”《山茶花》,“瓷胎竹編盤”《劉備》,成都漆器《漆盤鳳穿牡丹》,成都皮影《清代老皮影呼延贊》,剪紙《芙蓉錦裡》,半邊蛋殼畫《錦江春色》,糖畫《龍鳳呈祥》,麵塑《布袋和尚》,蜀地民俗小玩具《牛鬥兒》。進入錦裡,見古街上青瓦錯落有致,青石板鋪就的路蜿蜒前行,牆上串串大紅燈籠招人眼目。舉目一望店面琳琅滿目,陳色豐富眩目,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叫賣聲聲,人聲鼎沸,果真是小小里弄藏有錦繡乾坤,凡生活所需,無不呈現。這裡是小吃一條街,各色美食,招人垂涎,令人朵頤。洪七公叫花雞攤位前人流擁擠。凡遊者必在此處品嚐一番成都美食, 我們也好不容易找了個座位坐下來以解轆轆飢腸之困。

傳說中錦裡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現在錦裡佔地三萬餘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遊、購物、休閒娛樂為一體。在這條街上濃縮了成都生活的精華:有茶樓,客棧,有酒樓,酒吧,有戲臺,戲院中正在上演川劇變臉。有各種風味小吃,有工藝品,土特產,充分展現了三國文化和四川民俗的獨特魅力。可以說:名彰漢唐,街納古今。功著三國,客聚五洲,真正是錦裡一日,看盡川蜀。

緊鄰著錦裡的是寬窄巷。它位於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寬巷子在清宣統年間的名字叫興仁衚衕。窄巷子多為清末明初建築,其中還有些教會留下的西洋風格建築。寬巷子是“閒生活”區,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現。窄巷子是一條小資最愛的情調延長線,它是“慢生活”區,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這些院落大多數被頗有格調的酒吧、餐廳佔據,不時有遊客和文化青年在這裡出入,閒散地度過整個下午時光。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飲,輕便餐飲,咖啡,藝術休閒,健康生活館,特色文化主題店為主的精緻生活品味區。

寬窄巷子完整體現了清朝滿城近300年曆史演變。寬巷子的窄是逍遙人生的印記,窄巷子的寬是安逸生活的回憶,逍遙安逸,行雲流水,順其自然的生活態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鄉人居環境的神韻。寬巷子裡如今文化傳承著百年前的風貌、情調。當我們隨著人流步入寬巷子後,在標有“寬25號”牌碑前只見坐著一位旗人模樣的人,面前立著一石牌,上書:行為藝術,下用小字寫上“模特辛苦,請隨意給予小費合影,10元,20元隨意”,末尾寫有“謝謝!”、“Thank you”。前方不遠處一簇叢中有人正在“掏耳朵”,街旁設有一排專座,我們行進時看到此處已坐了七八個男女,正讓專業人員掏著耳朵。看著他們頭靠座椅,閉目安閒的神情,可知此時這些人非常享受。有-處門額上用行書寫有“三隻耳”,方脊,頗有特色。 又一處街面上立有一青銅人像,身著長衫頭戴瓜皮小帽,左手扶在雕花座椅背上,右手拿一紙扇,面前放著一隻精緻鳥籠,人背後靠牆處豎放著寫有“神筒”的掛幡。足可想見當年滿人閒散悠閒的生活。

短短的寬窄巷子承載著少城太多的歷史信息和歷史印記,令人遙想,慨嘆不已。它與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那匆忙的人群、忙碌的身影以及高聳雲天的高樓形成了兩個不同風格的都市。

8月9日即第四天,拜水都江堰。 由於前天休息得好,所以大家起得早,個個精神抖擻,吃過早餐後便向都江堰進發。不一會兒車至成都灌縣,於是眾人下車遠眺老灌縣宣化門。它的周圍有城牆,上有兩層門樓, 城牆上砌有無數瞭望孔,老街就在它的旁邊,可眺望其屋簷飛角。

看罷上車, 不一會到達都江堰景區,只見人流湧動,車輛排排停放在指定地區,望不到邊際。好不容易找到車位,停好車,買好門票便隨簇擁的人流進入景點。我們隨著擁擠的人流來到伏龍觀前。只聽水聲澎湃,眼前激流浩蕩,大地震顫,只覺得它比海浪還要迅疾猛烈。水流在崖壁上掀起滔天浪花。我這個從小就住在長江邊的人也被眼前的水勢而震撼。雪白的浪花似脫兔,似奔馬,比賽著飛奔向前。奔著,跳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壩,剎那間一下裁為二股,兩股水分別撞到一道堅固的大壩上,立即又乖乖地轉過身而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於是又按著築壩人的指令來一番調整,順流而去澆灌千頃良田,滋潤兩岸禾物,澤被萬千人民。

都江堰整個水利工程包含兩大部分,即渠首樞紐和灌溉渠系。渠首工程建在岷江開始進入成都平原的制高點上。古老的灌縣城與它相伴,此地景色壯觀,江濤疊翠。魚嘴分水堤把奔出高山峽谷的岷江水一分為二,飛沙堰溢洪道肩負洩洪、排沙等任務;寶瓶口引水口是進水咽喉,天然的節制閘,是自然渠網的總開關。這三大工程首尾相連,天人合一。寶瓶口引水口在玉蓮山和離堆之間。站在花洲棧道的林蔭道上面對著的高臺石丘即是離堆。它底寬14.3米,頂寬28.9米,高18.8米, 峽長36米。形似一個瓶口,故稱寶瓶口。秦漢以前四川最大的困擾非兵戰之患,而是天旱與水澇。它是歷代為官者最頭疼的大事。公元前251年李冰受命任蜀郡守,他身處道家氛圍濃厚的川蜀,對當地先後作了詳盡的調查與分析:道家講究因勢利導,四川是個盆地,四面都是高山包圍,中間是成都平原,因地勢所造成岷江下游西邊澇東邊旱。經過地形水情分析後,他決定將工程分為了三大塊,這是一個科學的決定。一為寶瓶口,二為魚嘴和金剛堤,三為飛沙堰。於是他叫人開始繪製水系圖譜。使命與責任使他總結出簡易明白的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此六旨,千秋鑑。八字真言即“通灣截角,逢正抽心”。這一創舉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作為一方官員,他深入調查,反覆思考,周密分析並作出科

學計劃外,更是身體力行,親力親為,櫛風沐雨,宵旰圖治。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千年以來仍站在滔滔江邊,完成了為官者應盡的責任與使命,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澤被後世。蒼松翠柏掩映中的二王廟裡仍香火不斷,拜謁者接踵而至,可見為民盡心盡力的人總會被世世代代的人民永遠懷念與崇拜,他們建立的豐碑會永矗於人民心間。

第五天,8月10日問道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創教於青城山中,次年定居於天師洞,人稱張天師。道教文化追求質樸,崇尚自然。也是農耕時代樸素的生態文明。

青城山是國家5A旅遊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它位於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郭。丹梯千級曲徑通幽。它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公里。古人的記述中青城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零八景之說。青城山分為前山後山。前山約15平方公里,是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後山100平方公里,那裡水秀美,林幽深,山雄峻,高不可攀。

我們沿著前山上山。舉目顧望,空翠四合,峰巒、溪谷、景觀皆掩映於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加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自然樸素的風格。我與老伴、孫女妞妞沿著高大的古木掩映下的寬大的柏油路步行上山。來到門樓前,只見飛翹的屋簷上青苔綠綠,藤葛垂垂,“青城山”三字顯得那麼蒼勁古樸。越往上走,林木愈密,樹木更加高拔粗大。道旁有山泉鳴響,淙淙涓涓,水清見底,中有游魚往來翕忽,是那麼悠然。一群遊客中有幾個女人帶著小孩索性捲起褲管,跳入溪水中去尋魚,不時歡聲笑語穿過翠竹茂林飛傳四野,在山谷中久久迴盪。往上走,山路愈陡。不遠處又遇一門樓,上書:“青城天下幽”,旁有門聯, 上聯是:“看三十六峰雨晴濃淡元章畫”,下聯是: “有百零八景行吟顧步少陵詩”,孫女連忙用手機將它拍下。穿過一排合圍古柏後,旁一高臺上設有一雨亭。 相傳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客居成都草堂的杜甫遊青城,剛進門便遇雨暴發,杜甫便在山道邊古樹下避雨,後來為方便遊客歇腳休息避雨特建了這個亭,故命名“雨亭”。詩聖杜甫遊後寫下了這首詩:“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相傳詩仙李白也漫遊過青城山。

沿著雨亭旁陡峭的石級往上清宮去的路變得窄起來,人流比較擁擠,我們在路旁石凳上稍作休憩向上爬。此時有很多抬轎人從山上下來,招呼著腳力不支的遊客坐轎上去,120元一人,優惠價不低於100元。轉過一塊巉石,看見兩個中年婦女用揹簍揹著小孩正往上去,她們的旁邊跟著一對男女,可能是孩子的父母。迎面下來的兩個抬轎的男人邀我們坐轎,被我們婉拒了。爬過幾百級石級終於到達上清宮石牆前,寬大的石牆上嵌有“道法自然”四字,我們在此留影。老伴和孫女要在此坐坐,我便向更高處的上清宮挺近。爬過百級石級後在高大的古柏叢中露出了雕樑畫棟的屋宇,門額上大書“上清宮”三字,據說此三字是由當年躲在峨眉山上的蔣介石所題寫。進入上清宮裡,只見香菸繚繞,道場闊大,一位年長道長正坐在案前看書,案几上有免費贈送遊客的各種書籍,我在其中挑出一本《道在養生》( 鄭明德著)作為收藏與學習,書裡包涵了莊子的養生哲學觀點和老子的道學思想。在道場前的階下有一四合院,是當代丹青大師張大千的故居,我與幾位遊客想去拜訪,見門鎖緊閉,難於進入,後向管事打聽,張大師舉家到臺灣去了,我等只得悵然離開。旁邊的書法屋裡掛有許多條幅,其中兩幅給我印象深刻,一聯是:“德高人長壽,心寬福自來。”另一聯是:“事到盛時須謹慎,境當逆處要從容”,其思想無不體現出老莊清靜無為、順時而為的哲學理念。

從上清宮向山頂是更陡峭的石級,上面“東華宮”前香火鼎盛,鍾罄合鳴,清幽邈遠。“老君閣”高聳巍峨,共八層,飛簷翹角, 氣勢恢宏。

下山時,我和老伴各買了一根柺杖,方才對付了陡峭多級的山路。快到雨亭時山裡飄起了小雨,翠竹在山風中颯颯作響,滿眼的古柏蒼松顯得更為青幽。半小時後明麗的陽光從樹叢間灑下來,加上迎面清涼的山風,使人覺得格外巴適,大口呼吸著充滿負離子的天然氧氣,神清氣爽。在青城山道乾學院門前徘徊盤桓,並留影。即將離開真還有點依依不捨,我的心間不由湧出:

青城山美天下幽,道風濃濃名山留。

天人合一多巴適,招人長住不願走。

作者系湖北省松滋市第四中學退休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