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大力打擊豪強,萬萬沒想到最終卻逼死了太子

漢武帝大力打擊豪強,萬萬沒想到最終卻逼死了太子

漢武帝在歷史上的評價有比較大的分歧。有人認為他是雄才大略,也有人說他窮兵黷武。

關於漢武帝派大軍遠征大漠,痛擊匈奴這件事,我不準備多說什麼。我就一個態度:好得很!

歷史上總有一些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總是認為打仗是不好的,和平才是最寶貴的,說什麼不要在乎國家是否強大,而要看小民是否有尊嚴之類的雞湯話。我懶得花太多筆墨評說這些廢話,打仗不是請客吃飯,當然是要死人的,是要勞民傷財的。可是很多時候有些仗是非打不可,打起來好處極大,而不打則禍害無窮。後世也不是沒有某些王朝,由長期不願打,變成根本不能打,最後變成被別人活活打死的慘烈結局。因此漢武帝打擊匈奴這件事,我覺得是正確的。

今天我想說的是漢武帝晚年飽受詬病的一件事,就是因為他發動漢朝版的“階級鬥爭”,最終在一系列錯綜複雜的事件之後,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從而而最終逼死自己的太子劉據的事情。

首先聲明,我寫此文是收到了李曉鵬博士的啟發,他的大作《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是我近年所見非常優秀的歷史作品。

言歸正傳,說漢武帝為什麼要搞“階級鬥爭”這件事。

漢武帝上臺之前,他的爺爺與爸爸,也就是漢文帝、漢景帝兩位君王,在位期間實行的是“黃老政治”,講究一個“無為而治”。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當然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秦末起義、楚漢相爭等一系列事件對國家元氣打擊太大。《史記》裡面就記載當時皇帝出巡都配不齊四匹顏色一樣的馬,正國級領導(三公)出門都只能坐牛車,可見經濟形勢之差勁。

實行了近七十年的“無為而治”之後,國家的人口恢復了、經濟增長了,府庫裡的錢糧也越來越充足了,收上來的糧食一層壓一層,“陳陳相因”。儒家學者們很喜歡這種垂拱而治不惹事的皇帝,認為這是一個好時代,因此把這一段稱為“文景之治”,後世兩千多年也一直對這一段往事津津樂道。

那麼這個看似美好的王朝上升期有沒有什麼問題呢?當然是有的,不僅有,還很嚴重。總結而言就四個:

外有匈奴欺人太甚,內有諸侯尾大不掉,土地兼備愈演愈烈,地方豪族無法無天。

面對這樣的問題,垂拱而治的無為而治,靠著帝國的官僚機器自行解決是不行的。

中國的中央集權式的官僚政治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國家如果沒遇上什麼事,那麼皇帝的個人能力真的不重要。只要皇帝能按部就班的在官僚們商量好的處理意見上蓋章,在後宮生出兒子保證王朝的延續性,其他的都不重要。因為官僚政治本身就建立在一大堆明確的文書、法律、規則之上,有一群受過教育的專業官僚負責按規則運行國家機器,遇上常規性的事件基本都能夠由官僚們在規則之內自動給解決了

但官僚政治也存在一個壞處大大的壞處,那便是不能真遇上棘手的大事。例如按照常規流程,帝國的官僚們是無法自動做出“該不該大舉出兵匈奴?”“要不要修建長城或大運河”“要不要搞原子彈”這種決策的,就像一個職業經理人也沒法做出公司戰略轉型這樣的決策一樣,因為沒人付得起這個責任。

這就需要在歷史的重大關頭,有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或領袖來掌舵,為帝國的官僚機器來指出方向了。

漢武帝恰好就是這麼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出兵匈奴、鑿空西域、征服百越、削弱諸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動鹽鐵官營......一樁樁一件件都是大事。他給官僚機器找到前進的方向,像一個熟練的舵手一樣駕駛著帝國的巨輪一站一站的航行。

而他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自文景之治以來越來越嚴重的“封建”問題。

文景之治的“無為而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浪漫,政府什麼都不管,搞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大家都想著發財致富,埋頭生產,最後國家富裕了,天下就太平了。

事實上,任何一個政府不管的地方,一定就有人出來代替政府管。巴西政府不管貧民窟,那黑幫就來管;大漢天子不管基層社會,那地方豪強就來管。

漢朝經過了長時期的“無為而治”,地方豪強的勢力已經非常大了。這些豪強兼併土地,交通官員,稱霸一方,為所欲為。當時基本上每個地方都有獨霸一方的地方豪強,事實上已經成為了沒有爵位(有些也有)的諸侯。

這就是帝國制度不能允許的了。地方都被大大小小的“封建諸侯”控制,大漢皇帝豈不是成為了管不了地方的“周天子”?這不行,這得管!

漢武帝在出兵匈奴的同時,也開始收拾地方豪強了。

方法就兩條,一是殺,而是遷。殺了一小搓,遷了一大批。所謂遷,就是強令地方豪強地主全家遷往西北,漢武帝劃了一條線,家產300萬錢以上和房子超標的都要遷往西北,感覺和後世斯大林把富農遷往西伯利亞一樣。豪強們遷走後留下的大片土地由國家分配給當地農民,這就有點“打土豪分田地”的味道了。而以財產作為劃線整人,這就真的是漢朝版的“階級鬥爭”了。

皇帝這麼幹,當然會迎來豪強地主和與之有著密切聯繫的“走封建主義路線當權派”們的強烈反對。但漢武帝並有準備遇到困難就妥協,他派出了許多被後世視為“酷吏”的官員,在中央則懲治那些不合作的官員,在地方則捕殺不配合的豪強。

豪強們也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皇帝的“酷吏”集團,有的刺殺,有的誣告、有的賄賂並將之拉下水。於是漢武帝就陷入了重用“酷吏”一段時間又不得不殺掉積怨太深或自身腐敗掉的“酷吏”,然後再換上一批新的“酷吏”的循環。

豪強們拿皇帝沒有辦法,只好就做皇帝的“接班人”的工作,接班人就是太子劉據。劉據是皇后衛子夫的兒子,漢武帝的嫡長子,為人敦厚,是個好人。然而這樣的太子從小長在深宮之中,周圍接觸的大多是世家子弟或各路豪強地主的代表人物,他們通過各種渠道有刪選性的將“酷吏”們在地方如何為非作歹,百姓們如何民不聊生的情況反映到太子這裡。

年輕的太子並不能分辨這個民不聊生的民,究竟是“草民”還是“豪民”,認為父親實行的像秦始皇一樣的暴政,於是處處與“酷吏”為敵。

漢武帝此時也已經年過花甲,身體也不太好,晚年也有點疑神疑鬼。一直以來都因為懷疑後宮裡面有“巫蠱”行為(扎小人詛咒皇帝或其他人),一直嚴厲處置過類似的事件,為了這種事長安城裡株連了很多人。

公元前91年,此時的漢武帝已經66歲。皇帝的身體每況愈下,“酷吏”們又一向不被太子待見。如果皇帝突然駕崩,酷吏們的結局可想而知,於是這一年,矛盾激發到了頂點。

酷吏集團的代表人物江充,利用漢武帝在甘泉宮行宮修養之時,以搜查“巫蠱”為名搜查了太子宮殿。

結果幾乎是一定的:搜出了大量的木頭人偶,上面有皇帝的生成八字。(究竟是不是栽贓眾說紛紜,從《漢書》記載看似乎也不是栽贓)

太子劉據不願坐以待斃,直接起兵將江充等人殺死。

殺死江充等酷吏之後,太子沒有向皇帝通報,而是直接佔領了宮城,並大肆捕殺江充餘黨。

這就徹底說不清了。

大家都說“太子謀反”,武帝於是派兵鎮壓,雙方在長安城裡激戰,血流成河。太子最終兵敗逃亡,見事不可為後自殺身亡。

皇后衛子夫自殺,太子妻兒多被殺,門客都被族誅,被脅迫加入太子一方的人也全被流放。

“巫蠱之禍”的結局十分慘烈,對於漢朝歷史走向的影響也很深遠。

培養了多年的接班人劉據死了,漢武帝也非常後悔,其實當時要是各方冷靜一點,原本不至於把事情弄到這個程度。再加上漢武帝身體也不好,此時他就面臨著重新選擇接班人的問題。

漢武帝原本有六個兒子,太子劉據死了;二子劉宏早已去世;三子、四子劉旦、劉胥,李姬所生(這個李姬不是著名的李夫人),這二人本來就不得皇帝喜歡,早早就被排除了;五子劉髆(昌邑王),李夫人之子,因為舅舅李廣利投靠了匈奴也出局了;最後皇帝只好選擇了六子劉弗陵(鉤弋夫人所生),去世的時候最終選擇了劉弗陵作為接班人,當時他才8歲。為了防止外戚專權,漢武帝一狠心,殺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又選了霍光、田千秋、上官桀、桑弘羊、金日磾為託孤大臣。

漢武帝撒手人寰後,漢朝的政治倒是平穩了相當長時間。但豪強地主們的勢力最終是越來越大,朝廷終於是沒有辦法約束了。而隨著察舉制漸漸被豪強們控制,漢朝的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逐漸都被掌握,豪強們最終成為了士族門閥,從此深刻影響了中國的基本政治面貌幾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