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古八景

陽新古城“古八景”是陽新古城山水特徵的主體部分。它反映了古人的一種思想方式及與周圍環境的真實關係,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的觀念由敬畏、崇拜及至適應、利用,發展到對山水的審美,並最終逐漸將其納入到自身的生活環境中。基本上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人們擇址定居建設城市儘可能地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儘可能少地破壞自然環境,趨利避害;另一方面在現有的 自然環境基礎上,營造適於人類居住、生活的人化的小環境,賦予其強烈的人文色彩,達到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良好生態。

陽新古八景

陽新“古八景”是以位於城內的“黌序秋香”為中心,剩下七景圍繞環城的富水有序分佈。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城市的發展,“恩波夜月”僅留下了位於陵園大道上被樹葉擋住的“恩波堤街”的路牌;“仙觀晴霞”處的鐘成觀因戰亂,早已不復當年輝煌;位於木港鎮的宋山村靜謐安詳,只是百姓不再上山砍柴,“樵唱”也無從談起;“南市漁歌”和“楊林晚渡”都是當年打漁走船的美景。


陽新古八景之一 滄浪煙雨

(作者:應鬥詠)

天闊亭虛得趣幽,八閎景物望月收。
魚龍入夜御珠出,鷗鳥忘機狎浪浮。
遠近鄉村連市井,空濛煙雨幾船舟。
閒來此際堪憑眺,不必殊方覽勝遊。

陽新古八景

陽新古八景之一 滄浪煙雨

  城北蓮花池面積近百畝,東連北門湖,西接烏龜山,北枕雙獅堖(今葡萄糖廠所在地),南臨古城牆(今招待所濱湖路)。池內水平如鏡,微波盪漾,夏秋之間,半池蓮花,香豔宜人。在這個面積廣闊的池內,那時有幾座古色古香的樓臺建築,頗具別緻。
滄浪亭,高三丈,建於池的中央,南有“政和堂”,北有“十詠堂”,西有“雲水草堂”,各距“滄浪亭”數十步,並築木橋數架,彼此互通,且各能沿橋從不同方向登岸。這一古代建築群,建於明代嘉靖二十八年,為興國知州周鵬倡議所建!!
  每當冥霧晨夕,煙雨迷離,文人學士遊覽其中,如登蓬萊仙境,時人有“小西湖”之稱,故名“滄浪煙雨”,列為八景之首。

陽新古八景

滄浪亭


陽新古八景之二 恩波夜月

(作者:陶去泰)

高閣嵯峨壓古堤,平湖煙景佔東西。
洗空塵累登臨爽,暉映天光上下迷。
樹影搖波山吐月,花香落座雨收霓。
使君為惠真無己,拉我閒來依杖藜。

陽新古八景

陽新古八景之二 恩波夜月

  蓮花池與北門湖之間,築有一道長約250米長的小堤,當時叫做“恩波堤”。此堤南接縣城北門街,北通雙獅堖麓的餘家村,西邊是蓮花池,東邊是北門湖。沿堤兩旁栽有綠柳,迎風搖曳,清氣爽然。堤之中段,建有石拱橋,名為“恩波橋”。橋下通池、湖,兩水匯流,渾然一體。橋上建有高達三層的古亭,名“恩波亭”,既供過路行人憩息,又供文人墨客覽勝。據州記載:此亭原名“澄心”,又名“二柳”,以後又改名為“棠蔭”、“飲綠”,最後宋知軍張釜重建其亭,遂名“恩波”。

  登臨此亭,向西望去則“滄浪煙雨”近在咫尺,且有小木橋與堤相通;向東望去,則見北門湖水平遼闊,魚躍浪湧,與彭山惱遙遙相對。湖中有一小島,野鳥棲息,遣蛋甚多,俯拾皆是。每當皓月當空,俯瞰橋下水面,月影盪漾,墨客騷人,於此吟詩作賦,其樂也融融,因名“恩波夜月”。

陽新古八景


陽新古八景之三 仙觀晴霞

(作者:潘士英)

道觀氤氳起片霞,晴空遙望色殊嘉。

光籠繡壁疑朱幔,影落雕萼似絳紗。

曉日直穿梁吐彩,夕陽返照瓦生花。

層層密密盈丹室,不異東來紫氣奢。

陽新古八景

  從城東南跨富河大橋,約五里許有一處三面環山,中有一小塊沼澤地名叫“觀咀”。咀之外沿有隆起之土墩,名“觀上墩”。宋徽宗時,墩上建有一道教仙觀,內供八仙之首漢鍾離神像,故名“鍾成觀”。據傳:鐘山原是楚將鍾離昧將軍,生前勇猛善戰,後在此修仙得道。楚人慕其英雄,甚敬之,因修觀以奉之。

  鍾成觀坐南朝北,面向東去大河,與聳峙橫泊洲頭之文峰塔遙遙相對;大河之北緊鄰著方圓六十里的網湖,視野開闊,氣勢磅礴。每當旭日東昇,一片晴霞,暉映東天,觀內瓦梁牆壁,被照得一片彤紅,因名之曰“仙觀晴霞”。

  每當大水季節,富河與網湖兩水連接,一片汪洋。在此段有一股旋流,對航行危害甚大。一遇狂風大起,飛銀濺雪,勢如排山倒海,甚是駭人!特別是每年三月三、大風暴前後,此處沉舟事故,時有發生。因此船家來觀咀避風浪者鹹進觀敬香,請求鍾仙施法,平息風浪,保佑平安。

  鍾成觀毀於兵燹,今在舊址重建,但規模不比從前。

陽新古八景之四 宋山樵唱

(作者:富寧)

叮嚀斤斧響晴川,緩緩行歌意自便。
澗底蒼龍應熟聽,洞中白鹿不成眠。
聲聞野寺朝隨伴,調轉雲崖晚息肩。
但幸太平無一事,爛柯何必問神仙。

陽新古八景

  宋家山位於縣城東南約20華里處(今木港鎮宋山村),綿延20多里。山上山下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村落。漫山遍野,一片林海,古木參天,鬱鬱蔥蔥,風景十分秀麗。

  當時縣城及四鄰居民約五萬人左右。窮戶則以城外的五里湖、十里湖所產的蘆葦杆、芭茅杆為主要燃料,而一些殷實戶、商賈、船戶則以燒雜柴為主,還有專做木材生意的客商,大量收購木柴運到長江下游一帶銷售。因此,宋家山成了柴林山地,採樵者絡繹於途。叮叮的伐木聲,嗤嗤的鋸木聲,不絕於耳。而採樵者,興之所至,引吭高歌,此唱彼和,歌聲迴盪在崇山之中,山鳴谷應,飛傳數里。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因名此景曰“宋山樵唱”。

陽新古八景之五 黌序秋香

(作者:陳遇英)

閉宮巍煥麗天章,紫氣氤氳毓秀長。
望裡金莖龍臥地,墀端玉筍鳳毛翔。
千年俎豆流聲遠,萬古人文被澤昌。
丹桂一枝攀在手,聖靈到處發秋香。

陽新古八景

  黌(音紅)宮為孔子廟(文廟)之尊稱,又稱儒學自唐至清,全國各縣皆建有孔廟。

陽新儒學,位於縣城小西門外(今實驗中學所在地),自北宋神宗熙寧年間重建後,數百年間,有毀有復。至明末清初,始有七省經略史吳甫生(陽新人)獻其私地,擴建文廟;迄咸豐五年(1855)又由翰林院編修陳光亨(陽新人)親自督理,重修一次。其主體建築為“前廳”、“大成殿”、“崇聖祠”、“鼓樂樓”(現稱古樂樓)。兩廂建築分為“東廡”、“西廡”。正廳外的丹墀下,為一半月形大魚池,池內蓄滿清水(又名泮水),有一座潔白寬厚的石拱橋,從池上跨過,直通正殿。廟的四周築有由大塊紅砂石砌成的大圍牆。牆身內外都塗以紅堊,人稱紅宮。紅與黌通間,實名黌宮。“序”乃學府。牆內植有多排桂樹,一到中秋前後,滿園桂花,清香飄逸,其景非常優雅,來此瞻仰和遊覽者絡繹於途,故名其為“黌序秋香”。

陽新古八景

陽新實驗中學 古樂樓


陽新古八景之六 南市漁歌

(作者:姜隆福)

城繞南湖景物悠,蘆花淺水泊漁舟。

數聲短笛驚沙雁,幾曲狂歌動野鷗。

飽食烹鮮頻唱和,興酣沽酒交傳籌。

浩然共樂昇平世,圖畫天成一望收。

陽新古八景

南市,在富水下游的西南岸,離縣城約十華里。當年是濱臨富河與南河的小集鎮,是北煞湖、東西湖、碧湖塘、東春湖(後三湖統稱南湖)鮮魚集散地,相當熱鬧。離集鎮數十步遠就是富河。春夏之交,河、湖水漲,匯通連接,魚群從長江沿富河游來,或入大湖,或入深河。河上湖面往來漁船數以百計。漁民張網滑鉤、拉網扳罾,尋機追捕。他們邊撒網,邊唱歌以助興,因名此景“南市漁唱”。

陽新古八景

陽新古八景之七 謝墩夕照

(作者:吳振緒)

河州直出水環中,萬景煙波倒影空。
三面風光分上下,半山日色隔西東。
殘霞乍映千門紫,落彩輕餘兩岸紅。
獨惜謝公蹤跡杳,有懷薄暮欲臨風。

陽新古八景

  從縣城出富川門,沿富河向東走,不到三百米,就有一座大土墩,墩下為巨巖組成,直伸河中。墩上有祠,名“疊山祠”,為紀念南宋義臣又是詩人的謝枋得(1226—1289,字尹直,號疊山)而建。謝因抗元兵敗,被當朝權奸賈似道流放到興國軍來。謝築室於此,招生講學,故名此墩為“謝公墩”。


  謝逝世後,州人念其忠,就其舊居改建祠以祀之。明萬曆中,知州楊士元廣其地,建“疊山書院,(兩層樓)。以作永久紀念。當謝公在世時,就闢有簡陋書院,從遊學生,朝乾夕惕,苦學苦練;院外墩上,夕陽斜照。謝公課餘之暇,放竿垂釣。傍晚,墩旁高杆上,船會每晚派人懸一紅燈籠。入夜,燈光四射,河下來往舟楫,均以此為”航標,故有“謝墩夕照”之稱。此祠已毀於軍炮火。


陽新古八景之八 楊林晚渡

(作者:潘道閔)

日暮楊要古渡旁,往來人喚扁舟忙。

櫓搖深渚煙霏白,帆掛中流月昏黃。   

樹色朦朧迷遠岸,星光燦爛照飛航。   

乘風莫道濟時晚,破浪騰空萬里長。

陽新古八景

過富河大橋,沿五里堤南下,將到化肥廠時,兩山排開,宛如斧削,陽新至瑞昌的界浮公路從山口行進。百年前,這裡山口一帶,曾是一個很熱鬧的集鎮,名叫“楊林鋪”,離縣城五華里,為南來北往必經渡口。那時從南鄉一帶到縣城,須經兩道渡船。一道是楊林鋪過九汊港至五里堤,再由五里堤過富河到縣城。大水天,五里堤全部淹沒,則從楊林鋪橫渡五里湖,穿過富河直達縣城。因此,每當夕陽西下,要到縣城的鄉客,或外出歸城的鎮民,都相繼集結此地,等待過渡。這時,水面上,三、四艘大型木渡船,在夕陽照射下,你來我往,擺渡不停。舟子搖漿、撐蒿,汗流如雨,過客滿船,吵吵嚷嚷,熱鬧非常。故取此景名“楊林晚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